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世界 | 从李世民到李敖,北京法源寺的前世今生

法源寺的丁香开了,盛景诱人。

于是,我在我的出游计划里,插入了法源寺的行程。

之所以有这样的安排,是源于戴望舒的那首诗: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liáo)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

一直让我费解的是,为什么是“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丁香有什么愁怨?

一见之下,果然!

盛放的丁香

这细细密密重重叠叠的,不就是郁结难解的愁怨吗?

只是,这法源寺丁香的愁怨,与姑娘无关。法源寺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之重,称得上记录了半部中国史。

1

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决定亲征辽东。

盘踞在辽东的,是一个叫高句丽的王朝。高句丽是位于东北的一个古国,发源于今日中国吉林省一带,被近代史学家认为是东北历史上的割据政权。高句丽崛起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5世纪时,达到鼎盛,时常威胁到中原。

隋朝统一全国后,高句丽四处联结反隋势力,成为当时最大的边患。612年,隋军征辽,3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后来的几次征辽,都因各种原因未能成功,反而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对高句丽造成的边患,李世民是亲历过的,所以,在他统一全国后,决定彻底清除这个隐患,以达到长治久安。

公元5世纪北魏与高句丽等国位置示意图

其实当时并非征辽的最佳时期,但李世民不顾大臣们的劝阻,亲自带着队伍出发了。

这场仗打得很艰难,虽然战果累累,但唐军阵亡数千人,战马损失十之七八。

对这样的结果,李世民深怀内疚,尤其觉得愧对死难的将士。在回朝路过幽州(今天的北京城)时,他下令修建一个寺庙,以怀念那些把生命葬送在辽东的将士。

这就是法源寺的前身,直到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才落成,武则天赐名为“悯忠寺”。

掩映在丁香丛中的悯忠阁

当年的悯忠寺,是现今法源寺的一部分。

历朝以来,幽州都是军事重镇,因此,悯忠寺就在各个历史时期担当着重任。

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被金军俘虏的宋钦宗被临时关押在悯忠寺。不知当时面对前朝将士的忠魂,这个无能昏君有何感想?

电视剧《精忠岳飞》中的宋钦宗赵桓

南宁末年,坚持抗元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关在悯忠寺。不肯屈服侍元的他被押赴刑场,面南而死,留下千古名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悯忠悯忠,文天祥不负这个”忠“字!

慷慨赴死的文天祥

辽清宁三年(1057年),幽州大地震,悯忠寺被毁。辽咸雍六年(1070年)奉诏修复后又改称“大悯忠寺”,从而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格局。

到了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修悯忠寺,被定为律宗寺庙,传授戒法,改名为法源寺,意在“弘扬佛教,追本溯源”。

春日艳阳下的法源寺

到了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被杀,谭嗣同等人的尸身被曝露在刑场,民间侠士大刀大五冒死偷尸,藏在法源寺。

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

法源寺的传奇经历,给了作为政治犯被关押的怪才李敖灵感,他以法源寺的故事为背景,创作了长篇小说《北京法源寺》,着力描述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大刀王五等一批中国志士为中国的振兴所做出的努力和活动。

2000年,李敖先生以历史长篇小说《北京法源寺》一书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成为了台湾第一位获得该奖提名的作家。

2015年,著名编剧、导演田沁鑫把《北京法源寺》搬上了中国国家话剧院舞台,由奚美娟、周杰、贾一平、方旭等领衔主演,并集结黄小立、李永贵、李文启、马迎春等老戏骨,以戏剧的视角观照戊戌变法中的人性,角度不在于对历史定论,而在于重新发现,发现在斑驳的维新历史里,曾有一群志士热烈的激动。

话剧《北京法源寺》海报

田沁鑫想要告诉我们:千古法源寺,是传奇,是故事,是真实,是志士;是启示,是传承,是精神,亦是佛儒。

执着于戏剧创作的田沁鑫导演

4

法源寺的丁香早在明清时期就名动京城,民国时更是文人雅士向往的盛景。1924年泰戈尔访华,由林徽因和徐志摩作陪,三人同游法源寺。由于林徽因人面桃花,似梅;徐志摩郊寒岛瘦,似竹;泰戈尔仙风道骨,似松,于是留下了这张著名的“岁寒三友”照。

岁寒三友

丁香,在佛教中被称为“西海菩提”,菩提为佛教梵文语,意为“豁然开悟”、“如日开朗的彻悟境界”,被理解为“智慧的觉悟”或“觉悟的唤醒”。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迎牟尼曾在菩提树下坐禅而证得觉悟成佛,创立了佛教。

法源寺内盛开的紫丁香

每年的四月,法源寺就成了丁香的海洋,因此又被称为“繁花寺”。

徜徉在丁香里,淡淡的幽香沁入心扉,感受着古寺的忠勇文化,方明白林徽因的那句诗: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