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格局下如何取势、明道?长江CEO们这样说
近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纲要》强调:未来15年,中国会全力迈向创新驱动,未来5年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超过17%,这里面就包含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海洋装备。
这些领域又和产业升级有着巨大联系,而这其中制造业升级势能最大。今天中国的制造业正在脱胎换骨,《纲要》明确指出,制造业要补齐基础短板,中国制造正在掀起攻克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的大浪潮。
那么,这股浪潮又会出现了哪些细分行业呢?在世界大变局和新格局下,中国制造业如何合纵连横?如何由大变强进而实现制造强国的梦想?作为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粤港澳大湾区又将迎来何种机遇与挑战?
2021年3月19日长江商学院CEO14期、15期和众位CEO联盟校友齐聚粤港澳大湾区,从“取势”“明道”两个层面,与科学界、政界、商界、学界教授、代表共同探讨如何借全球百年不遇的变局之势形成共振,相互成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精华观点。
来源 | 长江商学院高层管理教育(ID:CKGSB_EE)
长江CEO深度行动学习粤港澳大湾区深潜
取势
01
全球趋势
项兵
长江商学院创办院长
中国商业与全球化教授
后疫情时代,全球局势以及未来中国发展机遇如何?
项兵院长指出,新兴大国的和平崛起过程中,不仅要实现自身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还要考虑能够给“地球村”创造什么。
一方面,对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提供怎样的解决方案?能够为世界经济均衡发展做出怎样的贡献?
另一方面,通过“新启蒙”和“新商业文明”,在技术进步、经济均衡发展、社会创新、和谐社会、全球治理等诸多方面,为“地球村”的和谐发展带来新意识、新理念、新智慧、新思想和行动共识。
这可能是面向未来的大国责任与担当,也可能是新兴大国崛起的不二法则。
过去,中国制造企业的生存之道是先活下来,再谋发展,把“价格战”作为主要市场竞争手段。这种思维主导的行业, 产品与服务的价格往往是越来越低,企业匮乏必要的资金来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 也很难竞聘全球优秀的技术及管理人才。这样思维方式,可以称之为“向下思维”。
与“向下思维”相对应的是“向上思维”。美国、日本和法国等部分欧洲国家,其社会的主流商业文明是企业聚焦创新、通过差异来践行向上的价值创造竞争。在“向上思维”主导行业与领域, 企业的梦想与导向是通过创新与真正的差异(品牌与体验等)来实现产品及服务的价格越来越贵,品质与体验也越来越好。
这种“向上思维”主导的企业可以给员工世界级报酬,同时也可以给惠及可持续发展并给股东带来丰厚而合理的回报。面向未来, 需要也希望有更多的具备条件的中国制造企业践行“向上思维”。
欧阳辉
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
杰出院长讲席教授
EMBA项目副院长
欧阳辉教授认为,中美竞争对中国企业来说是挑战和机遇并存。中国到2035年要实现GDP翻番,即意味着在2029-2030年左右GDP超越美国。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民营企业的贡献。中国的民营企业创造了50%的税收,60%的GDP,70%的创新,80%的就业。
目前中国的GDP是美国的70%,股票市值是美国的四分之一,资本市场仍然大有可为。近年来,中国企业的负债率持续提高,同时净资产收益率持续下降。在高负债的背景下,股市将是今后国内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
02
科技未来
上世纪90年代中国企业对走“贸工技”还是“技工贸”路线的探讨,一度非常引人注目。其实这个问题本质上一个有着时代约束的产业分工的问题。
当你是行业的引领者和定义者的时候,你必须要成为“技工贸”,你需要不断去构建新的技术红利,才能自己获得最大优势。
比如新材料产业是许多相关领域技术变革的基础,对于传统产业技术提升和产品更新换代具有重要作用。
结合产业特点,围绕新材料应用技术创新,郑泉水、朱世平两位在新材料领域极具影响力的科学院院士带来了精彩分享。
郑泉水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泉水院士表示,世界上20%的化石能源由摩擦消耗,80%的机械组件失效由磨损造成。除了增大能耗和降低装备寿命之外,摩擦和磨损更是制约着装备和部件的精度,让多类技术停留在梦想中。
结构超滑技术是使得两个接触的固体表面间,相对滑动时的摩擦力几乎为零,磨损为零的技术。其应用场景之一,是在未来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中,需要大规模的分布式传感设备,超滑微发电机可以解决这些设备的供电难题。
创新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以互联网产业为例,20年间已经实现了指数级的爆发,开始颠覆世界。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周期的事情,需要找到系统性的方法帮助每个人找到自己的内生动力,点燃心中的那把火。
朱世平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高分子材料工程科学专家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
朱世平院士认为,现代科学的特点:用数学来描述,用实验来证明。
现代科学是量化的浪潮,理学是去发现,去解释,去探寻;工程学是去创新,去制造,去解决。工程学需要做出新的原来没有的东西来填补空白。
所有形态的物质对人类都很重要,但是跟我们最有感情的,最亲近的却是——高分子材料,我们穿的衣服、吃的食物,我们的眼泪、蛋白质……它们也被叫作聚合物,成千上万小分子用共价键链接在一起的大分子,也叫高分子。聚合物是过程的产品,聚合反应工程使得聚合物从实验室走到工业应用领域。
03
创新增长
周春生
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
为什么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增长速度会下降?很多人认为是由于规模太大,并不是。而是因为对传统行业的需求增速放缓,比如农业:经济再发达,人们对于粮食的需求也不会再增加。
周春生教授表示,新的增长一定要有消费的新热点、新的需求,也就是从满足基本需求(衣食住行)升级为享受美好生活(康育娱)。
满足新需求所需要的数据、技术和创意都是无限供给品。互联网思维的本质也是无限供给:免费模式、裂变、跨界;有限供给品的规模效应更多体现在供给端,无限供给品的规模效应更多体现在需求端,企业做大靠客户增长。
资本市场是科技内循环的重要支撑,资本市场的创新激励比财税政策更有效,这是“十四五”规划的重要精神。创新企业的最优融资方式是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只能靠资本市场。只有二级市场的活跃,才会带动私募、VC的发展。
唐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教授
国家发展改革委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
原深圳市副市长
深圳的奇迹不是特区政策可以解释的。特区政策在1995年取消并完成了历史使命,当年深圳的GDP只有950亿;2020年,深圳的GDP达到2.8万亿。
如何解释深圳之后的高速发展?唐杰教授指出,深圳的发展是不断的遭遇挑战,不断创新、转变增长方式实现的。这当中深圳也经历过多次衰退,衰退并不可怕,衰退才会淘汰落后,倒逼创新。
模仿并不耻辱,而是发展的必经阶段。全世界唯一没有经过模仿发展的国家只有英国,因为工业革命最先在那里发生。德国、美国、日本都经历了模仿阶段。关键是如何超越模仿的低水平发展,实现真正的高水平发展。深圳实现了这样的突破,从曾经的“山寨”中心转变为世界创新中心。
明道
01
格局
傅成玉
长江商学院大型企业治理与创新管理实践教授
原中石化董事长
长江商学院CEO首期校友
企业家最重要的能力是预见未来,把未来的方向定准,把通往未来的路径找出来。
傅成玉教授表示,企业家一定要会判断大势,大势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力量。
把握不住大势是因为我们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而看不到事物的本质。恩格斯说过,片面性是历史的发展形式,历史总是以退步的形式而实现自己的进步。
回看40年,改革开放使中国巨变。但在这个历史进程中的某一个时点上,你往往看不到、也感觉不到它会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相反,我们会经常感觉到很多事情不尽人意,甚至是在倒退。
一是因为在历史进程的某一个时间点上,我们所看到都是历史进程的局部。
二是因为我们看到的都是表面现象,而不是表面现象背后的本质。
这就像我们看大海的浪花一样,我们看到浪花的时候,发现浪花是向后卷的,我们却看不见浪花之下的海流却是一直向前的。我们把浪花当成了海浪的全部,却忽视了浪花底下的海流才是推动海浪不断向前的本质力量。
我们观察社会现象也是一样,不要被局部的、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要看到表面现象背后的本质,看到事物背后的主导力量。
看不清大势,把握不住大势,往往受限于我们本身所处的位置,我们的眼界和认识能力。所谓格局的提升就是要突破这些限制。
02
担当
方洪波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长江CEO首期校友
在战略领域,多元化和专业化的选择一直是个争论不断的话题。美的在2011年之前走过多元化,2012年重回聚焦,2020年又开启多元化。
方洪波认为,是否应该多元化没有固定标准,取决于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只要不是加杠杆,多元化都是可行的。
疫情中很多大企业都遭遇了现金流的危机。对所有业务,稳定现金流非常重要,现金流的增长要超过营收的增长。
近年来,他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体会越来越深:过去40年我们一直处在高增长的环境中,没有经过周期波动的洗礼,接下来的环境到底会是怎样?以怎样的核心竞争力来应对未来?对于美的这样的全球运营的企业,真正的核心能力是:企业治理的先进性和价值理念的先进性。
企业治理即是责任、利益在企业相关者之间如何分配的问题。
价值理念在今后会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顶尖人才和95后群体,薪酬不再是唯一有效的手段,价值认同和发展诉求越来越强烈。面对经营环境和员工心智的变化,企业家应通过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视野格局。
李东生
TCL董事长
长江CEO首期校友
长江深圳校友会会长
企业的规模大不代表竞争力强。世界500强只按照营收规模来排名,令很多企业领导者陷入追求扩张的误区。
企业在做大的过程中,要想跳出“规模越大、效率越低”的怪圈,就必须主动进行变革转型。
李东生提出,我们的战略是将资源集中在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上,核心业务要做到全球领先、中国领先和行业领先。
民营企业之所以发展得好,是因为领导者更愿意立足长远,但是否做得到,考验的是领导者的战略制定和决策能力。因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领导力,特别是穿越周期的管理能力。
这样的领导力是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反思、学习形成的;同时领导者要有足够的“魅力”,在成就事业的同时也带领团队一同成长。
王连增
华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长江商学院CEO14期学员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产业+企业+人才是重点。王连增认为:
第一,筑巢引凤,各地要培育发展具有乡村地域特色、可持续的强大产业做支撑。
第二,国家要制定出台支持和引导人才向乡村流劢的激励政策,重点在人才创业用地、项目资劣、釐融支持、财税优惠、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凸显引才政策的比较优势。
第三,为吸引留住人才创建多元化、系统化的服务平台。
改变,一直在路上。达尔文有一句话,能活下来的生物不是最强壮的,也不是最美的,实际上是最适应变化的,对于企业家来说同样适用。
03
聚变
陈小平
云米CEO
长江CEO15期学员
陈小平提出,新一代创业者都不是机会主义者,没有“代差”可以借鉴,都是深度思考者。
深度思考,建立对未来的“认知框架”。
不管自己过去做对了什么,现在拥有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未来是什么?
基于未来的思考,敢不敢果断调整方向和资源投向。
千万不要让已经拥有的,成为自己的包袱。
孙茳涛
神州数字CEO
长江CEO15期学员
不忘初心,不是一定照着初心的规矩做,而是要向初心的方向做,选准了赛道,还要善于在赛道上认出它新的变形,找到新的机会。
孙茳涛表示,企业愿景与自我成功的博弈,是一种创造更高价值的状态,而非某一时刻的明确结果。
创业的嗅觉来源于生活的大数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商业模式的学习更需要亲自去获得一手的体验和信息;面对人气很高的新兴事物,不抵触,不排斥,始终调动和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
曹彤
瀚德科技董事长
微众银行首任行长
长江CEO3期校友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深层原因:对信息的递进式运用,从理念到实践的缺失。
曹彤认为,一直以来基于抵押担保的理念,阻碍了信息的深度运用。所谓信息的递进式运用,就是从信息到数据,再从数据到信用的递进。实现政府、银行、企业之间的信息递进式对称,是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关键。
对于非财务数据,如何实践信息的递进式运用?数字化产业平台的搭建至关重要。在推动数字化产业平台向数字化金融平台延伸的过程中,金融科技可以为产业与金融搭桥。
当前区块链技术已经相对成熟,联盟链对B端产业平台的联盟化和金融化形成支撑。一边是产业联盟链,一边是金融联盟,通过区块链实现数据可信、互通、共享。
“取势”、“明道”、“优术”一直是长江商学院提倡的学习核心价值,更是每一位长江CEO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树立的学习目标。
此次粤港澳大湾区“深潜”,从全球趋势到未来科技,从区域机遇到创新增长,为学员们全方位展现了中国经济的未来图景。更是通过“格局”、“担当”、“聚变”三个方向,与同学们共同探讨了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内核与时代责任。
为期三天的深潜学习已结束,但同学们对于湾区发展的探讨还在继续。未来,长江CEO“深潜”活动将会继续深度走入重要区域经济核心地带,与中国企业家一道定义新的商业文明与格局,打造世界经济体梦想!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