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红楼梦》难读?理清两条主线,抓住两个主角,轻松读懂

几年前,某出版社做了个调查,评选世界十大难读之书,《红楼梦》妥妥地排在第一位。

红楼难读是公认的,很多人拿起又放下,其繁杂的人物关系都够让人头疼的。即使是硬着头皮读完全书,也很难读懂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更不知道它为何排在四大名著之首。

其实,红楼难懂,是因为作者曹雪芹故意玩了一个障眼法,“假作真时真亦假”,写了一个“假”故事,用以掩盖“真”故事。只有把“真”“假”两个故事都读明白了,才能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

太多人停留在了“假”故事,未能透过“假”来读“真”,因此走进了理解误区。

什么是“假”故事?即以贾宝玉为主角的风花雪月

什么是“真”故事?即以王熙凤为主角的家亡血史

因此,只要理清了“家亡血史”和“风花雪月”两条主线,抓住了王熙凤和贾宝玉两大主角,就能轻松读懂红楼,读懂作者的真实意图。

以王熙凤为主角的家亡血史,深刻揭示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根源。

红楼中写了300多个人物,其中最为鲜活的莫过于王熙凤了。她是以女版贾雨村的形象而存在的,智商高手段高,做了不少奸恶之事,但却让人恨不起来。她的善与恶,功与过,都是并存的。初读时,对于这一点有些疑惑:为何作者对王熙凤这个人物给予了最多的笔墨?

直到明白了作者的真实写作意图,才豁然开朗:王熙凤是全书的第一女主,其作用超过了作为第一男主的贾宝玉

之所以把王熙凤定为第一主角,是因为作者通过她来反映家族的衰亡过程,而这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第一主题。

为什么王熙凤能反映家族的衰亡过程?因为她是实际当家人。一个家的兴衰,最能真切感受到的是当家人,而最能体现出来的就是当家人的精神状态。

下面,我们通过王熙凤精神状态的变化,来梳理贾府的衰亡过程。

第一个阶段:家资丰饶,当家人王熙凤因应对自如而春风得意。

王熙凤杰出的当家才能,是从“协理宁国府”体现出来的。

看一个人的才能,最好的方式就是看她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秦可卿之死就是一个突发事件,而且因为贾珍有心大办,而让这个事件的操办变得更难更复杂。

王熙凤没有过操办此等大事的经验,因此,当贾珍提出让王熙凤帮忙时,王夫人说:“他一个小孩子家,何曾经过这样事,倘或料理不清,反叫人笑话,倒是再烦别人好。

事实证明,王熙凤是个天才,不需要调教,不需要实习,就把这样一件突发的大事办得相当漂亮,而且是在贾琏不在的的条件下,连一个商量的人都没有。

对此王熙凤很得意,在贾琏回来之后,以撒娇的方式向贾琏炫耀。

更可笑那府里忽然蓉儿媳妇死了,珍大哥又再三再四的在太太跟前跪着讨情,只要请我帮他几日,我是再四推辞,太太断不依,只得从命。依旧被我闹了个马仰人翻,更不成个体统,至今珍大哥哥还抱怨后悔呢。你这一来了,明儿你见了,他好歹描补描补,就说我年纪小,原没见过世面,谁叫大爷错委他的。

这一个情节,既是交代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成功,同时又体现了王熙凤并没有因管家而影响夫妻关系。此时的小夫妻,是极为恩爱的。

这充分说明,在这个阶段,王熙凤对管家之事轻松胜任。

为了强调这一点,作者又在她“协理宁国府”的前后,分别安排了“毒设相思局”和“弄权铁槛寺”两件需要花费精力的事。如果她精力有限,就会无暇应对,但这两件事都是她主动揽的,而且结局都是成功。

由此可见,这个阶段的王熙凤,精力充沛且精神状态良好,管家之事,对她来说非常轻松。

但有必要注意的是,此时王熙凤管家轻松,一方面是因为她确实能力强,还有一方面是因为家资丰饶,财政充裕。

在“协理宁国府”时,作者刻意通过贾珍提了一句:“妹妹爱怎样就怎样,要什么只管拿这个取去,也不必问我。只求别存心替我省钱,只要好看为上,二则也要同那府里一样待人才好,不要存心怕人抱怨。只这两件外,我再没不放心的了。

有钱的家好当,不需要考虑节省,更不需要考虑哪个计划因为钱财不够而无法实施。

因此,这个阶段的贾府,虽然濒临末世,但还处于兴盛阶段。

这个阶段一直延续到第四十三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带领读者游览大观园,吃喝玩乐都达到了极盛,贾母希望把这盛景画下来,并把这份工作交给了擅画的惜春。

第二个阶段:夫妻关系恶化,是王熙凤力不从心的体现。

秦可卿曾给王熙凤托梦,提到“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既是指贾府,也是指王熙凤个人。

第四十三回,“闲取乐偶攒金庆寿”,贾母提议用“凑分子”的方式给王熙凤过生日,是对王熙凤管家之功的奖赏,而且是用广而告之的方式,不但从上到下都参与了,而且将庆生之事交给了尤氏,“叫凤丫头别操一点心,受用一日才算。”

对于恃才逞强的王熙凤来说,这是她所期望的,这也成了王熙凤人生的鼎盛瞬间,接下来就该走下坡路了。

因此,就在王熙凤乐得忘乎所以时,后院起火,贾府明目张胆地把鲍二媳妇带到了家里,使得王熙凤捉奸在床。

接下来,发生了一系列让王熙凤无以应对的事:因鸳鸯一事而被婆婆邢夫人指责;因小产而不得不暂时交出管家权,同时各种管理漏洞浮出水面;因贾琏偷娶而计赚尤二姐,夫妻关系更加恶化;因贾赦赏了秋桐给贾琏而让王凤心里“一刺未除再添一刺”。

那个志得意满的王凤姐不见了,一桩接一桩的烦心事让她焦头烂额。

伴随着她焦头烂额的,是贾府财政已见漏底,在第五十三回,通过贾珍父子的对话体现出来:“果真那府里穷了。前儿我听见凤姑娘和鸳鸯悄悄商议,要偷出老太太的东西去当银子呢。

当王熙凤需要花更多精力在考虑开支上,就无暇像第一阶段一样经营夫妻关系。于是,伴随着贾府走下坡路,王熙凤的身体状况、夫妻关系、个人命运也在走下坡路

这个阶段一直到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本来有着春天重发生机之喻意,但桃花社终究没能建起来,第一社就因故夭折了。众人却填了柳絮词,流露出风暴来临时如何自处的伤感。

第三个阶段:王熙凤累出血山崩,代表着贾府也到了大厦将倾的时候。

第三阶段从第七十一回贾母八十大寿开始,这场寿宴办得很风光,“因亲友全来,恐筵宴排设不开,便早同贾赦及贾珍贾琏等商议,议定于七月二十八日起至八月初五日止荣宁两处齐开筵宴,宁国府中单请官客,荣国府中单请堂客,大观园中收拾出缀锦阁并嘉荫堂等几处大地方来作退居”,两府同时开宴,连开八天,该有的场面都有,该有的体面也有,贾母很满意,客人也很满意。

但,场面和体面背后,却是王熙凤累出了血山崩,王夫人为筹备这个生日,“急了两个月,想不出法儿来”,最后是“后楼上现有些没要紧的大铜锡家伙四五箱子,拿去弄了三百银子,才把太太遮羞礼儿搪过去了”。

接下来是贾母查赌和王夫人抄检大观园,表明王熙凤的管理遭到严重质疑,不得不让大领导亲自出马。但此时,大势已去,祠堂里“异兆发悲音”,财政告急的同时,宁府还在通宵达旦地玩乐,先祖彻底放弃了对这些不肖子孙的期望。

最具深意的是,为医治王熙凤的病,全府找不出二两有药效的人参。

这就表明:王熙凤无药可救了,贾府也无药可救了

由此可知,80回后的抄家,只不过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从宁荣二公建府开始,到贾兰等草字辈,正好历经五代。宁荣二公立府,便建立了“诗礼传家”的家风,从对焦大恩情不忘且厚待下人,可知二公是真君子。

即便是君子之恩泽,也难逃五世而斩的宿命,这是何故?原因写在了第二回,通过冷子兴早已说明:

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简单说就是生活奢靡外加人才缺失,支出多而收入少,导致坐吃山空。

作者用贾、王、薛、史四大家庭意喻“家亡血史”,四大家族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其实代表的是家族的荣辱与共。

读懂了以王熙凤为主角的“家亡血史”这条主线,再来看以宝玉为主角的“风花雪月”主线,就更加通透了。

以贾宝玉为主角的风花雪月,揭示了教育缺失下孩子的野蛮生长。

贾宝玉正是冷子兴嘴里“安富尊荣”的代表,他出生在盛世,拥有最好的资源:父亲虽为次子,却是第三代子弟中的典范人物,母亲是四大家族之王家嫡女,其品行修养也符合社会的标准,再加上宝玉生来带玉(玉是君子的象征)且酷似祖父,因而最得祖母的宠爱,成为宁荣两府的重点保护对象。

不但如此,他还先天具备神仙般的丰采和惟他可继先祖之业的天赋。

也就是说,在富不过三代的规律下,作为第四代的代表,宝玉先天具备中兴之才,只要略加引导,“规引入正”,便可以避免家族衰亡的结局。

所谓中兴,即可以重新开创君子之泽,让先祖的恩泽再来一次。

但是,因为贾府“一代不如一代”,加上祖母贾老太太的溺爱庇护,导致宝玉无人“规引入正”,在物质富养下,以野蛮生长的方式,完成了自我成长。

宝玉的野蛮生长,是以牺牲他人为代价的,他的成长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极度自负的宝玉,以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都是因他而存在的。

这个阶段的宝玉,少不谙事,和那些把祖荫任意挥霍的纨绔一样,分不清祖荫和能力之间的区别,以为祖荫是自己的优点。

因此,他希望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收归于他,也以为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为他服务的。

比如无意中见到了袭人的红衣服的表妹,“怎么也得他在咱们家就好了”;

比如袭人说到家人要赎她回去,他就认为她是“薄情无义”。

这个阶段的宝玉,可以说是想要什么就会自动拥有什么,根本不需要他去提要求。

比如黛玉的到来,让他的“喜在内帷厮混”升级了,以前只有丫鬟陪他厮混,现在来了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不但貌美如仙姝,且拥有旷世之才。最重要的是,这个神仙似的优质妹妹对他死心踏地,为他哭,为他笑,所有心思都在他身上。

这极大地满足了他的精神需求。

还比如元春封妃,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宝玉,突然就拥有了一个无拘无束可以自由厮混的大观园,园中有成群的美丽女孩,却只有他一个男性。

此时,宝玉正好进入青春叛逆期,大观园给了他逃过叛逆冲突的机会。

这一切都让宝玉以为:这是他该得的,因为他值得。

这就造成了他的极度自负,并在自负心理的驱使下,各种顽劣,终于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与优伶蒋玉菡过从太密引来忠顺王府的责问;调戏母婢金钏导致金钏跳井自杀。

这个阶段,从第五回梦游太虚延续到第三十六回“识分定情悟梨香院”。

第五回是自我满足的高潮阶段,梦里与宝钗和黛玉合而为一的“兼美”交合,醒来就和袭人姐姐试了云雨。

第三十六回通过旁观贾蔷和龄官的浓情蜜意,“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懂得了并非所有的眼泪都为他而流。

必须注意的是,这个“深悟”,是因为有金钏之死为铺垫:金钏是母婢,从位分上不属于他,不能动,动了就害死了她。

龄官也动不得,因为龄官倾情的人不是他,从情分不上属于他。

这是宝玉的第一次心灵成长,是以金钏之死为代价的

第二个阶段:退守怡红院和潇湘馆,把厮混的广度变为深度。

如果说第一阶段宝玉的厮混是不分场合不分人,那么,经历了“识分定”之后,他有了基本的是非观:不属于自己的不能乱来,只有在自己的地盘才可以为所欲为。

这就好比没有家长引导的熊孩子,原本在外面熊,但吃过亏之后,在外面规矩了,只在家里熊。

宝玉的地盘有哪些?怡红院和潇湘馆。

怡红院是光明正大分给他的地盘,潇湘馆则是主人黛玉给他授了权。

地盘变小但精力更充沛,怎么办?很简单,把广度变深度。这个深度,主要体现在黛玉和晴雯身上。

晴为黛副,不仅因为她们性格很像,而且因为她们和宝玉的关系,都是愿意陪着宝玉厮混到底的人。

晴雯陪宝玉厮混有两个典型案例,一是“撕扇”,二是谎称宝玉被吓病。撕扇体现的是败家,谎称被吓病体现的是支持和帮助宝玉不上进。前面说到第一主题时有提到,“家亡血史”的主要原因正是一面败家一面不上进,导致入不敷出。败家和不上进,都是纨绔的特点,怡红院支持宝玉这么做的,先有晴雯,后有芳官和四儿。

同样支持宝玉败家和不上进的,还有黛玉,不过黛玉毕竟是大家闺秀,表现得没那么明显。但因为黛玉在宝玉心中是神仙妹妹般的存在,因此,黛玉的态度给了宝玉极大的鼓舞。所以,宝玉会理直气壮地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所以,被宝钗的“雪白一段酥臂”吸引,才会想“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

在宝玉心里,黛玉(包括紫鹃)和怡红院的丫头,都是他可以随意厮混的人。

直到晴雯被撵出去然后夭亡。

晴雯被撵,是宝玉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晴雯是老太太给他的,而且晴雯又属意于他,无论从位分上还是从情分上,晴雯都是属于他的。因此,不但晴雯以为来日方长,宝玉也以为他们可以长长久久在一起

但是,王夫人突然而来的雷霆之怒吓坏了他,除了偷偷去看望病中的晴雯,得到他想要的答案,他想不到他该做些什么。

不过,晴雯之死让他在心性上又得到了成长:“大约园中之人不久都要散的了。纵生烦恼,也无济于事。不如还是找黛玉去相伴一日,回来还是和袭人厮混,只这两三个人,只怕还是同死同归的。

这段话写在第七十八回,随着晴雯夭亡、芳官四儿被撵、迎春出嫁、宝钗搬走,宝玉的成长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守住最后的欢乐,只求能与黛玉袭人同死同归。

伴随着宝玉成长的,是不断失去,他慢慢知道了,他其实没有任何能力来留住想拥有的美好。

正如警幻用尽各种手段想要警示宝玉,最终依然是“痴儿竟尚未悟”,围绕在宝玉身边的千红万艳一个个离去,宝玉还是不愿意抬起头来面对现实。他的人生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退

因此,当他站在荒凉的大观园,想的还是和黛玉袭人同死同归,觉得无论如何,这两个人一定不会离开他。只要有这两个人在,他的享乐生涯就不会终止:袭人带给他生理满足(包括衣食住行),黛玉带给他精神满足。

认定黛玉和袭人不会离开他,因为他坚信,“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的”。他不是不知道家里的财政出现了危机,他只是不愿意面对。只要还有可退之处,他就会一直退,直到退无可退。

什么情况下才是退无可退?袭人和黛玉都离开了他!

因此,当贾府的大厦倾倒,袭人离开贾府,黛玉离开人世,宝玉最后的安乐窝彻底失去,他才能彻悟:“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些他曾经拥有的一切,都不是他带来的;如今,拥有的都已失去,已经一无所有,该离去了。

这就是宝玉的野蛮生长,伴随着一个个女孩的生命逝去。“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些女孩用血泪,才促进了宝玉一步步领悟。

而导致宝玉野蛮生长的原因,正是因为教育的缺失,无人“规引入正”。

两条主线,两个主角,情节发展互相影响,“家亡血史”是“风花雪月”的背景,“风花雪月”又是“家亡血史”的根源。以点带面,宝玉的风花雪月,是贾府所有纨绔子弟的风花雪月,只是每个人的表现形式不一样。每个纨绔子弟,从第三代贾敬、贾赦和贾政,到第四代的贾珍、贾琏、贾宝玉,再到第五代的贾蓉,“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共同造就了这一部“家亡血史”,而那些优质女子,因为男人的不作为,成为了“家亡血史”的陪葬品

这也正是秦氏姐弟在书中昙花一现的原因,这姐弟俩都起着警示作用,分别从两条主线警示两大主角:姐姐秦可卿警示王熙凤要预为谋算,为家族留退路;弟弟秦钟警示宝玉要立志功名,以图中兴。

王熙凤和贾宝玉,都没把警示当回事,家族衰亡就成了必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