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雨农、月经过少
五、月经过少
(一)概论月经过少,与月经过多相对而言,是指周期不变而经量少者;若经行时间较短,而量减少不显著者亦称月经过少。月经过少多数不是骤然出现,而是逐月减少。
(二)因机详述引起月经过少的病因,临床常见的有血虚、脾虚、痰阻、血瘀等。正如《验方新编·妇人科调经门》说:“瘦人经水来少者,责其气血虚少也。”《叶氏女科证治》也说:“形瘦经少,此血气弱也。”指血虚而致经少。又说:“形肥经少,此痰凝经隧也。”指经少由于痰阻所致。也有因脾虚不能运化水谷,血液失其生化之源,从而引起经量过少的。此外,如瘀血凝滞,血行受阻,也可引起月经过少。经量先骤然减少,之后逐渐减少而不恢复者,多转化为血瘀。经量逐月减少,多由血虚脾虚所致。月经过少与月经过多既有不同点也有相同点。相同点是月经周期无变化,不同点主要表现在月经的量、色、质等方面。
1.血虚体质
虚弱之人,血气衰少,冲任不调,血海空乏,不能应时充盈,因而月经衰少,故瘦人经水来少者责其血虚也;发热及失血后,阴液损伤未能及时补充,致真阴真液亏耗,阳有余而阴不足,阳气虽然在动,而阴液不能随之,气有余而血不足,故月经过少。
2.脾虚脾气衰弱,中宫运化无权,血海无余;或脾虚,生化失调,水谷之精无以贮藏于肾,而使肾气虚弱,影响任通冲盛与天癸功能的正常发挥,月经即出现虚衰现象。
3.痰阻肥胖之人,痰湿壅盛,阻塞经脉,血行不畅,故见月经过少。
4.血瘀瘀血凝滞,经水不利而减少。瘀血多化热,亦可见寒证。
(三)治则治法月经过少,有虚有实,病因不同,症状各异,可根据虚实分为两大类。
血虚、脾虚合为一类,属于虚证;痰阻、血瘀合为一类,属于实证。虚证多见形体瘦弱,气短神倦,头晕耳鸣,心悸怔忡,饮食减少;
而实证者,大多形气有余,腹部或胀或痛,有时月经有块状,脉必有力。临证时必须审症求因,因证论治,血虚宜补血,脾虚宜健脾,痰阻宜祛痰,血瘀宜化瘀。至于兼寒兼热,夹湿夹郁,见证各有不同,又当兼顾。
总之,月经过少以虚证多见,长此以往可以发展为闭经,治疗上多着重生血、养血、和血,佐以调气。瘀证、虚寒证少见,治疗上宜少用过辛过温之药,防其消耗阴液,导致血枯经闭。治疗时更重要的是不要认为月经量少即需破气行血,虚者而恣意破气行血无异于疲马加鞭。
(四)证治分型
1.血虚证症状:月经量少色淡,身体瘦弱,面色萎黄,头晕耳鸣,心悸怔忡,少寐,手足不温,大便燥结,舌淡苔少,脉象虚细。治法:补血为主,佐以扶脾益气。
方药:人参滋血汤(《产宝百问》)。党参15g,怀山药15g,当归6g,川芎3g,芍药9g,熟地黄12g,茯苓15g。
加减:耳鸣、心悸甚者,去茯苓、怀山药,加茯神15g,莲米15g。熟地黄、芍药的用量倍于当归、川芎。肾虚腰痛,性欲减退者,加菟丝子9g,巴戟天9g。
此外可予四物加葵汤[当归、川芎、生地黄、芍药、葵花(《证治准绳》)]以补血养血;
或予五福饮[泡参6g,熟地黄9g,当归6g,白术4.5g,炙甘草3g(《景岳全书》)]补诸脏血气。
血虚兼气郁者,症见经量少而色紫黑,面色青黄,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细而弱,胁胀。治宜养血调气,加减四物汤(自制方)主之。
秦当归6g,川芎6g,酒白芍12g,熟地黄12g,丹参12g,香附9g,泽兰12g。心悸少寐者,加枣仁(炒)9g,柏子仁9g。
潮热或手心发热者,加鳖甲9g,丹皮6g。
2.脾虚证症状:月经量少或初来即止,经色淡薄,面色苍黄,腰腹隐痛,精神疲乏,口淡食减,舌质淡苔白润,脉濡或迟。治法:健脾和胃。方药:加减参苓白术散Ⅰ(自制方)。党参15g,茯苓6g,白扁豆12g,白术9g,木香6g,砂仁3g,怀山药12g,甘草6g。
加减:如消化不良,食后反饱作胀者,加厚朴花6g。脾虚兼寒者,除以上症状之外,尚有肢冷,憎寒,舌淡,甚至大便不实,或有反胃,治以养中煎(《景岳全书》)。
泡参(可用党参)3~9g,山药6g,炒扁豆6~9g,炙甘草3g,云茯苓6g,炒干姜(炒黄)3~6g。
脾虚夹湿者,症见经量少,色淡而黏,口淡,白带有时如米泔水,苔白腻,脉缓滑,治宜扶脾祛湿,
加减香砂六君子汤(自制方)主之。泡参9g,茯苓9g,白术9g,木香6g,砂仁6g,川芎4.5g,秦当归6g,陈皮3g,半夏9g。白带多者,加莲米9g,芡实9g,本方亦可与下文痰阻证组方斟酌合用或加减用。
3.血瘀证症状:月经量少,色紫黑有块,少腹刺痛,小便短黄,舌质正常或黯红或有瘀点,脉沉涩或弦。治法:养血活血,调和肝脾。
方药:泽兰汤主之(《妇人良方大全》)。泽兰9g,当归4g,酒芍6g,甘草1.5g。本方组成虽仅四味,但短而精干,泽兰入肝散郁,养血调经,当归辛苦甘温入心脾生血,芍药入肝脾敛阴,甘草缓肝和脾,是以生血和血、和中解郁。
加减:若量少,拒按,色黑有块者,治宜破血行气,
加减牛膝汤(自制方)主之。土牛膝、当归尾、丹参、桃仁、香附、台乌药、延胡索、檀香。血瘀并虚者慎用。
若病程较长,心悸烦躁,情绪容易波动,面潮唇赤,肌肤干燥,大便结,脉虚数,这个时期月经多无块状,少腹亦无胀痛,
治宜大黄 虫丸或泽兰汤加入牛膝、丹参。
兼气滞者,症见经来量少不畅,色紫黑,胸胀胁闷,少腹作痛,自觉胀满,舌淡红苔黄,脉弦涩者,宜调气行瘀,
血府逐瘀汤主之(《医林改错》)。当归9g,生地黄9g,桃仁6g,红花3g,牛膝6g,赤芍9g,桔梗3g,川芎3g,甘草3g,柴胡4.5g,枳壳6g。若少腹胀甚者,去生地黄,加香附6g,乌药6g。
4.痰阻证症状:形体肥胖,月经量少,色淡而黏稠,白带较多,脘闷胸胀,腰膝酸软,但无剧烈腹痛,可仅有轻微腹胀,经血在纸上呈水状浸润、较宽,平时痰多,胃纳减少,时欲呕吐,舌淡苔白腻,脉滑。治法:化痰导滞,和血调经。
方药:加味二陈汤(自制方)加减。川芎6g,当归9g,半夏9g,陈皮4.5g,茯苓4.5g,甘草1.5g。
加减:胸闷脘胀甚者,加厚朴6g,全瓜蒌12g,薤白9g。
痰阻偏寒者,症见经量少而色淡,质黏稠,时易呕恶,平日白带多而冷,有时呈痰状。治宜燥湿化痰,
苍附导痰丸主之(二陈汤加味)(验方)。苍术60g,陈皮45g,云茯苓45g,香附(童便炒)60g,枳壳30g,胆南星30g,半夏(制)30g,甘草(炙)30g。共研细末,生姜自然汁打面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9~12g,淡姜汤下。如用汤剂,按本方剂量五分之一左右煎服,根据患者的情况斟酌使用。本方无血药,以燥湿温寒为主,佐以气药香附以童便炒之(这里的童便经过高温处理)。本证的治法虽然以生血活血为大法,但在某些情况下也要以气药为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