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兼容并包,不拘一格用人才的蔡元培
——报刊转载率高、语文教材试卷选用率超高
——中高考学生最佳阅读材料之一
——大学生和各界人士阅读快餐
中高考作文热点作家、上海著名作家崔鹤同执笔授权,“亚波评论”特别推出文化快餐——
“民国名人阅读与写作”系列精品阅读
全网首发,敬请持续关注!
作者简介:崔鹤同,笔名春秋,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1982年发表作品,已发表作品200余万字,《读者》《意林》《语文报》签约作家,有文章分别入选小学和大学语文课本,全国20位中高考作文热点作家之一。曾致力于哲理散文随笔的创作,为青少年报刊所青睐,文章被《读者》《人民文摘》《青年文摘》《青年博览》《意林》《知音》《剪报》等众多知名报刊转载,并为百余种丛书选录,也为多种中小学语文课外读本及作文辅材收编,并多次作为中学语文考试试题选用。近几年又热衷于民国名人的阅读与写作。
已出版发行哲理随笔集《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你究竟在为什么而活》。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接受了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的北大校长委任状,就任北大校长。
蔡元培从大学应该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一思想出发,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一办学原则。他认为大学应该广泛吸收各种人才,容纳不同学派。如果抱残守缺,持一孔之论,守一家之言,不可能成为真正高水平的大学。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主要体现在对待学说和教员两方面。由于学说必须由人提倡、宣传和发展,教员又以研究、传授学问为己任,所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在实际中更多的是体现在对待教员方面。蔡元培聘请教员,最重要的是有无专门学问。只要有真才实学,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就聘为教员。反之,如若学术水平低,则不管什么人,坚持辞退。而对于教员的政治见解,学术派别,只要不妨碍授课,则不作为取舍标准。
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后的第一件事,是物色北大新学的领军人物。他的好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校长汤尔和向他推荐了陈独秀,并将十余本《新青年》杂志交给他。他翻阅了《新青年》杂志后,马上决定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月薪300元,并立即徒步前往前门外煤市街的旅店拜访陈独秀。
1905年,蔡元培和陈独秀曾在上海加入爱国学社,从事反清革命活动。此时陈独秀到北京是为了筹集资金,使群益书社和亚东图书馆合并为公司。起初,陈独秀不想受聘,他就每天来看陈独秀。陈独秀白天四处活动,晚上看戏,睡得晚起得迟。有时,他来得早,陈独秀还没有起床,他就招呼茶房不要叫醒,只是给他拿了个凳子在房门外等候。陈独秀见他一片诚心,不忍当面回绝,就推辞说要回上海办《新青年》。不料,他马上建议陈独秀把《新青年》搬到北京来办。陈独秀见他如此诚挚,不忍再回绝。
蔡元培果然慧眼识珠,陈独秀到了北京以后,帮助蔡元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北大的面目焕然一新,“五四”新文化运动也由此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陈独秀任文学科长后,向蔡元培竭力推荐《新青年》杂志投稿者、当时还在美国留学的胡适。蔡元培看了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及以前已发表的《诗三百篇言字解》后,认为胡适旧学新学皆有所造诣,决定聘请胡适任教授。胡适接到陈独秀的通知,很快回国接受聘任。1917年9月12日,51岁的蔡元培在六味斋为年仅27岁的胡适设宴接风。
1918年,胡适完成《中国哲学史大纲》,北大内和学术出版界对胡真的能否写出如此专著是存有怀疑的,有反对派认为这是胡不懂文言的“藏拙”的“抄袭之作”;商务印书馆虽经蔡元培极力推荐勉强接受,但对其出版前景并不乐观,最后以30元低价买下。蔡以其国家宿儒、学界领袖对此书大加赞许,并作序推荐。1919年2月此书出版,风行海内,面世3年之内再版7次,奠定了胡适在学术界的地位。对此,胡适说自己的“青年时期如果没有蔡先生的着意提挈,”“一生也可能就在二三流报刊编辑的生涯中度过。”
胡适也全力支持蔡元培的工作,共同推进北大的教育改革。
更令人感动的是,蔡元培聘请梁漱溟任北大教授时,梁漱溟只有24岁,北大的学生有些比他的年龄还大。1917年,梁漱溟报考北京大学没有考上,论学历他只是一位高中毕业生。但是,1916年,梁漱溟曾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究元决疑论》一文,文章以近世西洋学说阐述印度佛家理论,这篇文章发表后很快便引起蔡元培的高度重视,他认为梁的功底深厚,前途无量,甚为惋惜,说:“梁漱溟想当学生没有资格,就请他到北大来当教授吧!”蔡元培与当时的文科学长陈独秀商议,决定聘请梁漱溟来校主持印度哲学讲座。
梁漱溟对此却感到十分恐慌。他对蔡元培说:“我只不过初涉佛典,于此外的印度哲学实无所知。”蔡元培当即反问道:“那么你知道有谁能教印度哲学呢?”梁漱溟说不知道,蔡元培接着说:“我们亦没有寻到真能教印度哲学的人。横竖彼此都差不多,还是来吧!你当是来合作研究,来学习好了。”蔡元培这几句话打动了梁漱溟的心,最后粱答应到北大任教。
年纪轻轻的梁漱溟,于是便登上了这所全国最高学府的讲台,一站就是5年。在校期间,梁漱溟不仅很快胜任了教学工作,还写出了《中西文化及其哲学》等重要学术著作,轰动了中外哲学界。
当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梁漱溟、马寅初、李四光、马叙伦、辜鸿铭、刘师培等一大批新锐人物和旧派学者济济一堂,各得其所、云集北大时,正显出蔡元培兼容并包、不拘一格用人思想的睿智、大度与气派。
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蔡元培先生是一位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凡是在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几乎无人不知蔡元培,也绝少有人在知识、学问、道德和思想方面丝毫没有受过他的影响。蔡元培先生不只是万众景仰的学问大家,也是当之无愧的用人大师。他的用人思想、用人眼光、用人实践和用人风范,以及由此而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深远影响,同样也是很少有人可以企及的。毛泽东曾称赞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人物小传】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1933年,蔡元培倡议创建国立中央博物院,并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