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宇平:散步者不孤独
散步者不孤独
封宇平
不落雨的傍晚,都会去城南公园散步,在林间起伏的山坡和人工湖蜿蜒曲折的健身散步小道,以14分钟一大圈的速度行走。身旁顺时针和逆时针行进的人们让小道繁忙而不喧闹,不时有婴儿车,老年人轮椅车,青少年的滑轮或滑板。偶遇各种宠物狗,偶尔还能听到人们有意思的交谈,不紧不慢迈着赶超或被赶超的脚步,独自散步,有时双手平举,双拳抓紧松开,视肌肉的疲惫度极限再放松。
夜幕降下,路灯初上,这条健身小道翻山越岭,面山临水,正是丘陵山地的特点,躲过砍伐的古树,姿态各异,有的不得不加以钢架支撑。人工湖的游船都靠岸了,清淤后的荷叶还不茂盛,还看不到荷花。游乐场的小火车,摇摇晃晃,轮轨磨碰的声音倒和真实的火车很像。周末儿子曾陪我散步一大圈,看到小火车,他已经不满足这小小的游乐场,以为它们只是大型游乐场(比如株洲方特)的缩微模型,过山车不够满足对惊险刺激的体验,就像碰碰车已经不能满足他驾驭汽车的梦想。他回家之后我继续散步,感慨孩子迟早要闯荡外面的大世界,剩下我在老年后的散步中,看着这缩微的火车,回忆和孩子曾经的乘车旅行。
儿子和爱人已经提前一个月预定了7月的火车票,他小学毕业的暑假,选择去云南四川。他们母子的旅行在儿子两岁多就贯穿了中国大江南北,2500公里连接湖南和吉林的铁道,没有我的陪伴,他们也往返过多次。即使有年休假,也因为身体原因,我被踢出了他们旅行的计划,如果旅行,必须携带冷藏针剂的小冰箱。面对他们旅行时的空巢,我提前预习孤独的散步。提前理解了空巢家庭的那种寂寞和孤独,又不能影响他们旅行的兴致,还可能需要用手机视频直播我的散步和餐饮,打通异地的时空,分享儿子旅行的快乐。再开学,他的学校是必须寄宿的,半个月才回一次家,那样的岁月,不散步行吗?
公园是城市的大盆景,不同场地成为市民生活的小圈子,小缩影,小社会,比如喷泉周围的坪地,几乎固定被几个鬼步舞团队占据,动感的舞蹈以中青年为主,老年大妈的广场舞因此没有更大的市场。健身广场的健身器械也有很多粉丝,散步道是一个公共空间,串联起几个功能区。散步同时也是对公共小空间的自由私享,思想家其实更是私享家,敏感的觉察,敏锐的思索,只要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散步的乐趣也都愿意与读者,与公众,与朋友分享的。很多著名的散文都是作家或诗人散步时构思,甚至就是散步见闻的真实记录。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梭罗的《凡尔登湖》,灵感都来自他们的日常散步。把小提琴写做“梵婀伶”,寻常的荷塘就平添了时髦且诗意的浪漫。虽不如《背影》他父亲形象那样经典传神,至少我们都自觉不再去写荷塘月色了。
喜欢散步是因为行进的缓慢,足够欣赏沿途的美景,习惯一个城市的生活,肯定要先在那个城市的道路散步。和儿子曾在延边帽儿山散步,上山下山都有木质的楼梯和楼板,可以遇到好几种袖珍的松鼠,在山顶,还可以让儿子模拟登山登顶的兴奋。和儿子还曾在封冻的布尔哈通河上散步,他敢于上滑冰台冒险,好奇地观察厚厚的冰层和冰雕。长春的动植物园,儿童公园,白城的森林公园,都曾和儿子一起散步。儿子最初下地走路,就是在城南公园。还摔了一跤,拍的照片上头部还有伤痕。摔跤没有阻挡他迈步,小小的足迹将迈出更远!
喜欢散步还因为喜欢独自思考,和自己对话,过去深受卢梭《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的影响,以为一次散步就是一次《忏悔录》,“吾日三省吾身”,只要不是虚伪的反省,当做减压休闲,健身的同时洗心,增强体质的同时宽厚内心,吞得下委屈,吃得消挫折,放下得失算计,毕竟人到中年,不可能活得无牵无挂,没心没肺。散步是医治烦闷的良方,有的朋友是以每日两万步来要求自己,我只能量力而行,只求沉重的脚步变得轻松,呼吸变得畅快,心情的主题是愉悦,清风明月伴我还。散步的进行和完成,也是一日有益身心的小成就。
健身小道提供的独处的便利,昏暗的灯光,荷塘的蛙鸣,使得在散步时遐想是很惬意的事。为免去蚊虫的袭扰,穿着长裤,摆动双臂,让蚊子无法落脚。这种难得的小自由必须珍惜,独自散步是放下所有假面具的,任何尴尬的遭遇都可以用继续散步来化解,短暂的寒暄就是社交的面子,不停止前进的脚步,没有什么不礼貌。谁都知道散步的愉悦是自己的,无法受人馈赠或相赠与人。亲力亲为,才有所获。轻衣便装,潇洒来去,无手机之晃眼,无案牍之劳形,心里哼着小曲,任视野模糊,湖光山色,月影婆娑,自得其乐。
散步之后,似乎是对市井的回归,从仙境回到真正的现实,看看爱人在团队里的舞蹈,等待曲终人散。看看滑板上的少女,看看学步的孩子,绝不掏出手机看新闻,绝不浏览美团的夜宵美食。或许一场大雨,才会中断每日散步的连续性,雨后的散步,负氧离子会更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