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一中——《我有了一个新的打算》
人,是需要逼自己一把的。
这是这些年我得出的一个很重要的结论。
这几年写的东西比较多,回头看了看,公众号上写了将近300篇文章了,加上之前QQ空间里、微博上,零零散散的,还是写了不少东西。然而,较之那些每日更新的教育界前辈,还是有明显的差距的。
想起了高考前的那49封信,如果不是当时自己先放出风来要写49封,估计我也很难坚持下来。在中途也想过放弃,然而最终还是战胜了自己,坚持写下来了。
写完了以后有人评论,不要说写,即使每天读,都是需要毅力的。
我也这么认为。
所以说写作这个事,有时真的很考验人的毅力。
我的教育写作之路并不顺畅,中间还遭到了一些人为的干扰,好在我坚定地认为这是一条提升自我的正途,坚决地排除了这些干扰,没有让我的写作之路半路夭折。
要做到每天更新,是很难的,尤其是假期的时候,没有了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明显感觉到素材的缺乏。所以说与教育有关的东西,永远都是与学生有关的,脱离了学生去谈教育,是毫无意义的。
今天早晨我在想,如果每日更新,我是否会有这样的毅力,又是否会有这样的才力做支撑呢?
想了半天,我还是很犹豫。
论毅力,我其实不是很担心。我一直认为我是一个很有毅力的人,只要我认定的事情,我一定会坚持做下去。
剩下的才力,似乎也不是太大的问题,写一点东西对我来说也不是太困难的事情。
如果这两样都没有问题,那么剩下的就是一些无谓的干扰,不必要的应酬,突如其来的任务,这些是让人防不胜防的。
写到这里,我又似乎找到了克服这类干扰因素的方法。那就是提前多写一点东西,以备突发情况。这实在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不过有些刻意为之了。
所谓的新打算,也就是我打算像那些前辈们一样,也试着每天写作、每天更新了。
在此之前,也有人问我,怎样做到经常写文章的。
我觉得这个问题,得先解答一下我为什么要写文章。
大概是七八年前,偶尔一次翻开一本书,无意中看到了封面上作者的介绍,赫然发现作者竟然是一位80后,跟我同年,然而已经是高级教师,我当时有点傻眼,震惊之下,便觉得自己活成了一条咸鱼的样子。
大概就是从那个时候,我打印了一张上面写着“用加倍的努力换回逝去的青春”的字条贴在了我办公桌的背后。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才有意识的去读各类教育专著。
尽管读了不少,但是写的不多,真正意义上第一篇比较像样的文章大概是《我的教育观》,也正是因为那篇文章,刘校长看到后专门与我进行了交流,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从此开始了教育论文写作的路。
现在想起那段往事真的很感慨,我喜欢写作,要归功于我初中的语文老师李建波老师,当初是李老师的几次表扬,把我送上了写作的道路。而我的教育写作的路,则源于刘校长当年对我的一番鼓励。
下面要说的则是为什么能经常写了。
简单说,就是有意识地去观察,去留心,去思考一些现象,尤其是上课的时候,要珍惜每一个思维的火花,每当这个火花冒出来的时候,我总要在下课以后第一时间写到纸上,防止这个火花灭了。包括平时与同事们交流的任何一个话题,或者是一个词语,都有可能引发我的思考,真相如何?从来如此就是对的么?让我产生写作的冲动。
觉得心里有话想要说,这一点非常重要。
而一旦有了这种想说话的冲动,就不要轻易放过去,抓紧写下来,且不论质量高低,能够保存下来,就可以成为以后的素材。
随着写的多了,我慢慢意识到,坚持写作,靠的绝对不单单是意志力。更多的是则是一种习惯,一种观察的习惯、思考的习惯。最初可能的确是意志力,但意志力一定要转化为习惯,才能更持续发展下去。意志力是不可靠的,习惯才可靠。
谈到习惯,我觉得可以写一点习惯教育的东西。
教育是什么?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无非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
现在很多老师也知道要培养孩子良好习惯,但不知道习惯培养背后的价值所在。习惯实际上是把依靠教育或者意志力保持的良好行为,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最终成为我们生活和呼吸的一部分。
对我来说,养成了一种观察、思考、写作的习惯,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今天就写到这里了。
班主任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