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之过度保护孩子

不点蓝字,我们哪来故事?

育儿过程中,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孩子想自己搬椅子拿放在高处的东西,你看见了,立即过来阻止说:“这么高,你怎么自己上去拿?危险,别上去!摔着怎么办?” 于是你赶紧把孩子从椅子上抱下来。

但你可能没发现,孩子很不高兴,噘着嘴走了。

带孩子出去玩耍或散步,孩子突然看见一朵黄色的小花,刚要伸手去摘,这时你一把拉住她,回到原地,告诉她:“花儿上有虫子”,或者“别过去,那里危险。”

但你是不是发现孩子又在你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轻手轻脚地走过去再次想摘那朵小黄花呢?于是,你对孩子说:“别动,妈妈帮你摘!”

但这时孩子的不满再哄也已经无济于事,把花一扔,兴冲冲地跑走了。

有时候孩子总想自己去做事,尤其是3岁左右的孩子。但是爸爸妈妈怕他们受到伤害帮他们做了事,结果反而会惹得孩子不高兴,甚至大哭大闹。我们总是很纳闷,孩子怎么这么任性不听话?

其实,是你对孩子太过度保护了。

那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聊聊这个话题。

了解孩子不听话的原因

大家会发现我的文章中大多以三岁左右的孩子为例来讲,那是因为3岁是一个年龄节点,0-3岁是孩子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

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判断力和审美力,喜欢穿粉红色的公主裙,喜欢小汽车玩具等等,这些都是他们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中不断成长和形成的。

他们对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总爱问十万个为什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会通过感官去接触外面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尝试着体验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这个过程其实是孩子自尊的体现。

虽然他们有了一定的判断力,但他们的思维还并不完善,没有预测风险的能力,加之他们的肌肉组织也还没有发育成熟,很多事情做起来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就导致大人们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忍不住上去帮忙。

但我们“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的行为不但不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关心和关爱,反而会暗示给孩子一个信息: 你不行!这样的信息就可能在不同程度上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们的表现往往是任性地哭闹或不高兴地走掉。

其实,有时候孩子去做的那些事情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而是因为他们的好奇心,想去探索。

这其实也是孩子肯定自己、获得自尊自信的方式。如果我们过多或过分地“出于爱心”地干涉,那么孩子在其成长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发展为不善于表达、依赖父母和缺乏自主性。

更严重的后果就是一旦离开父母,即便是遇到生活中的一点小挫折也会失去自信和自尊,不知道该如何去处理和解决。有的孩子甚至会在遇到挫折和失败后一蹶不振。

因此,我们怕伤害孩子的身体其实就是在伤害孩子的自尊。

学会放手,让孩子拥有更广的自主空间

“尊重”、“自由”、“支持”和“爱”,永远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无论生活如何变化,这个核心内容永远不要改变。

没有人愿意被谁当作弱者。

李少聪在《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一书中说到: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乐的天使,是幸福的宝贝,所以总是呵护备至,然而孩子却一脸不高兴,究其根源就是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削弱了孩子的勇气,剥夺了他们生活的乐趣。所以还是松开那双紧抓孩子的手,给孩子自由成长、自主发展的空间吧!”

换做大人的我们也是如此。公交车等交通工具里都有老弱病残专座,可是你会发现很多老年人即便有空座也不会去坐,这是为什么呢?原因不言而喻。人天生有自尊和自强的特性。

言归正传,学龄前的孩子是弱小的,但是他们并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最弱小的人,这是孩子的自尊和自强。我们要好好保护好孩子的这份自尊,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要相信孩子“他可以”;要给孩子自主活动的空间,给他们时间和机会去面对失败,面对挑战,并尝试着让他们在挑战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即便看似有危险的事情,在确保他们安全的前提下,也要让孩子大胆地去挑战,“吃一堑长一智”,即便遇到困难或者受了一点伤,也要让孩子自己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从中学到: 有的花枝上有刺,我该怎么做才不会被它划破手指;前面有口井,上次我差点掉下去,以后我得好好小心注意才是;上次我摘的花朵上有花粉,害得我花粉过敏,以后可不能乱采摘了……

有危险才能更好地学会避险。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条人生中非常重要和宝贵的成长经验。你说呢?

欢迎留言,分享你的育儿心得和心法哦~~

每周一、周六,【母婴专栏】与您不见不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