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前后】沐浴在农事的光芒里
沐浴在农事的光芒里
——序园艺小学校本教材《中国农事诗诵读》
中国向称“诗国”。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乃至元曲,这片古老的土地,一直盛产诗歌;诗的节奏和韵律,仿佛长江与黄河,一直滋孕着这片绵厚大地上生息的人们。按习惯说法,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但从诗歌角度,不妨说,我们都是“诗的传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中国诗意的炽盛,或许与农业生活有关。我们的祖先,天生就是农民:农事历史悠远,农业文明丰蕴——农村生活,固然没有草原的自由,海洋的浪漫,但对农民来说,几亩地,一头牛,一铺炕,往往就意味着固定的食物,意味着家的安稳和恬适;长期的自给自足状态,很容易让他们安分守己,乐土怨迁。愤怒出诗人,悲伤出诗人,喜悦也出诗人——他们欣喜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流连于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沉浸于明月清风,虫吟鸟唱,迷醉于星象节气,寒来暑往;倘不得不离乡背井,流落异地,怀念田园、眷恋故土的情怀,就会油然而生,见风而长。
这样的情怀,既是农业文化的精神渊薮,也是民族文明的精神内核。
这样的情怀,更是当然地成为诗歌的源头,成为诗人们久吟不厌的恋曲。由此不难理解,以思乡怀归、感念故土为基调的农事诗,何以会占据中国古典诗歌的大片河山。
所谓农事诗,简单说,即关于农事的诗歌,以描述农业生产、生活、习俗及相关社会现象为主。从农业祭祀诗,到农业生活诗,再到山水田园诗,“农事诗”有着丰饶的内容。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农业是典型的“土里刨食、看天吃饭”,所以人们会通过祈祷、祭祀等方式,寄望于天神、祖先的庇护,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劳动本身虽然辛苦甚至艰苦,但劳动就能收获,劳动就是创造,面对丰收的成果,人们自然会产生欣慰、愉悦的情绪。这样的情绪,往往体现于对劳动场景和田园风物的歌咏感兴。
《诗经》里的绝大多数篇什,都是这样——在那里,既可以看到农耕、打猎、采桑、织布等劳动场景,也可接触到节令气候、饮食起居、筑场修屋、收获分配等乡村生活状貌,一部《诗经》,既是远古农业文明的百科全书,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心灵画卷。
“农事诗”却并非中国独有。古罗马诗人维吉尔著有《农事诗》四卷,叙写种植、畜牧、养蜂等农事活动。在维吉尔看来,世事纷纭多变,但四季恒常有序,人只有在田园耕作中才能享受乐趣,在自然怀抱里才能获得安慰。2000多年后,法国作家克劳德·西蒙,借维吉尔的旧题,写下著名小说《农事诗》,尽管是残酷的战争题材,但主人公无论在大革命时期,还是在炮火硝烟中,仍念念不忘家园、农事。这正是对维吉尔诗歌主题的遥远回应。
这样的情感,其实是无分男女老少,无论古今中外的。
自曾安宁校长上任后,园艺小学开始着手特色学校建设。在我看来,“园艺”二字,虽本为村名,但冠名于学校,也仿佛天赐神授,因为园艺与教育,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将学校特色命名为“园艺教育”,既合我的想法,也有我的参与。学校由此梳理出的“立君子品,乐学于园;读圣贤书,博学于艺”的理念主张,既基于园艺本身,又立足教育实质。而“与大地相亲,与自然相融”的宣言,更是形象地诠释着学校对于教育的理解和追求。
为此,他们既重视园艺式校园的建设,也着力种养植活动的开展,同时启动了农事诗研究——由田涛老师等人编选的这套《中国农事诗诵读》教材,即是其初步成果的体现。
以“农事”为经,以“认知”为纬,从浩若烟海的古典诗歌中,梳理出180首有关农事的诗歌,按照学生的阅读能力、文本的难易程度,作最终的编排和呈现,是这套教材最有特色和创意之处。就我所知,至少在中小学层面,这种基于学校“诵读”需要,对古典诗歌所作的“主题研究”和教材开发,既有创新性,也有独特性。
就内容而言,编选者虽着眼于“农事”,但也注重“兼收”。整套教材,除农事诗外,还有不少田园诗。而所选田园诗,又没有全然脱离“农事”。事实上,魏晋田园诗的兴起,既促进了农事诗与田园诗的融合,也影响到农事诗的转型和发展:更多地呈现农事的艰辛、民间的疾苦,甚至农民的反抗——这样的呈现,既有历史的厚重书写,也有诗意的轻灵表达。
只是,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变迁,这样的历史,正被我们淡忘,这样的诗意,正被我们遗弃。尤其是城市化进程加剧后,乡村在渐渐凋敝,我们在渐渐逃离。像我这样年龄的人,尽管大多来自乡村,对农村和农业较为熟悉、亲切,但我们也在一天天远离:远离大地,远离乡土,远离农事和庄稼。自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们,更是不了解垦荒耕种,不熟悉农桑稼穑,甚至拎不清韭菜麦子,辩不明土豆红薯——对农事缺乏历验,对历史缺乏必要了解,他们离自然越来越远,离大地越来越远,他们的生活和生命,也因此越来越飘浮。
好在,还有这样一些历久弥新的“农事诗”。 园艺小学这套校本教材所选录的,都是其中的经典作品,值得代代吟诵和传唱——让那些幼小的孩子,通过单独或集体“诵读”的方式,沐浴在农事的光芒里,感怀另一种生存状态的艰辛,在“最古典”的诗情、意境中得到陶冶,在“最中国”的节奏、韵律中获得成长,园艺小学所做的这件事,是功德无量的。
世事动荡,唯山河长在;岁月变迁,但诗意永存。我始终觉得,无论在怎样的时代,怎样的社会,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都应该充盈着或浓或淡的泥土气息,充盈着或明或暗的诗意情怀,我们的心灵,才会更加丰沛,我们的精神,才会更加健硕。
是为序。
二〇一四年九月于绿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