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发祥桥”,一座有文化神迹的桥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新市“发祥桥”,座落于新市西栅漾溪北流处,本地人习惯称它为“发长桥”(这里的“祥”与“长”又可能是方言所致)。这座桥,是新市古镇与对岸梅林牛舌圩跨河连接,虽然很古老的时候,这里就有了“熙春桥”,但改成“发祥桥”名字时,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事。此桥的建成,对新市历史文化影响深刻,是一座有文化神迹的桥。
清代顺治年间沈戬谷先生《新市镇后志》,首次记载了“发祥桥”的由来:
万历年间,撤“熙春桥”改建。折北入苕之水,通杨墓、句城诸村,压去流澜,良水入市。自后科举之盛亦多滨水之家。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发祥桥”源自于“熙春桥”。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20年),有人在目前“发祥桥”位置上,将栅内的“熙春桥”移了过来,并改了桥名为“发祥桥”。从此后,新市靠近河边的人家,也出现了很多登科中举的读书人。
其实这座栅内的“熙春桥”,经历了两次迁移后,才有了“发祥桥”。早先的“熙春桥”就是在栅外“发祥桥”处的,后来从栅外迁移至栅内,再后从栅内又迁至栅外。明朝《仙潭志》中对“熙春桥”搬迁历史,写得很清楚:
镇西栅外,古有熙春长桥,自龙舌圩接连西栅。岁久崩圮,石没水中,上镌“熙春”二字。弘治十一年间,镇人义民童茂,因得此桥石于水中,见此二字,乃捐资募众,重建于栅上,今跨据南北。
这段文字提供了许多信息,一是“熙春桥”原是在“镇西栅外”,“龙舌圩接连西栅”之处(东西跨越),也就是现在的“发祥桥”处。二是这座桥已坍塌很久,直到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有人偶得石于水中,才开始筹划建桥。三是这次建桥移位于栅上(以前在栅外),也就是现在西栅西河口入水的水闸处,开始建桥,而且朝向是跨越南北。(“熙春桥”原来朝向是跨越东西)。
以上内容可以大致得出以下结论
1、镇西栅外,古有熙春长桥,自龙舌圩接连西栅。岁久崩圮。
2、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发生第一次迁桥重建。有人偶得石于水中,开始移位建桥至栅上。由东西跨越,变为南北跨越。但方志上没有说明,为什么发生第一次桥梁位置的迁移原因。
3、万历年间(十七世纪初期,约在1600年-1620年),发生第二次迁桥重建。“熙春桥”重新移位到早期建桥的位置上(镇栅外,自龙舌圩接连西栅处),并改了桥名为“发祥桥”。这次迁桥原因,方志上写得很清楚,是出于风水原因而迁桥重建:
形家谓“来水不可遏”,固撤,而移置透溪桥之北,改名“发祥”。
据新市致力于文化保护事业的姚永奎先生介绍,此桥“发祥”之名,有着新市道教文化的特别意义,它的起名旨在有益新市的文化昌盛,反映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期待出现灵异的愿望,这种心态,在当年科学不足发展的背景下,还是充满积极的意义。
关于新市科举情况,我们无法说清楚“发祥桥”与新市古镇科举风盛,究竟有何神秘的内在联系。但从新市科举效果情况反映,自十七世纪初的五十年内,就有五位新市人登科进士:公元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甲辰杨守勤榜的胡尔慥,公元1631年,崇祯四年辛未陈子泰榜的刘在明,公元1637年,崇祯十年丁丑刘同升榜的沈戬谷,公元1640年,崇祯十三年庚辰魏藻德榜的胡琏,公元1649年,顺治十二年乙未史大成榜的胡健。而五十年内总涉及科贡入围人数二十余位。这些数据,大大超越明代万历年间以前等量年代的科贡入围人数。这些事实,民间自有评论,老百姓则将此归类于”发祥桥“的文化神迹。
万历年间建造的“发祥桥”,气势恢宏,巨港飞跨,是一座五洞型平梁式石桥。后来,“发祥桥”历史上有两次坍塌重建,又进行了桥式改换。第一次是清代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里人募资,改建的桥梁将五洞改为三洞,此时仍为平梁式石桥。第二次是乾隆五十五年(1791年),里人姬宗武、沈榆霄等募建,这次大改,将三洞式平梁石桥,改为一洞式环桥,“发祥桥”变得越来越漂亮了。
最后一次修复是在公元2008年,化时六十天。当时,该桥出现桥堍严重凹凸,栏杆、望柱缺损,桥面因骑车所需而铺设了厚厚的混凝土,让石桥不堪重压,危在旦夕。政府由此专门组织人力物力,进行修缮,经过六十天的抢修,终于完成。目前,此桥是德清县现存单孔较长的古石拱桥,东西横跨,全长27.8米,拱跨8米,拱高4.3米。两侧南北石柱镌刻了阳文楷书桥联,写下了桥的景貌与内容:南联是“北流静障三潭水,西照遥垂五彩虹”。北联是“高跨清涟翻旧样,重看安稳济行人”。
这里有必要补充一下, “熙春桥”第二次迁移后,西栅西河口入水处就没有桥梁了,两岸沿河人家交通极不方便。这样,人们就在这个位置稍东的地方,架了一座木桥。这便是后来被人们命名的“万安桥”。这一段戏剧性故事,清代《仙潭文献》中的“熙春桥”一项写得详细,反映出“发祥桥”与“熙春桥”“万安桥”这两座石桥。是有历史原因联系的:
另架木桥于栅内百步,以济行人,仍曰:“熙春”,俗呼“木桥”。后人改建石桥,不详其年。改名“万安”,至今尚称“木桥”。
 
“发祥桥”如今被本地的百姓呼为“发长桥”,这也反映了百姓内心“文运昌盛”永久长驻的愿望,我们看到了“发祥桥”的历史文化神迹,也期待这样的神迹继续出现,让新市镇的历史文化发出更为灿烂的光芒来。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

(0)

相关推荐

  • 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129,马桥

    马桥老镇本名山海镇,地处沙冈和俞塘汇合处.明末清初,形成商市,因当时镇上有四座石桥分布形状似一匹马,故人称马桥市,清乾隆年间始称马桥镇.我的想象力不行,怎么也想象不出四座石桥的分布形状能勾勒出一匹马的 ...

  • 严立平‖迢迢南迁路,松源河上桥

    迢迢南迁路,松源河上桥 图文/严立平 在闽粤边陲的的山谷田畴,曲曲弯弯的松源河上分布着千姿百态的沧桑古桥,飞越山重水复伸向远方. 松源河发源于客家祖地闽西梅花山系,其间千米以上的高峰40多座.这里是龙 ...

  • 陈平民 | 屯溪老大桥桥史正说 (徽学研究)

    屯溪老大桥桥史正说 -- 侧重对大桥首创者考证        文 / 陈平民 (安徽黄山) 2021.07.04 作者简介:陈平民(1948-),男,休宁县人,徽州文化研究资深学者.曾任黄山日报总编辑 ...

  • 这座石桥重修于乾隆年间,历经千年仍完好保存

    从次开始 关注 1/8在我们旅游中,见过不少桥.如今,一些石桥映入我们的视线.今天小次带大家去看一座明代万历年间的石桥.它在广西贺州黄姚古镇.

  • 苏州老照片:石桥流水

    苏州被誉为"东方的威尼斯",小桥流水,最具江南特色. 大儒巷河景 50年代河道未填塞前. 横塘彩云桥 三孔石桥,两端引桥遁道路转弯,与桥畔驿亭组成了独特的水乡景观. 星桥下塘货栈码 ...

  • 新市与“六大江南古镇”比比文化,输在哪里?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新市与"六大江南古镇"比比文化,输在哪里?                           作者:张明儿 目前媒体 ...

  • “七十二座桥”,是“新市历史文化”吗?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七十二座桥",是"新市历史文化"吗? 作者:张明儿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会以"三十六条巷 ...

  • 新市十座桥 (新市方言民谣)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本篇图片部分来自新市摄影协会作品,在此致谢 编者按: 笔者用新市方言读音创作了十首新市桥梁民谣,新市古桥很多,这里选了十座桥作为题材. 1 ...

  • 浙北新市南栅故事:这座桥,登上新市古桥巅峰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以下部分照片来自网络) 新市古桥多,一直为世人所称道.但这么多古桥,由于代代整修拆建,导致真正从考古意义上确认的古桥,倒没有几座,而年代久 ...

  • 新市南栅,你唱着《桥边姑娘》从一座石桥边走来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本篇图片大多来自于网络,如有不规,请予指出并删除 暖阳下,我迎芬芳,是谁家的姑娘 我走在了那座小桥上   伴着幽幽的吉它声,一首<桥 ...

  • 新市有一座“新桥”,其实很古老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新市有一座"新桥",其实很古老 作者:张明儿 在新市古老的陈家潭,有一处河水通往西面方向运河的出口处,上面架了一座桥, ...

  • 新市西栅故事——这里曾经有过一座“双塔寺”

    请点击"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 吴越时代是浙江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吴越国创造的灿烂文化至今依然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杭州便是一个很好的实例.作为新市,当年也受到吴越国 ...

  • 浙北新市西栅故事:“马公桥”是新市明代镇政府机关所在地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巡检司,是古代最基层的政府机构,通常说,是明代洪武年间的建置.虽说这一机构名称由来已久,但政府大量设置巡检司,还 ...

  • 新市西栅故事——一这里有一座宋朝高级官员的庄园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有一句话可以这么说,了解了新市的南宋历史,就知道了新市历史文化有多厚重.本篇需要着重介绍曾在新市西栅买屋筑园住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