东西分陵,清帝风水破天荒
“
人有百岁命,帝无万寿期,风水不可能一劳永逸,宝地同样需要创新更替,从动变中达致趋利避害。——桐源居士
顺治元年(1644),清太宗皇太极第9子爱新觉罗·福临入关,称帝北京。康熙二年(1663),顺治皇帝卒于北京,火化后,于六月葬入孝陵。
孝陵
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皇帝(胤禛)暴死,于乾隆二年(1737)三月葬入泰陵。
值得注意的是,满人火葬的形式在清朝得以保留并延续至入关之后,与雍正所葬是装有遗体的棺椁不同,顺治皇帝葬入地宫的是骨灰。
乾隆与雍正(图片来源:hi.baidu.com)
相隔半个多世纪,清皇室作出石破天惊的举动,两位皇帝分别葬入河北遵化的昌瑞山和易县永宁山。
①(永宁山,一作太宁山,见《易县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乾隆直隶易州志》卷二“疆域”:泰宁山,在州西五十里。巍峨耸拔,脉长力丰,峻岭崇山,群卫于外,秀若拱璧;灵岩翠岫,环绕于中,簇若屯云。前则白涧河旋注,而清滱、唐滋诸水会之;后则拒马河环流,而胡良、泉河、琉璃、大峪诸水会之。考其濴泂,建袤千里计,所汇纳襟带百川。乾隆元年八月,以系勅封为永宁山。)
两地一东北一西南,远隔200多公里,山高水远。尤其是雍正帝,不辞劳苦,打破“子随父葬”之制,带动了整个皇室子孙,这可算是清朝中期最重要的风水盛事了。
清东陵(图片来源:hi.baidu.com)
清东陵、西陵选址营建,正值清朝发展的重要时期,几乎贯穿于整个清朝社会,陵墓风水直接关系到爱新觉罗氏的吉凶祸福,也与国运兴衰息息相关。回顾、分析两大陵区风水,可以更深一层地认识皇族衍变的历史,从另一角度探寻清朝发展的轨迹。
清朝统治者比明代皇帝高明,继顺治在燕山南麓的马兰峪亲自选定清东陵陵址之后,颇有眼光的雍正在河北易县梁各庄西永宁山下另辟西陵。有史家认为,雍正是由于杀戮兄弟和大臣,担心死后不容于祖宗,才违背祖制,另选陵址。但在风水上,雍正的这一抉择却是令人击节叹服的明智之举。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4公里处。北依层峦叠嶂的永宁山,南傍蜿蜒东流的易水河,东起梁格庄,西至紫荆关,面积800余平方公里。
泰陵
雍正至光绪历时185年,清王朝把西陵建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陵墓建筑群,包括4座帝陵,3座后陵,3座妃陵等,共14座。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嫔妃以及王公、公主,共计76人。
陵墓严格遵守了长幼尊卑的等级制度,但同时又不拘泥于典制,具有很强的创造性。4座帝陵的规模和形制,反映了清王朝由盛至衰的演变过程。
易地而葬是否不孝,清帝用行动给予了回答。
人有百岁命,帝无万寿期,风水不可能一劳永逸,宝地同样需要创新更替,从动变中达致趋利避害。从这一点看,顺治之选东陵,雍正之创西陵,不与祖宗同,是富有超前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堪舆行为。
(待续,本文选自《千年堪舆——二龙争珠》第三章“扬鞭策马”。)
作者丨桐源居士
图片丨桐源文化、网络公开来源
欢迎点赞、转载和转发,谢谢!
点击下方感受更多风水案例
桐源居士著作
你可能不懂风水,但不会拒绝风水
学习传统文化,从你我做起
版权所有,更多桐源文化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