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报:清泉话诗6|《于无声处听惊雷》清泉赏析周长风作品《大鸟》
《清泉话诗》第6期
清泉,原名管小香,现为临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兼外联委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创作实验基地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 纸网刊双栖主编兼专栏诗评人。诗歌评论文曾刊登在“作家网”,点击率超过20万次。
清泉┃赏析周长风诗作《大鸟》
◎大鸟
周长风
大鸟
周长风
透过
K35路公交车的窗户
我看见那只钢铁的大鸟
正缓缓降落到它的目的地
——萧山机场
它的翅膀一动不动
这只大鸟
仿佛成了
所有鸟儿的克星
天空湛蓝高远
却不见一只
麻雀 乌鸦 鸽子
和老鹰
甚至
连这个钢铁巨物的
孪生兄弟蜻蜓
也难觅影踪
它们一起
用“消失”这种形式
向它致敬……
2013.8.15
《于无声处听惊雷》
----清泉赏析周长风作品《大鸟》
刚与诗人认识时,诗人对我说的一句话使我至今铭记于心,诗人说:“我们虽然渺小如泪,依然要咸如大海”,这句话感动了我,震撼了我。因为不仅诗人的人生观与我的人生观是不谋而合的,而且诗人总结得如此一针见血,如此生动,如此直击灵魂。
“诗是诗人的灵魂”这种观点,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情怀,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人生格局,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作品。
在这首诗中,我们通过诗的表面现象,感受到的是诗人平静似水的叙述,全诗的意象也都是如此的寻常。一切是如此地静谧。另外本诗还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诗里的各种意象是诗人在公交车上透过车窗看到的,所以在自然而然中,各种意象就会起伏跌宕,从而诗被赋予了立体的美感,意念中的动感,这更是诗人功力所在之处。
通过第一节我们会很容易理解诗人所言的“大鸟”是指飞机。接下来的第二节笔锋一转,诗人机智地提出,看不到真正能在蓝天自由自在飞翔的鸟类,其实也是在向读者抛出了主要问题所在,并在潜移默化中引导读者思考,这是为什么?
诗的最后一节虽然诗人写出了“向它致敬”,其实我们已经与诗人一样伤心落泪了
我们的鸟类,去了哪里?鸟的天堂去了哪里?
是的,我们现在更智慧了,能制造钢铁巨物了,可它毕竟是没有生命的,那些有生命的,我们人类忠实的朋友,去了哪里?我们难道变得像钢铁巨物一样冷血了吗?我们的森林被破坏,我们的水源被农药污染,我们人为地改变自然环境,我们为了经济利益大量捕捉鸟类,我们……
当我们的鸟类以“消失”的形式向没有感情、没有生命的钢铁巨物致敬时,我们难道还没听到“惊雷”动天地吗?我们难道没有感到锥心之痛吗?我们难道没有体会到诗人的心在滴血吗?而这一切,还是在诗人看似平静的叙述中诞生的,也就是我的论点“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真实写照。
是的,有境格自高。诗的品格一如人的品格,这里的格也是指灵魂、精神,高尚的灵魂与精神,当然会发光,当然会高瞻远瞩,与时俱进,批露赤裸裸的人性,像警钟一样,鸣出时代的痒、时代的痛,这样的作品生命力是可想而知的。2016.9.7
【诗人简介】:周长风,男,籍贯江苏,1981年开始创作,1984年起在《诗刊》、《花城》、《星星》、《诗潮》等发表作品,1989-1991年赴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进修学习,多次在《诗刊》、《诗潮》等诗赛中获奖,作品入选多部诗集、诗选集,近年来亦有小说发表。出版诗集《隔着岁月的倾诉》、《这些年你到哪里去了》、《罪脸》(即出)等,现居杭州。
声明:原创作品,报刊采用和网站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国诗歌报,并请与作者联系。该作品已同步到中国诗歌报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和中国诗歌报新浪博客、中国诗歌报专栏、中国诗歌报第二美篇编辑部。
提示:中国诗歌报推出的作品均出现在256上网导航的热文推荐,优秀作品有360图书馆收藏。
(本栏主持:海底月 艾文华)
本栏电子邮箱:zgsgb3@126.com
中国诗歌报公众平台微信号zgsgb88
中国诗歌报公众平台
主编:诗花
执行主编:海底月
副主编:孟驰峰 江海婵 刘心莲
编辑:艾文华 何苦 兰小兰 陈瑞荣
特邀编辑: 黄毅 寻梦 蓝雪 白向洋 褚卫兵 卢宗仁 张福长 玉兔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