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关于三焦(上焦、中焦、下焦)的知识

  如果我们生病了,身边的人总会关心地问:你哪里病了呀?用中医的话说,任何疾病,从症来看,无非表里。我们还常说这样一句话:人活一口气。生命之所以维持、人体之所以健康,就在乎气机运行通畅,而气血若堵,无非上焦、中焦、下焦。也就是说,任何疾病都在上下表里之间。

中焦不通,则上焦火下焦寒

  什么是三焦?

  很多朋友都看过中医,常听医生说过这样的话:火往上走,寒往下沉,你中焦不通,所以“上焦有火,下焦有寒”。简简单单一句话,出现了好几个名词,那么,什么是上焦、中焦、下焦呢?

  上焦、中焦、下焦合称三焦,三焦是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称,为六腑之一,属脏腑中最大的腑,又称外腑、孤脏。

  总观三焦,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按其部位来说,应划归中焦,但因它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和肾一同划归下焦。可见,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

  我们可以打个形象的比方,三焦其实就是人体躯干的一个大通道。经络主要在四肢上走,好比是双向两车道,而三焦则在人体的躯干上走,因为上面包括了绝大多数的经络,好比是双向八车道。故而,打通三焦,比打通任何一条经络都重要。

  为什么会“上热下寒”?

  中医用一句话概括了上中下三焦的主要功能: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上焦如雾:上焦心肺敷布气血,犹如雾露弥漫之状,灌溉并温养全身脏腑组织;

  中焦如沤:中焦脾胃腐熟、运化水谷,进而化生气血;

  下焦如渎:下焦传导糟粕,排泄二便。

  在身体的圆运动中,需要火从上往下降,以温煦肾水,同时,需要水从下往上升,以滋养心火。火本来是往上升的,水本来是往下沉的,因此要想火下降水升腾,就需要一个力量来推动,这个力量就是中气,它是气机升降的关键。“中气”由脾胃所生,脾胃功能虚弱,就会中气不足,进而气路不通,火就降不来了,就会“上热”,同时肾水得不到火的温煦,就升不上去,就会“下寒”。也就是说,脾胃强,则中气足,则中焦通,则上下焦贯通,气血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

  由此可见,中焦的脾升胃降维持着上焦心肺和下焦肝肾的能量交换——脾气升则下焦肾水升腾,胃气降则上焦心火下降,心火肾水就能交于中焦。同时,脾气升则清气上升,营养心肺头脑,胃气降则浊气下降,排出垃圾糟粕。

  在临床上,如果一个人有了“上热下寒”的症状,或者因中焦不能交通导致上下焦出了问题时,中医多半会建议他从中焦治疗,重在调脾胃。

  中焦不通,怎么灸?

  上文说了,中焦不通重在调脾胃,像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太白等都是常用穴,如果脾气虚,可加灸气海;如果脾湿重,可加灸阴陵泉、丰隆、解溪。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焦不通的人灸后极易上火,针对这种情况,一般有两种方法解决:

  一种:引火下行

  这是大多数人习惯选择的办法,主要通过灸下焦及腿上的穴位来引火,常用的有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涌泉等。此外,建议在艾灸前用热水泡脚的方式引火,腿部暖了,经络通了,上焦的火就下来了。

  另一种:重灸关元

  这是艾灸名家王正龙特别推崇的一种方法。他认为:灸后上火说明阴邪即将散尽,此时应该一鼓作气,重灸关元。

  王正龙先生还对此作出解释:人体本身具有自我调节功能,体内阴阳的升降有其固定规律,元气充足,阴阳就会规律运行,该升则升,该降则降,根本不必通过引火下行等方式人为调动。而关元为元阴元阳之气闭藏之门户,艾灸关元能使命门真火充盛,元气得到补充,真元就会恢复“藏而不泄”的功能,会主动将散在外面的热量收回来,上火的症状就会自行消失,也就用不着引火下行了。他建议关元、中脘一起艾灸,可加快驱除阴邪的速度。

  所以,如果灸后上火特别严重,可以暂停几天或减少灸量以便身体逐渐适应;如果可以忍受,建议快马加鞭,重灸关元、中脘,虽然短期内上火症状仍然存在,但坚持下来,上火症状会自行消失。

表里不和,则根在少阳厥阴

  什么是表里?

  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

  表与里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如肌肤与脏腑相对而言,肌肤属表,脏腑属里;而脏与腑相对而言,腑属表,脏属里。

  在表里辨证中,表里主要代表病位的外内和浅深。外邪犯表,多在疾病的初起阶段,一般比较轻浅;脏腑受病,多为病邪入里,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一般比较深重。

  我们找中医治病时,中医常用表里辨证之法,目的就是为了察知病情的轻重、明确病位的深浅、预测病情的发展,以取得治疗的主动权。

  什么是少阳证?

  少阳证是“三阳”证中的一种证候类型。“三阳”者,太阳、阳明、少阳也。

  《伤寒论》里提到:“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句话明确指出:发热、恶寒,是“三阳”证的共同特点。但是,同样是发热,有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的区别。

  太阳证:为表证,治宜发汗解表。常见症状有: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其中,恶寒无汗,脉浮紧,称为表实证;汗出怕风,脉浮缓,称为表虚证;发热,口渴,饮水欲呕,小便不利,称为蓄水证。太阳证的特有症状是头项强痛。

  阳明证:为里证,分为两种:发热、恶热、烦躁、汗多、口大渴引饮、脉洪大者,称为里热证;潮热、谵语、腹痛、大便秘结数日不行、脉沉实有力者,称为里实证。阳明证的特有症状是胃家实,也就是胃肠燥热。

  少阳证:为半表半里证,常见症状有: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痛,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少阳证的特有症状是口苦、咽干、目眩。

  少阳病无太阳之表证,邪不在表,故不可发汗(若汗则耗伤津液,反使病邪内传);无阳明之里实证,邪不在里,故不可用下法(若下则阴虚火动而易成惊);胸中无邪实,邪不在胸膈,故不能吐(若吐则伤阳成悸)。所以,少阳有三禁(禁汗、禁下、禁吐),其治疗原则应以和解表里为主(即不发汗的解热法)。不过,因为少阳病大多兼表兼里,可在和解的基础上,兼用太阳汗法,或兼用阳明下法,随证施治。

表里不和,如何艾灸呢?

  少阳在表里的关系之间起着重要作用,因为表里的通路就在少阳。

  从经络的角度来说,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并与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我们从症状也可以推断:胆经行于两胁,胆经不通就会胸肋苦满痛;三焦经络心包,心气不能通畅,就会心烦。故而,对付表里不和,重在疏通4条经络:三焦经、胆经、心包经、肝经。

  在表之气,来源于在里之气,只有里气足,其在表、半表半里之气才能抗邪外出。而艾灸的原料是艾草,其药性可以“走三阴通十二经”,既可解表,又可入里——解表,可以祛邪外出;入里,可以生里气,把在里之气输于体表,既能助体表抗邪,又能疏通中焦,中焦无邪,则上下交通。这样,半表半里之邪,就被悉数去除了。

(0)

相关推荐

  • 三焦(通行三气)

    三焦是中医学中特有的脏象学中的名称:是清朝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创立的一种温病辨证方法,用以来阐述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病的过程中的病机和证候特点,区分病位的深浅,病程的阶段,说明证候之 ...

  • 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及生理功能

    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及生理功能: 一.上焦 部位:横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及头面部,称作上焦. 功能:"开发"."宣化"."若雾露之溉" ...

  • 上焦中焦下焦是什么

    病情分析:三焦是中医对人体解剖的一个粗浅的认识.所谓上焦,部位在人体的上半部分,也就是所说的胸腔包括心和肺.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可以流通全身的血液,是血液运行的动力和基础:肺为华盖,主一身之气,宣发和肃 ...

  • 上焦中焦下焦用药

    治上焦之芳香化湿药,用量需轻,轻则灵,重则滞,轻灵才能宣通,才能行于上焦,若药量过重,反而不效,诚如吴鞠通所说:"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之辛开苦降药,药性一升一降,用量适中 ...

  • 三焦--中焦不通,则上焦火下焦寒

    转自中国民间医学网:http://www.zgmjyxw.com/ 01 - 中医:中焦不通,则上焦火下焦寒! 表里不和,则根在少阳厥阴! 如果我们生病了,身边的人总会关心地问:你哪里病了呀?用中医的 ...

  • 中焦不通,则上焦火下焦寒!中焦不通艾灸这样做!

    如果我们生病了,身边的人总会关心地问:你哪里病了呀?用中医的话说,任何疾病,从症来看,无非表里.我们还常说这样一句话:人活一口气.生命之所以维持.人体之所以健康,就在乎气机运行通畅,而气血若堵,无非上 ...

  • 上焦火下焦寒根本原因在中焦不通!附疏通方法

    三焦,为六腑之一. 与其他五脏五腑不同的是,三焦没有一个确切的具体器官与之相对应,位于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是一个大腑,具有"孤府"之称. 三焦的大体划分 人体的其 ...

  • 3上火--中焦不通,则上焦火下焦寒;表里不和,则根在少阳厥阴

    中国民间医学网:http://www.zgmjyxw.com/ 生病了其实是身体告诉自己最近有些不好习惯对身体有影响了! 好习惯可以让自己身体快速恢复和益寿延年! 01 - 中焦不通,则上焦火下焦寒: ...

  • 舒卿:上焦热下焦寒,中医针灸通三焦之理论!

    舒卿:上焦热下焦寒,中医针灸通三焦之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