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谈书法创新

常闻大咖们搞什么书法创新,吾每观之,如见恶人骂街,丑妇抛媚,心情立马变坏。

为了刷流量,我今天冒充书法大师,假装自己是书法理论家,实际是以非书法人的视角,谈谈书法创新有关问题。

首先,书法创新是一个伪命题。书法艺术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早在唐宋之前就已经走向成熟,后继者无他路可走,唯有继承。之后所有书法高峰的形成,无不是植根于传统,再推陈出新而来。注意,这里的出新,确实是出现了新面貌,但这个新面貌不是创新的结果,而是书家学习过程与环境、个性等等在创作过程中的自然反映。犹如人之遗传,他长相像他爸他妈或者更像他二舅,气质像谁谁谁。每一个个体,都有一个新的、不同于他人的面貌,它不是创新出来的,而是遗传、环境与后天学习决定的。

随手画几笔权且补白,可惜锋散了

我们研究后世书家,要从作品及书法史中去找寻师承关系,并结合当时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环境去加以分析,就是这个道理。至于书家对笔法、字形字体及风格的融合,仍属学习范畴,不在创新之列。

其次,学习古人,不可能成为古人。当代不少学书人在所谓名家误导下害怕泥古不化,不敢也不愿意多临帖,用大把精力去搞什么创新,其结果必然是误入歧途!一方面,学碑临帖,你不可能做到一模一样,最好的结果无非是形似神亦似,你做到了,你就是书法家,还是大家,不信你看赵孟頫。

赵孟頫书法

问题是我们都很难做到!另一方面,不要怕书中无我。在临习过程中,“我”时时都在,古人所说的“无我”,是指在临写时尽量克服自我,尽可能接近古人,这是一种理想境界,现实中绝无可能。米芾是集字大师,并未集成“百衲衣”而自成一派,皆因“有我”使然。

米芾书法

“我”的成分是多方面的,生活环境、道德文化、个性经历、熟练程度等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学习和创作。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单靠“苦临”,难于成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退笔如山未是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就是这个道理。单纯力运,久之必然在形似方面止步不前,能练成个“书匠”就很不错了。

这字真好看。但是,所有同类点画雷同,布白均匀,点画呆板,字与字无呼应,整体索然无味。

第三,书法当随时代,不是书家怎么去努力跟随时代,而是时代在不断影响和改变书家。如果将中国的历史文化与书法的发展联系起来研究书法史,不难发现,不同的时代都有与本时代经济社会、文化审美等等相适应的流行书风,只不过多数流行的东西生命力不强,一阵风后便烟消云散,只有极少数最终成为经典。当一个时代的艺术人才多而广时,艺术人才之间相互陶淬,艺术风格相互影响,艺术水平上达颠峰,书法的高峰也就自然形成。

我们仅以文学与书法为例(古代文人或诗人词人同时又是书法家),魏晋有“建安七子”、“竹林七贤”,这些文人雅士们共同打造出“魏晋风度”。唐在开元盛世前后有李白、杜甫等一大批诗人,张旭、颜真卿等又与诗人是好朋友,他们交集颇多,他们在一起玩艺术能低俗吗。我们再看苏轼与欧阳修王安石,祝枝山与唐白虎时代,书法高峰从来都未有孤立过。

李白上阳台帖

颜真卿书法

张旭草书

当今流行书风诸如展览体、丑书等等,同样也是时代的产物。当下书法家们整体水平不高,民国时期是个读书人都比他们写的好。

杨开慧手稿

加之社会浮躁、追名逐利之风盛行,便衍生出各种书法乱象,所反映的是社会生活及文化艺术的消极面,必然被历史淘汰。丑书泛滥,对普通百姓的影响也是消极的,他们对当代名家名作看不懂也买不起,出于对印刷体的偏爱及对雅的追求,只能被江湖体忽悠,江湖体大行其道,也在情理之中。

黄庭坚书法

而像傅山的叛逆,看似与时代格格不入,实则仍是时代的产物,没有污浊的社会风气,何有叛逆之说,而这种从反叛中脱颖而出的,更显难能可贵。

任何时代总有一股清流在静静流淌,遇到适宜的环境,必将汇集成大江大河。当代书法工作者应当反思,不能再随波逐流了,应当担起责任,激浊扬清。我们充分相信,中国梦必然促成文艺复兴,必将开启文化艺术的新时代。

作者涂鸦

最后,谈谈当代书法大师的“创新”。当代中书协的理事、主席、副主席们,其水平横向比较,是没得说的,包括被喷为丑书的不少作品,其实还是有些味道的,

如果将此也列为丑书,你真的错了

如果潜心读书,深入传统,淡泊名利而专事书法,应该能够创作出较好作品,虽不能齐于古人,至少还能称作书法,总还像那么回事。偏有那么一些人高调鼓吹创新。试问,文房四宝不用了,你搞的是哪门子书法?内容脱离汉字或书写自创符号,那还是国粹吗?曲解古代书论,抛弃古人笔法,是在传承吗?而创作时又不准写简化字、干支纪年不顾最新“国标”等等,你确定不是叶公好龙吗?搞书法都不用生宣了,笔墨韵味从何而来?要说他们的“创新”成果,不得不说以草书为代表的几位大家,先前还是中规中矩,代表着当代草书最高水平,在名利双收之后便得意忘形,也不再怎么临帖了,创作时信马由缰,脚踩西瓜皮;在严肃的场馆题字,以乱草应之,显得不适宜、不严肃。大师们创新之后,满地鸡毛,蚯蚓体应运而生。

床单被污

名气大,屁亦香

线条生硬,多败笔

细分的话,有死蚯蚓体和活蚯蚓体之分。真草隶篆诸体被写成如蚯蚓一般,观整幅作品犹如满纸摆放着一个个蜷缩的蚯蚓,

傅山书法,初看似蚯蚓,然线条流畅,动感十足,枯笔锋聚而气贯,耐人寻味

死、活蚯蚓一起摆

不知用了多少条,如乱麻蓬松

不同的是,有的是刻意均匀摆放,有的则是胡堆乱撒,这是活蚯蚓体。

软塌塌委琐无神,小家子,少生机。

此类作品笔弱委琐,笔画伸展不开,毫无张力可言,或堆墨成猪,或枯燥无味;轻飘飘如麻线悬空,乱蓬蓬似乞妪散发,虽有那么一点点蠢蠢欲动的气息,而小家子气十足。

大师码蚯蚓

另一类书家本想将笔画拉直写出点力度来的,但不成想志大才疏,功浅轻古,写出来的笔画轻浮如麻花易折,线条没有张力,给人一种行将拉断、床单被污的感觉,

锯齿、墨猪、骨折、气断

好脏

其创作过程如同在纸上摊开死蚯蚓,时而随意抹平,时而小心将已然变浓的死蚯蚓在空白处拉直,着实令人作呕(手头无相关图片,有点遗憾)。大师们本想在气势上更胜一筹,造成视觉冲击,实则只是把铁粉们糊弄了一把;殊不知,欣赏书法如果只看形式,犹如读诗只看到了字面,不去深究诗的意境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本谈不上欣赏!更有别出心裁,怒吼惨叫、抖笔射书,如此等等,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其根子在于不懂中国文化,有的看似懂点,还大谈古人怎么讲,其实只是略知皮毛;甚至还有不少书法理论家对书论的理解是肤浅的、片面的,有的还是错误的,哎呀真是的,不怕书家有名气,就怕名家没文化!写到这里,如果再结合中国艺术之起源,以赋、比、兴手法创作欣赏各类中国艺术,进而了解什么是书法,什么是好书法,如何欣赏书法等等,必将刷新各位对中国艺术包括书法的认知,这些问题还是留给以后讨论吧。

意犹未尽,就此止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