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火归元法治疗高热不退
“引火归元”法是中医治疗热病的几种方法之一。早在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就出现了用辛热药物杂入寒冷药物中治疗热病的方剂,如第十八卷《胸中热第五》中的治热气上冲不得息欲死不得眠方、承气汤、半夏汤和《压热第六》中的大酸枣汤、大枣汤等方剂中,均有一味辛热药物“桂心”。这足已说明孙思邈已经娴熟地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热病了。
明代的《景岳全书》第十五卷《寒热》篇中,把治疗热病之法总结归纳为六种:“凡微热之气,宜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宜寒以制之;郁热在经络者,宜疏之、发之;结热在脏腑者,’宜通之、利之;阴虚之热,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宣益火以培之。”书中虽然提出了“无根之热,宜益火以培之”,但并没指出此法即为“引火归元”之法。
清代的《医学心悟·火字解》总结归纳出治疗内火四法。即:1、达:所谓木郁则达之;2、滋:所谓壮水之主,以镇阳光;3、温:经曰劳者温之,又曰甘温能除火热;4、引:以辛热杂于壮水药中,导之下行,所谓导龙人海,引火归元。
凡素体气阴两虚或气血双虚以及身体特别虚弱的患者,又罹患温热病后,西医连续使用抗菌素、中医连续使用白虎汤以及其它诸多寒凉药物而高热仍不退者,应立即采用“引火归元”之法(即寒凉药物中佐以辛热药物),可立见宏效。
简述病例2则:
1、石××,女,57岁,退休职工。该患者本来就患有气阴两虚型消渴证,又罹患温热病,头身疼痛,周身乏力,恶热,纳呆,口苦咽干,口渴引饮,尺肤热,午后病情加重,入夜热甚,舌淡红苔黄,脉象细数。体温39°5C。经某医院诊治,处以白虎汤三剂。服完两剂后,体温仍为39°4C,上述症状不减,笔者于其第三剂药中加入肉桂3克,一剂而愈。
2、李××,男,46岁,教师。该患者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多年不愈,素体气血双虚,又患湿温,头痛如裹,咽喉肿痛,颌下出现淋巴结节多个,并疼痛,尺肤热,口不渴,饮食不下,午后脯热,入夜喉部疼痛,彻夜不寐。舌淡苔黄腻,舌面水汪汪。脉象濡数,体温39。3C。经某医院诊治,给予注射青霉素,每次160万单位,日2次,连续注射3天,高热仍不退,症状无减,喉痛依然。
经笔者诊治,处以三仁汤合白虎汤加马勃10克、大青叶10克、肉桂3克,每日1剂,3剂热退,诸症悉除。
临床上高热不退多属实证、热证,治疗时一般均投以寒凉之剂。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对于虚火上炎所致发热不退一证的治疗就不能一味寒凉,必须投以热药,才能达到引火归元的目的并最终治愈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