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起源・中国史前时代研究的一些认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双孔玉斧(长12.5厘米)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四孔玉刀(长23.5厘米)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玉笄(长22.5厘米)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陶盖碗(通高7.5厘米)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黑陶罍(高25厘米)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陶盖鼎(通高12.5厘米)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陶鬹(高33厘米)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黑陶杯(高9.2厘米)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黑陶杯(高11.5厘米)
《中国史前时代研究的一些认识》
张忠培,《北方文物》1999年第4期第1~5页
本文在对史前考古研究提出了一些问题与认识的基础上,对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发表看法。认为文明因素的起源,早于文明社会形成。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是多元的,不是单一的,是相互碰撞、影响、并进的多元文明。同时诸文化实体的文明因素的起源与成长以及文明社会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又存在相互异趣的现象。应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及其具体表象讨论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有学者主张文明形成的时间在半坡四期文化时期。本文认为这一时期已进入文明的门槛,同时也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出现了制陶制玉制石制铜的专业匠人,劳动分工进一步展开。并已进入父权制时代,家族成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家族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聚落和墓地也出现了分化,聚落分化为中心聚落和一般聚落,墓葬的规模、结构及随葬品的种类、质地、数量等存在巨大差别。而宗教和军事的发展,导致神权和王权的形成,同时出现了集神权和王权于一身的显贵人物。这时期是古国与方国时代。龙山时代的尧舜时期,势力平衡的方国建立了联盟体制,联盟的领袖由方国诸王轮流坐庄。至夏代,方国联盟体制遭到破坏,出现了统一的王国机制,至周代发展成为宗法封建的王国体制。
《关于中国是否存在军事民主制的探讨》
李之龙,《史前研究》2000年第520~527页三秦出版社2000年
作者根据考古发现的陶寺墓地、西朱封大墓和良渚文化的有关资料,以及古史传说方面的资料,论述了军事民主制的问题。认为军事民主制是人类社会史前末期的一种民主政治体制。军事民主制并非是一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反而是一种出现于史前末期的政治体制,更不是什么人类社会由史前转入文明的“必经阶段”。军事民主制在中国不存在,在尼罗河畔以法老为权力象征的古埃及也不存在。可以肯定,军事民主制的产生在世界上并未具有十分普遍的广泛性。
《资源、神权与文明的兴衰》
陈淳,《东南文化》2000年第5期第14~19页
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考古学分析观念,尝试从资源和神权这两个概念来探讨早期文明兴衰的动力。认为文明起源的本质在于复杂社会中劳力与资源的集中所造成的不平等,使得贵族阶层能将宗教信仰与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强化其权力。文明实质上是政治、意识形态和权力的物质表现。代表早期文明的复杂社会,其运转机制可能是很不完善的,它们在应付社会内外压力与竞争中会存在种种缺陷。良渚与山东龙山文化过于强大的神权政体,有可能成为社会更高层次演进的包袱。复杂程度较低或神权体制尚未过于特化的河南龙山文化反而倒有更大的灵活性促使中原地区的酋邦向国家政体演进。
摘自《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要览》,文物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