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五苓散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这一条是讲了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太阳病,使用发汗的方法是正确的,但是发汗太多,造成大汗淋漓的状态,病家体内津液不足了,也就是身体内部的水分少了,原文说是“胃中干”,体内水少不能敛藏阳气,所以火热外散,病家就会烦躁,严重的话是睡不着的,因为人睡眠是“阳入于阴人则寐”,现在阴不足了,不能藏住阳了,所以病家就睡不着觉,这时候没有潮热、大便困难等典型的阳明病表现,只是水分相对少了,所以让病家适当喝些水,把体内的水分补充上来就可以,这种情况下,喝水的原则是“少少与饮之”,也就是 少量频服——一会儿喝一两口,一会儿喝一两口,每次少喝一些,但是多喝几次,这样的话,喝进去的水能够完全吸收,如果一次喝特别多,喝进去的水也只是在胃里存着,是无法被人体吸收的 ,不能吸收的话,那就是废水,也就是病态的水饮、水湿。

我记得上初中的时候,中午我是回家吃饭,骑着自行车,尤其是夏天,天特别热,中午回家会很渴,咕咚咕咚喝上一大杯凉白开,下午回学校上课,蹦蹦跳跳的时候还能听见胃里面有水声,这就是喝进去的水不消化。不能消化的食物、水液就是人体的负担、就是人体的垃圾,这会对身体有副作用,75条说“……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也就是因为摄入水量太多,水液会在胃脘部停聚,这样导致胸隔膜不能正常降下,那么人就会喘,《金匮要略》上也说“……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水饮在心下胃脘部停聚,严重的话心悸,轻一些的会呼吸不利、短气。

所以,我们饮水的正常方法是“少少与饮之”,不仅生病的时候这样,平时喝水也如此。尤其是生病的时候,建议饮用糖盐水或者大米汤,这样更容易让人体吸收——温水里加点儿冰糖以及食盐,口尝着有点甜味、有点咸味就可以,这样就制成了糖盐水,或者大米煮汤,饮用上面的清汤。

第二种情况:太阳病,也是使用发汗的方法,但是病家依然脉浮,小便还不通畅,体表微微有点热,同时特别口渴,喝水还挺多,这需要使用五苓散来治疗了。

这种情况实际是从28条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演化而来。病家原本体内有水湿,再得了太阳病,治疗上应该发汗开表加上利水祛湿,但这里的医家只用了发汗的方法,所以体内水湿的情况就明显:水湿阻碍,尿道不通畅,所以小便不利;小便不利,体内的废水排不出去,废水不去新水不生,各组织脏器就缺少水液滋润,所以就渴,就需要大量的水液摄入,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正确的饮水方式应该是“少少与饮之”,这里却是消渴、大量饮水,饮水越多,人体越不能吸收,不能吸收的水液就变成了水湿、水饮邪气;水湿越多,再加上小便不利,人体就越是缺乏津液,那么就越要大量饮水,这样疾病就越来越重。治疗上用猪苓、茯苓、泽泻、苍术来利水祛湿,因为还有太阳病的微热,再用桂枝解表,兼有温阳行气以利水的作用。

五苓散跟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很类似,都是体内的水饮再加上体表的太阳病,不同点在于五苓散证的水湿重,病家以小便不利、消渴、饮水多为主,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的体表太阳病重,以头疼、发热、无汗为主。苓桂术甘汤则是介于两者之间。

五苓散原方是加工成散剂,用白饮也就是大米汤冲服,现在我们一般还是选择汤剂,用水煎服,常用剂量为:猪苓9克 茯苓9克 泽泻15克 苍术9克 桂枝6克,六碗水泡四十分钟,煎至三碗,分三次温服。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五苓散裁化】精

    五苓散更是一劑減肥降脂的良方 <伤寒论>太阳病篇蓄水证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发汗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2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字面意思是说:太阳病,外证依然存在,脉是浮弱的,治疗上依然需要通过出汗的方法,这时应该用桂枝汤一类的方剂. "宜"字说明不是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3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 上七味,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4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之,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外证"的含义,跟前面42条所分享的一致,是指太阳中风证,也就是桂枝汤证. 这条是指太阳病经过治疗,外证依然存在,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1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这一条是倒装句,正常的顺序应该是"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0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39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病家表现出来的是浮缓脉,身上不像前面38条那样疼痛,只是感觉沉重,并且沉重不是持续存在的,是时轻时重的,同时没有少阴病的表现,这时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5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这一条挺有意思的,有很多需要关注的地方,我们先说说字面意思:病家得的是太阳病,也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6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这一条也存在倒装情况,"麻黄汤主之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38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