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边缘 | 点评
根据目前的DSM-5诊断标准,《彩虹边缘》故事中的女孩应当属于是“性别烦躁”。
性别烦躁是指个体体验或表现出的性别与被分配的性别之间不一致的痛苦。这种不一致是诊断的核心部分,必须存在关于这种不一致的痛苦的证据。尽管并非所有个体都会因为这样的不一致而痛苦,但许多人如果得不到渴望的躯体干预,例如通过激素和/或手术进行的干预,他们会非常痛苦。
与先前DSM-Ⅳ中的术语性别认同障碍相比,目前的术语更具有描述性,并且聚焦于“烦躁”这一临床问题而非“认同”本身。
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性别烦躁往往有以下6方面的表现:
1.体验(或表达)的性别与第一和(或第二)性特征之间显著地不一致。(或在青少年早期,则为预期的第二性特征)。
2.由于体验(或表达)的性别显著地不一致,因而产生去除自己第一和(或第二)性特征的强烈愿望(或在青少年早期,防止预期的第二性特征发育的欲望)。
3.对拥有另一种性别的第一和(或第二)性特征的强烈欲望。
4.成为另一种性别的强烈欲望(或与出生性别不同的某种替代性别)。
5.希望被视为另一种性别的强烈欲望(或与出生性别不同的某种替代性别)。
6.深信自己拥有另一种性别的典型感觉和反应(或与出生性别不同的某种替代性别)。
如果个体已经完全过渡到所渴求性别的全时的生活中,且经历过(或准备接受)至少一次变性的医学操作或质量程序——即定期的变性激素治疗或复合所渴求性别的变性手术,则标注为“变性后”。
跨性别的愿望的先占观念可能在儿童期前2-3年后任何年龄出现,通常妨碍了日常活动。
关系困难中性关系问题是常见的,并且在学校或工作场所的功能可能受损。性别烦躁,连同非典型的性别表达,都与高水平的偏见、歧视和受害有关,导致负性的自我评价,增加精神障碍共病的比例、辍学、经济边缘化(包括失业)以及伴随的社会和精神健康风险,特别是在来自资源贫乏家庭的个体中。
在性别再分配之前,有性别烦躁的青春期个体和成年人的自杀观念、自杀企图和实施自杀的风险升高。在性别分配之后,适应性可能存在变化,以及自杀风险可能持续。
专家介绍
胡健
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 主治医师
简介: 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擅长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痴呆的诊治。
周一上午:老年门诊
周三上午:心理咨询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