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常识(六)
中国文化常识
(连载之六)
【作揖】 旧时行礼的一种形式。两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作揖主要是书面化,而拱手、抱拳等更加口语化。
《周礼》有:“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土揖”是手前伸而稍向下;“时揖”是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手前伸而稍上举。作揖的正确手势是:男子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对右拳或包或盖,女子反之。这样的作揖手势是“吉拜”,反之,“男子右手成掌,左手握拳”或“女子左手成掌,右手成拳”则为凶拜,一般用于吊丧。
【揖让】 一是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是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 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 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顿首】 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 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 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膜拜】 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再拜】 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折腰】 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
【跪】 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第四部分 礼貌用语
一 、礼貌用语
初次见面曰:久仰;好久不见曰:久违;
请人原谅曰:包涵;请人收礼曰:笑纳;
向人询问曰:动问;表示谢意曰:多谢;
别人欲行曰:慢走;请主人别送行曰:止步;分手告别曰:回见;晚上道别曰:晚安;
请受邀请曰:赏光;领受情谊曰:承情;拜托答谢曰:有劳;请求接受赠品曰:赏脸;
礼貌不周曰:失敬;未能亲迎曰:失迎;
要求回信曰:赐复;请人指教曰:赐教;征求意见曰:不吝;受人指教曰:叼教;有话对人说曰:打扰;
请人任职曰:屈就;
自己作品给别人看曰:教正、斧正;读者给编辑部曰:敬颂编安;
动问长辈年岁曰:高寿、贵庚;晚辈给长辈曰:顺颂安康;长辈对晚辈曰:顺致安好;平级机关间曰:特此函达;
二、口头称谓语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
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
称别人的身体为玉体等。
称别人的亲属去世为作故人、谢宾客、仙游等。
同样地,说到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物时,也一律采用谦虚的说法。例如:
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拙荆;称自己的孩子为“犬子”。
称自己的朋友为敝友;称自己的意见为愚见、愚计。把自己的官叫待罪。
向别人询问叫拜问;回答别人称上报等等。
古汉语中还有一类很突出的词,叫“谦敬副词”。例如“蒙、窃、幸、猥、辱、敬、惠、谨”等等。
这些谦敬副词,和上面所谈的尊称、谦称以及委婉语、讳饰语等,都是我国古代的礼貌语言。如:
将父母称为高堂、椿萱、双亲;自称父母兄妹为家父、家严、家慈、家兄、舍妹;称呼别人的父母为令尊、令堂;
称别人兄妹为令兄、令妹;称别人儿女为令郎令媛;
称别人庭院为府上,尊府;自称自己的家为寒舍、舍下、草堂;
妻父俗称丈人,雅称为岳父、泰山;夫妻为伉丽、配偶、伴侣;兄弟为昆仲、棠棣、手足;
妇女为巾帼;男子为须眉;老师为先生、夫子、恩师;学生为门生、受业;学堂为寒窗;同学为同窗。
父母死后称呼上加“先”字,父死称先父、先严、先考;母死称先母、先慈、先妣;同辈人死后加“亡”字,如亡妻、亡兄、亡妹。夫妻一方亡故叫丧偶,夫死称妻为寡、孀;妻死称夫为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