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再下一城!你不得不知的供给侧改革对建筑业的3大影响

基业长青的学员经过系统的培训及学习后,对国家的政策解读变得更加深入透彻。中国交建第16期中青班的学员包诚就供给侧改革一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下面小青就将他的见解分享给大家了解一下吧!

近期,恒天集团与国机集团重组的消息尘埃落地,供给侧改革再下一城!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稳妥推进煤电、重型装备制造、钢铁等领域重组,并继续推进中央企业集团层面重组。

而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深受供给侧改革的影响。本文将以某大型疏浚企业为例,分析供给侧改革对建筑施工企业带来的影响,为建筑施工企业如何顺应改革趋势做一探索性思考。

供给侧改革给建筑业带来的主要变化

一、完成产值增速由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甚至负增长的新常态。

据统计,2005年以来,建筑业完成产值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速,2011年起,增速呈现大幅下滑趋势(这与国家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下滑密切相关)。2010年为近年来全行业总产值增幅最高点,同比增幅达到25.5%;2014年开始严重下滑,增速下降至11.7%;2015年增速断崖式回落到个位数,可以说进入了负增长时代。这都说明,建筑业靠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已经显露疲态。

二、施工企业由产融分离进入产融结合甚至产融一体的新常态。

在现汇项目为主的时期,产业与资本的主体基本上是分离的,施工企业一旦中标,更多需要考虑的是按期交付合格产品,融资基本上依赖于建设方。在现汇项目投资化的形势下,尤其是PPP模式推广落实阶段,产业主体与资本主体均为施工企业,资本运作能力成为施工企业参与竞争的重要依托,产融结合、产融一体成为基本特征。

三、能力要求由单一施工进入到一体化服务的新常态。

在招投标模式下,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项目管理能力,而在当前形势下,则需要具备强大的金融等多业态资源整合能力,能够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和一体化的服务,这对施工企业带来的挑战是巨大的。

迎接挑战,牢固树立三大“供给侧”思维

针对上述三种变化,笔者认为建筑施工企业要适应“供给侧”改革带来的变化,必须牢固树立三种“供给侧”思维:

一、自我变革的思维。

供给侧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供需错配”的问题,从而释放潜在的发展能力和活力,其精神实质就是一种自我变革甚至自我革命。因此,企业要存活并且赢得发展先机,就必须以强烈的忧患意识推进自我适应性变革。

二、价值创造的思维。

比如中国交建提出的新经营理念——致力于成为“政府与社会经济发展急所的责任分担者、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参与者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优质提供者”,有针对性地进行“补链”、“强链”,实现与地方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建立利益共同体。

三、合作竞争的思维。

竞争的根本在于资源的掌握,但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掌握并运用好所有的资源。因此,企业必须以合作共赢的理念,充分发挥政府、市场、资本和企业各自的优势,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在共赢中走向发展新高度。

笔者的一点思考

结合对供给侧改革的理解,笔者就传统施工企业推进供给侧改革谈几点思考:

一、母子公司协同一体化的治理体系有待强化。

如何进一步优化母子公司治理和价值引导体系,如何建立更有利于实现整体价值最大化的绩效考核机制,如何强化事业部、子分公司之间的经营协同,这都是需要持续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全球资源配置体制机制亟待完善。

“大海外”战略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选择,但传统施工企业全球配置资源能力普遍不足,无论从人才等资源总量看,还是从资源配置体制机制看,都有较大的改进提升空间。

三、企业文化属性亟待改良和重塑。

产融结合、产商结合必然要求传统施工企业在继承原有“工程师”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吸收“商业文化”,重塑工匠精神,融合商业文明。

四、全生命周期的理念亟待加强。

在PPP为主的商业模式下,运营期的管理成为项目成败的关键,必须要树立全生命周期的理念,打造全生命周期的运营管理能力,否则以现汇项目的思维运作PPP项目,只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风险。

总之,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行动不是去找别的新机会,而是在自己熟悉的老业务中挖掘出潜力和发展空间,相信这也是供给侧改革的应有之义。

  • 本文选自中国交建第16期中青班的《箐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