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是真的开朗吗?

由于我们过于习惯在别人面前戴面具,因此最后导致在自己面前伪装自己。

——徐志摩

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

——鲁    迅

老同事打来电话抱怨,她爱人突然变了个人,跟谁都不爱讲话,问多了就大发雷霆,之后又后悔得嚎啕大哭。这不是她的爱人,那个永远挂着开朗笑容,待人温和有礼的好男人。

建议她陪着去医院检查,再来做心理康复训练。

她大惊失色地抗议:“我爱人那么开朗,不可能有心理问题,一定是血压或者心脏不好。”

她愤愤然挂掉电话,我想起十几年前,学生时代好友的父亲突然打来电话,惊慌得语无伦次,说了很久我才听出是好友突发狂躁,半夜送进了医院。

第二天,她爱人告诉我,医生建议转至精神科再检查,家属愤怒地接走了她。朋友的父亲难以相信,生活中最阳光,最大大咧咧的女儿会有精神问题。

没错,我记忆中的她也是嘻嘻哈哈乐观阳光的样子,但并不是乐观的人就不会心理有问题。

我不厌其烦地劝说,却毫无效果,家属坚持认为她可能只是一时想不开,在家养养就好了。

症状愈发严重,家属最终无奈送她去了专科医院,诊断结果为“癔症”(又称分离性障碍,由明显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引起的精神疾病)。

经过治疗她慢慢好转,却时常复发,再不是那个可爱阳光的女生。朋友、同事、亲人都不愿相信,最开朗的她会发生心理问题,且是压抑和内心冲突所致。

他爱人难以理解地对我说:“谁心理不健康我都相信,只有她,我不能相信。”

没错,人们普遍认为,出现心理问题或精神阻碍的人,都是平时内向寡言,且表现出多疑敏感的人。甚至在一些网络问答栏目中,且搜索到这样的答案:“小心眼,胆小,容易引发抑郁”。

在一次情绪健康课上,我向七十多名企业中层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人易发抑郁?你会对什么样的人给予更多心理关注和帮助。

大家的回答惊人一致,普遍认为性格内向、柔弱、敏感的人容易抑郁,且平时自己更愿意关注这些人的心理健康,乐于理解和提供帮助。

然而,数据告诉我们,职场中,高层管理者患抑郁症的机率是普通工作人员的四倍

现实中,很多人发病之前表现为积极、热情、开朗、大度。

学员们表示难以理解,甚至有人怀疑我这是为了吸引大家听课而故意耸人听闻。

现实中的案例呈现出来,大家都沉默了。

世界级的喜剧大师很多患有抑郁症,如金·凯利、卓别林、周星驰等。

事业成就巨大的人群中,很多人也是抑郁症的俘虏,如张朝阳、毛大庆、崔永元等。

那些把欢乐时时刻刻带给大家的喜剧大师,他们可以说是开朗乐观的代名词,连日常接受采访都是春风满面妙语连珠,怎么反而容易抑郁了呢?

那些志得意满的商业巨子、成功人士,他们可以俯视众生,头戴他人艳羡的光环,体味着世间的所有赞美,为什么会成了抑郁的囚徒?

有一个词大家要知道——“人格面具”,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要扮演相应的社会角色,很多时候我们内心的自己,和现实中能做、想做的自己并不一致。

比如,一位喜剧大师,现实中他也会烦恼,也会笑不出来,但为了符合自己的社会角色,不得不保持一个喜剧人的形象。

久而久之他自己也接受了所扮演的角色,相信自己就是那样的人,所有不快、烦恼被压抑在了心底。

而作为职场中的高管、成功者,他们的社会角色被定义为勇敢、坚定,在商海风浪中要稳做舵手临危不乱。

然而,他们的内心深处也会害怕、犹豫、担忧,这些内心活动因为社会角色的需要,被封存起来独自面对。

由此,大家不难看出,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表现出勇敢、乐观、积极的人,他们获得的社会同情会比较少。

所以,并不是平日表现坚强、乐观的人就不会抑郁,不会出现心理问题。他们才是高危人群,需要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关注,在他们阳光的背面,是一片难以察觉的阴霾。

因此,我们对于身边那些处于工作压力圈的人,日常因为社会角色需要表现开朗乐观的人,要更多的给予关心,提示他们及时休整,适时给心灵放个假。

特别是作为这些人的家属,不能因为对方外部表现坚强,就相信他处处都是坚强的。越是坚强的人,越需要心灵的抚慰,尤其是在家庭中。

而作为当事人,自身必须更加积极正面,主动开放内心,按照以下方式给自己减压:

  1. 培养非职业类兴趣;

  2. 每周不少于7小时有氧运动;

  3. 每年不少10日休假;

  4. 每月不少于2小时心理调整;

  5. 每天确保5小时以上睡眠;

  6. 每天30分钟冥想类休整:

  7. 已婚人士每月一次夫妻共同咨询、交流;

  8. 有子女的人士,每周不少于3小时与孩子的交流陪伴时间。

事业的顶峰是没有尽头的,攀登的首要前提是健康的身心。呵护心灵,关爱自我和家人,才能在崎岖中坚守,在挫折中坚持。否则,峰顶还在那边,你却已然心力憔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