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打造国内首部同题材高水准纪录片

“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知行观,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在新时代仍然具有非常宝贵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首批国家广电总局“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规划项目、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年度重点项目、浙江省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精心组织打造的五集纪录片《王阳明》,近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科教频道连续播出,吸引无数观看者参与讨论。该片将五百年来被一代代人孜孜追寻、细细体认的王阳明和阳明思想,做了全景式、立体化、可视感的集中呈现,让大家对这个从“五溺”少年到立德、立功、立言的“真三不朽”圣人,从一心执着于“格物致知”到开创“知行合一”“致良知”宏大心学境界的旷世大儒,从左手执卷讲学授业到右手抚剑叱咤三军的“明代第一奇人”有了更深入直观的认知和理解,并进而体悟其宏大思想对今天的深刻影响。

一、系统梳理王阳明传奇人生和心学思想,打造国内首部同题材高水准纪录片

该片采用真实再现历史人物的创作手法,以今人视角梳理王阳明的人生历程,阐释心学思想的演变历程、核心要义,通过一个个生动演绎的人物故事体察阳明先生“知行合一”“致良知”“明德亲民”的思想精髓。五集片子,每集40分钟,依次“溺”“困”“悟”“功”“明”五个主题切入。第一集讲述王阳明少年至青年期间“五溺”的故事。他早年立下圣人之志,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反复求索,经历一次次彷徨和怀疑后,最终回归儒学。第二集讲述王阳明为官后,因得罪宦官刘瑾,遭遇廷杖、入狱、流放,几度死里逃生,从北京到贵州龙场的艰辛历程。第三集则是讲述王阳明到龙场后重建生活,参悟生死。通过“龙场悟道”,他的生命与思想都进入新境界,阐述“知行合一”观点,后到庐陵讲学传播。第四集围绕平叛宁王的核心事件,讲述王阳明作为军事家的传奇经历。他在作战同时并未放弃讲学,甚至作战间隙仍勤奋讲学,并发展出“致良知”学说。第五集讲述王阳明晚年故事。晚年回到家乡后,王阳明度过六年讲学时光,其心学思想日渐成熟。六年后,身体带病的他再次被朝廷征召,前往广西平叛。叛乱平定后返乡途中,他回顾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与事,留下遗言去世,着重表现其思想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纪录片将王阳明和阳明思想同步解构,既讲清楚其人生历程,又明确展示他的思想,从而打造出一部独具匠心的心理探寻类纪录片。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该片采用了ARRI mini数字摄影机,变形宽银幕镜头,以及1:2.35的画幅比。这一画幅比在电视片中极少出现,体现了追求中国卷轴画的空灵意趣,给观众以明代文人赏玩手卷的视觉感受。

二、以“知行合一”为指导,让饰演者重新踏入“王阳明的生命之河”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演绎一个儒学宗师的传奇人生本来已经是十分困难,在触摸其思想的基础上再通俗化讲出这思想的来龙去脉和要义精髓更是难上加难。《王阳明》摒弃历史人物纪录片常用的人物再现手法,尝试用当下文化综艺节目流行的表演代入方式来呈现。引入近年来在年轻人中广泛出圈的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辛柏青饰演王阳明,并赋予其三重身份:一位进入角色的演员,戏中戏的王阳明本人,以及代表观众追寻王阳明的普通个体。片中开场,“每一次当我面对一个角色,我都习惯从这个角色人生曲线的谷底开始,引用他的生命词句和表达。于是,我第一站迫不及待来到杭州钱塘江边,试图穿过流淌不息的江水,回望35岁的王阳明所遭遇的至暗时刻。”演员辛柏青用这一句旁白,明确地告诉观众,是的,我在扮演王阳明。上一幕,演员辛柏青走在钱塘江边,望向江水;下一幕,古人王阳明跃入水中,溺于永夜。纪录片通过将历史、现实并行剪辑,讲述了一个以当代人视角发现王阳明的故事:辛柏青以演员的身份和表演经验去重建历史时空中的王阳明形象,去探访接近这位圣人。而在这一过程中,辛柏青代替观众,沿着王阳明的足迹,一步步地去认识、了解、走近这位圣人,在最终完成自己角色塑造的同时,让观众看懂阳明其人和心学思想。将饰演者重走王阳明生命轨迹的过程,既作为功能性的结构支撑,又参与内容构成,是该纪录片的一大特色。整部片子的拍摄始于2020年疫情刚刚解禁的4月,作为第一批开赴浙江横店的摄制组,在大多数电视剧未复工前见缝插针,仅用30天完成历史部分拍摄;随后又以30天的时间,重走王阳明人生之路,追寻500年前他在中国大地上留下的足迹,完成了外景拍摄。正因此,该片有着栩栩如生的人物、丰富多彩的场景和扣人心弦的情节,并通过时空对话与历史交融,完成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构架,有效避开了疯狂演绎传奇人生或空洞解读心学思想的创作误区,从而吸引了大批观众,营造出追剧效应。

三、追求纪实性、原生态、可视化,让纪录片经受历史考验,实现破圈效应

“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勋业。” “中国真正的文艺复兴始于王阳明。”“在思想和实践两个方面都闪耀着灿烂光芒的儒学宗师,中国历史上唯王阳明一人。”从古人到今人,从中国到日本,纪录片《王阳明》做到了以相当宏阔的视角,对这位思想大家进行深入阐释与挖掘。为遵循纪实原则,邀请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陈来,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吴光、钱明,浙江大学教授董平,贵州大学教授张新民,江西师范大学教授、明史学家方志远等专家学者担任学术顾问,创作过程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有力提升了内容价值。在此基础上,与一些旁征博引、草率定论的专题纪录片不同,《王阳明》采用心理传记的方法,务求原生态;以进入人物的状态,务求可视化。如每集引用直抒胸臆的诗词,便是最原生态的。粗略统计,仅第二集《困》中就引用了王阳明诗词约20首,《泛海》、《乞宥言官疏》、《不寐》(《狱中诗十四首》之一)、《陈言边务疏》等标示着王阳明不同阶段的重要作品,以旁白朗诵或字幕的形式在片中大量出现。观众可以通过这些诗词体悟阳明先生的心理和境界,从而更加亲近主人公。同时,纪录片通过王阳明的心理空间引入,突破了以往历史人物纪录片必下定论的一贯做法;通过讲述王阳明起承转合的人生,带领观众进入人物,实现了学理发掘和艺术表现的可视化。这种原生态和可视化也为观众留下了更多的认知空间,让本来就有多重角色的王阳明和多重意义的阳明思想有了无尽的可能性,从而为纪录片破圈打下基础。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历史在前行,时代在变迁,然而人类的终极追求亘古不变,皆为此心光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主流思潮日趋结合的当下,重新阐释王阳明及其思想贡献非常必要。从这个意义上说,纪录片《王阳明》推出恰逢其时,开了个好头。 (唐经刚)

来源: 央视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