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展飞——《做一名觉醒的老师》
先看几个故事。第一则是庄子与惠施的故事。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这个故事的意思是说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第二则是苏东坡与佛印的公案。
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地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心中有什么。”对这个笑话,也许你会一笑而过,但其中苏小妹的话确实是有道理的。
从心理学角度,上面一则笑话中的苏小妹正好指出了人喜欢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的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指当人们不知道别人的情况(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时,往往主观地认为别人有同自己相同的特性。也就是说,人们总是喜欢假设别人与自己有某些相同的倾向,喜欢认为自己具有的某些特点别人也具有。
与之类似,还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笑话:
一天晚上,在漆黑偏僻的公路上,一个年轻人的汽车抛锚了。 年轻人下来翻遍了工具箱,也没有找到千斤顶。怎么办?这条路很长时间都不会有车子经过。他远远望见一座亮灯的房子,决定去那个人家借千斤顶。可是他又有许多担心,在路上,他不停地想:“要是没有人来开门怎么办?”“要是没有千斤顶怎么办?” “要是那家伙有千斤顶,却不肯借给我,该怎么办?”
顺着这种思路想下去,他越想越生气。当走到那座房子前,敲开门,主人一出来,他冲着人家劈头就是一句:“他妈的,你那千斤顶有什么稀罕的?!”
主人被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以为来的是个精神病人,就“砰”的一声把门关上了。
三个故事看完,估计很多人也有点摸不着头脑,啥意思?
有一句俗语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讲的是小人总喜欢用自己卑劣的心意去猜测品行高尚的人,大体可以概括这三个故事。
最近写的东西比较多,“每天一篇千字文”,这是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倡导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法,旨在强调教师要养成每天要反思自己、记录得失的习惯。并且朱永新先生在《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中还保证,如果坚持下去,十年之后必能成功。我正是受了这一教导,才开始坚持写东西。自我认为,我虽然算不上什么名师更算不上什么专家,但是可以算是一个渴望觉醒的老师。然而在一些人眼里,我写东西的行为被冠以“表现自己”“宣传自己”之类的名目,对此我表示呵呵。引用一句中国式英语回应: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b。好吧,就此打住,再往下说,我就要犯嗔戒了。
谈到觉醒,继续说下去。觉醒的力量是强大的。记得高中的时候,我经历了两个星期的苦思冥想,终于觉醒。那两个周,只要一合眼我就开始考虑自己的人生。想自己将来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过一种怎样的生活,现在应该付出怎样的努力。幸运的是,我竟然想明白了。从此我开始了“无须扬鞭自奋蹄”的日子。
从教以来,觉得做一名老师很容易,做一名好老师很难,做一名觉醒了的,有着自己的信仰,有所坚持,有所舍弃的好老师更难。
对于一名觉醒的老师,教师不再是职业,也不是专业,而是一种有着自己信仰的生活方式。一种自律、自信、自由的生命状态。当一名教师自觉关注自己的个人成长发展后,就不会再以权威的导向和利益的诱惑为动力,而是以教师对教育价值、生命意义的自觉守护为力量。
一个自觉成长的老师,不会顺从世俗的趋向,而会坚定自我的立场、态度和信念,会以自己的方式而不是他人的方式教书育人;一个自觉成长的老师,不会在因循守旧面前保持缄默,而会自觉地投身于教育研究,会以新的视角发现新的领域,达到新的境界;一个自觉成长的老师,不会以自己的一生来换取功名、利益和权力,而会虔诚地守护人生的自由,会以一种自由、创造、给予的人生态度赢得心灵的安宁。
日本的一位著名咨询师山下英子曾经写过一本书,名字叫《断舍离》,所谓的“断舍离”就是通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归于舒适的生活艺术。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整理物品,了解哪些是自己需要的,哪些是自己不需要的,从而整理自己内心的废物,通过舍弃废物而让人生轻松开心的方法。
对于教师来说,有了自觉成长发展的心,还应该有这样一种思考,思考什么东西才是自己最需要的,审视自己与利益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心情变得清爽,也才能改变自己的心灵环境。
其实,这三个字的含义是很深的。断,就是让我们断绝不要的东西;舍,是舍弃多余的东西;离,是脱离执着。佛家讲“无欲则刚”,人生之所以辛苦,往往就是因为追求了本不该追求的东西。看破放下,才能得到内心的清净。
用卢梭的一句话收尾:“人生而自由,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想要打破缠绕身心的诸多枷锁、不能一味指望别人,而要看自我是否拥有足够的打破枷锁、赢得解放的力量。”换言之,一名教师,要想实现自我的救赎,只能靠自己——内心的觉悟和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