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两汉四百年16

二十一、长安和洛阳,仅仅是国都那么简单吗?

等到项羽被杀以后,汉王已经成了天下实际上的共主。

这位BOSS上位,第一时间就是给韩信搞拆迁——从齐王改封为楚王,搬迁之前,先把齐地的军队给没收了。

不过这个改封在韩信也许是件美事,楚人韩信,当年灰溜溜的离开楚地,还有个胯下之辱的故事在,现在回来了,真正的衣锦还乡,人生一世,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得意的呢?

于是快意恩仇,以千金谢了漂母的一饭之恩;对于施以胯下之辱的那位,给了个中尉的高官,算是故作心胸宽广。

但韩信心里明白,刘邦并没有项羽那么好糊弄,皇帝肯定是当定了,彼此之间以后怎么相处,其实都还忐忑。

忐忑归忐忑,但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既然刘邦留下了许多王,那么王们必须得给刘邦上尊号了。

在公元前202年2月,新受封的楚王韩信和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联合原来的韩王信、燕王臧荼、赵王张敖以及长沙王吴芮共同上书刘邦,请刘邦即位称帝。

当月28日,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

但是,此时定陶是彭越的梁国国度,那么汉朝到底该在哪里定都呢?

《史记》里关于汉朝定都的记载写得相当有趣,说是一开始,刘邦因为自己跟手下都是楚人,所以把首都定在洛阳,而且洛阳本来是东周的首都,宫殿保存完好,结果有位娄敬的戍卒怎么就托人见到了皇帝,直言劝谏,请刘邦定都于咸阳。

此时秦始皇的咸阳城早就被项羽带着群雄烧杀抢掠过一把,祸害得没剩什么了。

娄敬的说辞一大堆,比较了洛阳和咸阳各自地理位置的优越,然后又扯到汉朝到底是接谁的班身上去了。

刘邦如果打算接周朝的班,那么诸侯肯定就安心了,刘邦在洛阳当自己的皇帝,大家就像周朝那样搞分封,异性王们也能传承后代几百年,快活的很。

现在刘邦的名号叫:皇帝。

娄敬说,周朝的天下靠积德几百年得来的,其实意在言外,这实际上周跟诸侯的关系是非常稳固的几百年的老交情了,大家通过婚姻,交易,彼此之间有默契,你老刘家原来不过是个亭长,出身不高,凭什么指望诸侯能像尊重周天子那样尊重你?

还不老老实实的学秦始皇,把都城搬到咸阳,占据山河险要,进可以彻底荡平诸侯,退也能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这深藏的意思《史记》不敢写,亦或者是司马迁没有几千年的眼界,看不透这一层。

但是张良很快就给娄敬的说法来了个背书,于是刘邦欣然采纳,搬家到关中,既然咸阳毁掉了,那么就另建新城,取名长安,作为大汉的国都。

特别有意思的是,刘邦搬迁了以后,异性诸侯王们开始不安了,人家也不傻,在洛阳,那是宣布还有可能分封到底,在长安,你觉得他们不会因此联想到很厉害的秦始皇?

第一个造反的是燕王臧图,不过这货武力值弱,妥妥战五渣,很快就被刘邦带人给灭了。

于是刘邦假装让群臣们推举一位功高的新燕王人选。

结果大家装模作样的推让了半天,把刘邦最最老铁的朋友卢绾给选出来了。

你们这时候会说,不是要搞秦始皇的郡县制吗?怎么上来又封了卢绾?换汤不换药?

其实汉朝初建设,民间疲惫,百姓穷苦,当初刘邦登基想找四匹一样的白马都没办法办到。

楚汉争雄打到最后,楚国固然是打不动了,后勤歇菜,但汉军难道真的还能继续蹦跶很久?

天下需要休养生息,当皇帝的,要是还像当年的秦始皇那样,处处都要大作为,结果可能也只会像秦王朝,以刘邦的根基,只怕连两代都没办法保证。

怎奈老刘家没什么人才,本来都是一帮泥腿子,刘邦又是个晚婚晚育的楷模,一大把年纪了,儿子们都还小。

唯有一个非婚生子刘肥还算年纪大点,这时候刚好把韩信搬迁了,齐地没有王,便封大儿子当齐王。

现代人不要以为古代跟今天一样,到处消息灵通,手机一打开,美利坚的消息都能实时推送。

那时候交通不便利,大家都在封建制度跟郡县制之间搞混淆了。

老百姓都有个很淳朴的认主思想,比如说刘邦当了沛县县令起家,当地人都管他叫沛公,其中就有认他当主的意思。

郡县制的一大缺点是官是流官,除非老百姓对大一统非常认可,否则地方上的豪强,很容易就能架空郡县长官,又或者是地方官太过于牛叉,形成了实际上的割据。

刘邦一路打怪升级过来的,他能心里没有点数?

其实我以为他第一时间把自己的大儿子给安插在齐地,封了七十三城,最主要的是要把最不安分的齐国给安定下来。

派过去辅佐刘肥的是曹参,曹参是当年平定齐地的功臣,是刘邦手起家几号原始股东里最能打的那一拨。

既然皇帝的名分定了,就找到机会让刘家天下的思想先在齐地搞一个根深蒂固再说,派很能打仗的曹参过来,就不怕地方势力作妖了。

曹参后来在齐地治国推行无为之治,其实这是一种地方办自治的主张,让渡一部分中央权力给地方,你们把份子钱按时交了,自己去安排怎么管理地方事务。

其实无为而治后面是地方豪强的狂欢!

但是,平心而论,地方上的那些人物,哪里有什么大志向,无非就是希望保住自己家族势力,一看中央政府这么好说话,当然都安下心来,也不急着像以前那样,隐匿罪犯,修筑堡垒,而是把人力都投入到多占地盘,回复生产上。

既然中央政府默许了很多地方的特权,地方上的刺头们都雌伏了。

这时候,让他们习惯有个主子,诸侯王,还是刘家的,你认为这帮人会有多大意见呢?

只需要一两代人以后,老刘家的统治就开始深入老百姓的心里。

后来明朝在统一天下以后,为什么朱元璋非要冒诸侯王造反的风险,分封儿子们当实权王爷?其实意思是一样的。

你看后来燕王朱棣造反了,难道朱棣就不是朱元璋的儿子吗?肉烂在锅里,总比搞出南北分裂,地方独立思想横行要来的好吧。

好多自以为是的人,看不透这一层,大骂刘邦、朱元璋搞倒退,但开国之君,面对残破的河山,第一是要先想办法捏合在一起再说,只要不是异姓王造反,老刘家谁当皇帝难道对刘邦来说很重要吗?

真正看透刘邦的大约只有吕后,这一对夫妻后来发展成怨侣,但彼此毕竟还是政治上的好搭档,大汉夫妻档是相当稳固的政治势力。

当刘邦定了政治策略以后,第一个倒霉的就是韩信了。

公元前201年,韩信的楚王还没当几天,屁股还没坐稳,就有人秘告韩信要谋反。

《史记》里也没有说到底谁写信告的,但是刘邦第一时间就召集群臣问策。

武将们众口一词的说:赶紧发兵,把这个王八蛋给灭了。

最奇怪的是,居然没有一个人出来问,到底是谁告韩信谋反。

要么是韩信人缘太差了,搞得大家都反感,后来韩信被囚禁在长安做淮阴侯的时候,偶尔参加了一次樊哙家的聚会,樊哙居然跪迎,恭敬得不行。

所以你说,大家都恨韩信,我以为不止于此,更可能的是大家都已经从娄敬、张良这里知道了老大的想法,异性诸侯王们要是跟脚不够,就别想安生了,韩信迟早是要被收拾的,现在皇帝提出来,不过是一种试探罢了。

如果知道皇帝的心意,你看还有哪个脑残,敢当众为韩信辩解?这不就等于是成了韩信的同伙吗?

所以人人喊打,于是刘邦就心里安了,知道群臣在搞定诸侯王这件事上是不敢跟自己作对的。

看来开国功臣们在乎的是自己的荣耀跟好处,对于那些已经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诸侯王们,谁也没心情去维护。

说到底,天下虽大,肥沃的好地也就那么多了,他占了,你就没可能得到了,功臣们出生入死,求的都是自己和家族的荣华富贵,你还当真的有什么了不得的志向?

这一次试探,刘邦心算是定了,知道以后自己再收拾这帮诸侯王,小弟们还是会跟到底的,这就是群殴的格局了,既然群殴,第一个要趁韩信根基不稳先把丫给做了,否则过个几年,楚地的老百姓真的起了誓死效忠的心,那就完了,谁也不敢保证自己打得过韩信。

这里插一句话,韩信回楚地以后,高调的搞所谓一系列政治秀,来扬名,后来又收留了被刘邦通缉的项羽老部下钟离眜,这里大约也没有多恭顺的意思。

显摆自己千金报恩,以德报怨,是想收楚地老百姓的心。

收留钟离眜大约是训练楚国军队,收拢项羽旧部,否则后来陈平不会反问刘邦,你的军队厉害还是韩信的军队厉害,韩信这么短时间就有了厉害的军队,请问除了项羽旧部,难道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所以并非刘邦心胸狭窄,韩信老实喊冤,世界上的事,往往都有因果在,只是很多人不愿意去面对真相罢了!

复更了,你们开心吗?

(0)

相关推荐

  • 刘邦称帝后,是如何作秀的?封项伯为吼,夺韩信帅印,筑坛登基

    一提及项伯这个人物,一个吃里扒外的人物形象便会立刻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之中. 项伯作为西楚霸王项羽的亲叔叔,在亲侄子争夺天下的时候,帮不上忙就算了,竟然还屡次帮助侄子的敌人刘邦,称的上是一个典型的吃里扒外 ...

  • 四十二、大汉王朝

    楚汉这点事,两千多年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有两个故事高潮.头一个,韩信擒魏.捉代.灭赵.下齐.第二个,楚霸王受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这两段故事被小说家们演绎的够够的了,唯独项羽乌江自刎之 ...

  • 共患难易共享乐难,刘邦为何要大杀功臣?细看汉初那段—王的诱惑

           太祖高皇帝六年,击败项羽之后的刘邦将都城定在了洛阳,他原本想参照周天子的模板,建立一个天下诸侯.共同拱卫的大汉王朝. 而此刻,陇西到洛阳的官道之上,一个身穿羊裘.衣衫褴褛的人正在急匆匆地 ...

  • 滥杀功臣?朕冤枉啊!被误读千载的汉高祖晚年才道出真相

    汉高祖刘邦一直被后人诟病的一点就是统一天下后滥杀功臣,他本人也被后人作为苛待功臣的典型一次次提起.而我在仔细研究了秦末汉初的历史后发现,我们一直误解了刘邦.他不但没有滥杀无辜,反而对手下有功之臣相当宽 ...

  • 连载:两汉四百年32

    四十.大汉政坛的三角关系 刘邦从一个布衣老百姓一路逆袭成为皇帝,靠的是一个稳固的三角关系:功臣.诸侯王和外戚. 刘邦健在的时候,那三者都依附在皇帝身上,只能成为皇帝统治帝国的工具,修理起来,根本没有反 ...

  • 连载:两汉四百年28

    三十六.天降皇位,砸中了刘恒 刘邦有八个儿子,最没有存在感的大约是代王刘恒. 吕后并非是丧心病狂的毒妇,除了刘如意以外,其他的儿子在早年间,都能带着自己的母亲就国. 刘恒和薄姬这对透明人母子,谁稀罕去 ...

  • 连载:两汉四百年27

    三十五.诛灭诸吕的真相 我前面啰里啰嗦的讲了两天刘与吕共天下的法统,并非是无聊瞎扯. 要知道,权力的背后是统治的合法性,如果吕后大搞刘与吕共天下,并且用它来控制舆论长达八年,那么在长期洗脑之下,是不是 ...

  • 连载:两汉四百年22

    其实吕后接班的时候,手里等于是拿到一个令人头疼的烂摊子. 只有说书唱戏的人才会喊天下太平. 孤儿寡妇的,对着一群如狼似虎的功臣,你要是敢懈怠,少不得人家就要把心思打上门来,不信吗? 当初刘邦健在的时候 ...

  • 连载:两汉四百年21

    二十七.刘邦之死 其实这不叫玄学,很多人在面临死亡重大灾难的时候,往往都有预感. 刘邦显然是个感应灵敏的人,历史上上记载,他曾多次在面临危险时突生警觉,躲过一难,比如说面对女婿手下人的刺杀. 所以像刘 ...

  • 连载:两汉四百年19

    二十五.汉初三杰 刘邦在当上皇帝以后,还是非常喜爱带着一起造反的老兄弟们喝酒,<史记>里说,某次皇帝喝得得意了,问群臣:你们看,我为啥能战胜项羽当皇帝呢? 皇帝既然这么问,臣子们肯定是马屁 ...

  • 连载:两汉四百年18

    二十四.无为而治 汉代的故事早就被人讲得烂熟了,特别是开国这段历史,以致于写起来甚至都能让人沮丧,动不动就陷入到洗稿的嫌疑里. 所以我的连载只好另辟蹊径,没那么多故事. 在<史记 曹相国世家&g ...

  • 连载:两汉四百年17

    二十二.白马盟誓 汉初有个非常有名的典故叫白马盟誓,据说当年刘邦跟功臣们约定:非刘不王,非功不能封侯,若违此誓,天下共击之. 这是一件大事,照道理,<史记>.<汉书>都应该收录 ...

  • 连载:两汉四百年15

    二十.杀死楚霸王 我小时候很喜欢李清照,她为项羽写过一首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小孩子总能被悲剧英雄感动得热泪盈眶,但大人知道,哪里有什么悲情英雄,都是自己作的! 当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