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 千古一相 未能善终
张居正,明代最伟大的政治家和最杰出的改革家,没有之一。明朝享国共276年,后面的76年便是拜张居正所赐。救世宰相是他一生的最高评价。
几乎每一个读过历史的人,一定读过张居正,每一个读过张居正的人,都会对他本人、对他的成就由衷地赞叹,并不吝给出极高的评价。对他的下场,则抱以无限的同情。
起于寒微,搅动衰败。
张居正,12岁之前叫张白圭(白乌龟,祥瑞的意思),湖北江陵人,家境小康,重视教育。这位未来的帝国管理者,是世间天才,5岁就识字,12岁时考中秀才。当年考试时,考官十分赏识张神童,就帮他改名为张居正。张神童准备再接再励,便于第二年参加了省级考试,也就是科举考试的中举。这对于13岁的天才少年张居正来说,上榜是十拿九稳的事情。
但是,成绩公告,张神童居然没考上。
倒不是张居正的水平不行,恰恰相反,他的文章写得很漂亮。这次落榜是人为原因所致。当时的湖北省长顾璘看了张居正写的试卷,念念不停地称之为“国器”,甚至对同事说道:“此子真是将相之才。”
等夸得差不多了,顾璘忽然脸色一变,发下命令——绝对不能让张居正中举。
考官们大为不解。
年少被盛名所环绕,终归不是一件好事。顾璘见过太多太多所谓的少年才子,有一点儿才能就被捧得得意忘了形,最后大不过是个风流才子。张居正太顺了,该让他受一点打击,用时间好好历炼打磨。不要太早冒了才华,将来把真才实学用在振兴国家上才是。
省长大人发话了,即使考官很欣赏张居正的才能,也只得同意了。就这样,张居正落榜,回家白白复读了三年。
16岁再来考。真才实学可不是吹出来的,这一次他如愿中举。
16岁还是太年轻,这一年,恰巧顾璘在湖北监工修皇陵。张居正专门跑去拜访他(在13岁时被顾璘接见过,还与顾璘儿子交了朋友),已是部级干部的顾璘得知张神童中举了,也为他高兴,两人说笑间,他做出了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举动,一边解下自己的犀角腰带送给张居正,一边说道:“你将来定当腰配玉带,这条犀带配不上你。”
这话什么意思?实际上,这是一句政治预言。要知道,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各个阶层都有自己阶层的衣着装扮,乱穿乱戴是违法的。
腰配犀带已经是二品的高官了,而腰配玉带,就是一品大员!
顾璘眼光毒辣,已经看到眼前的天才少年,前途实在不可限量。
张居正半晕半蒙地接过了这个用不上的礼物,似乎他还不太明白。
顾璘笑了笑,接着语重心长地说道:“古人都说大器晚成,这不过是为中材的说辞罢了。当然你不是中材,上次我的一句话,竟耽误了你三年,这是我的过错。”
张居正知道上次落榜的真相后,哭笑不得,若有所思的就回去了。
23岁时,张居正进京赶考,这是他第二次参加全国会试,这一次,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中进士,并被选为庶吉士(储备干部)进入翰林院(皇帝顾问学院,高官培养单位)学习。班主任是明代最聪明的人----一代名相徐阶。徐阶注意到这位不露锋芒但胸有城府的学生,留心观察之下,十分欣赏小张同学的才气,便有心栽培。张居正因为有徐老师这座靠山,在官场混迹了二十年之后,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帝国的权力中心----内阁。
再5年,48岁的张居正联合后宫太监冯保,设计赶走自己的老领导,老朋友-----内阁首辅高拱。首辅一职由自己接任,历经无穷无尽政治斗争,用不算光明的手段,终于登顶权力之颠。
权力的真相就是斗争,斗争的结果要么胜利要么牺牲,为了胜利,不择手段,人性使然。这着实是让人泄气的事情。
张居正当上内阁首辅时,万历皇帝才10岁。他还承担起万历的教学责任,兼职当起了帝王师。万历把政事全部委托给张老师,由张老师帮自己治理天下,强盛国家。
属于张居正的时代到来了,伟大的张居正十年改革就此开始。
一提明朝,一定要说到张居正改革,到底伟大在哪里?
财政收入是主要目标。任何改革都是为了给国家弄钱。
说一千道一万,张居正的任务就是为国家挣钱,挣不来钱,改革什么都白瞎。显然,张居正的改革是富有成效地,成果丰硕地。张居正励精图治,在大力改革5年之后,国家财政日益充裕,据户部(财政部)统计,国库年收入435万余银两,收支相抵,尚结余85万余两,终于扭转了长期财政亏空的状况。
经过数年的积累,自正德以后到明亡之间,万历一朝前十年成为最富庶的时期,这也是明帝国最后一个巅峰。在江苏太仓储藏的粮食十年吃不完,百姓安居乐业,这一切的功劳都是张居正的。
张居正也到达了人生无限风光的巅峰。所谓盛极而衰,结局就此注定。
张居正常对别人说起这样一句话:“我非相,乃摄也。”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我不是宰相,是摄政。
这话看起来简单,但如果大家解一点中国历史,就会吐血地发现,这是一句惊天地、泣鬼神极为自大自负的话。三千多年的中华历史,宰相有无数个,但摄政大臣产出率极低,在张居正之前只有两个,西周初年的周公和篡了西汉的王莽。之后有一个,清朝的多尔衮算一个。
在明代说自己是宰相是很忌讳的,张居正说,他是摄政。那摄政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来,除了名字不叫皇帝,其余没什么区别。
太狂啦!老天都看不过去了。
万历十年(1582年)6月20日,京城北京,天气闷热而烦躁,大明朝最后的太阳陨落了,张居正病死在了首辅任上、北京的寓所,时年58岁。
留下了无尽的得失功过成败是非与后人评说。
他起于寒微,年少聪颖。他不事张扬,积蓄力量。
他与友共事,廓清朝局。他大权独揽,以身许国。
得到了一切,也付出了一切,一切都结束了。
再也没有这样一个人,愿意为国家为百姓尽心尽力。
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为了拿回权力,消除张居正的影响,开始倒张清算,宣布废止改革条例,打击张居正派系势力。反张运动越搞越大,到最后,万历抄了张居正的家,搞得张氏一族家破人亡。甚至还要把张居正从坟墓中挖出来开棺戮尸,在多个大臣苦心劝说之下才没有施行。
千古一相,下场凄惨!
借用当年明月对张居正的评价:他是一个天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以一介草民闯荡二十余年,终成大器。
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他也有缺点,他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是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
一句话,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而是一个复杂的人。
但在明代浩如烟海的人物中,最打动我的,却正是这个复杂的人。
十年前,当我即将踏入大学校园时,在一个极为特殊的场合,有一个人对我说过这样一番话:你还很年轻,将来你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绝不能丢弃,一个叫良心,另一个叫理想。
我记得,当时我碍于形势,连连点头,虽然我并不知道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一晃十年过去了,如他所言,我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所幸,这两样东西我还带着,虽然不多,总算还有。
当然,我并不因此感到自豪,因为这并非是我的意志有多坚强,或是人格有多高尚,唯一的原因在于,我遇到的人还不够坏,经历的事情还不够多,吃的苦头还不够大。
我也曾经见到,许多道貌岸然的所谓道学家,整日把仁义道德放在嘴边,所作所为却尽为男盗女娼之流。
我并不愤怒,恰恰相反,我理解他们,在生存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之间,他们选择了前者,仅此而已,虽不合理,却很合法。
我不知道,是否所有的人在历经沧桑苦难之后,都会变成和他们一样的人。
直到我真正读懂了张居正,读懂了他的经历,他的情感,以及他的选择。我才找到了一个答案,一个让人宽慰的答案。
他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良知和理想是不会消失的,不因富贵而逝去,不因权势而凋亡。
不是好人,不是坏人,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良心的人。
张居正,字叔大,嘉靖四年(1525)生,湖广江陵人。
少颖敏绝伦,嘉靖十八年(1539)中秀才,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人,人皆称道。
嘉靖二十六年(1547),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编修,徐阶辈皆器重之。
嘉靖四十一年(1562),徐阶代严嵩为首辅,倾心委于张居正,信任有加,草拟遗诏,引与共谋。
隆庆元年(1567),张居正四十三岁,任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进入内阁。
隆庆六年(1572),隆庆驾崩,张居正引冯保为盟,密谋驱逐高拱,事成,遂代高拱为内阁首辅。
万历元年(1573),张居正主政,推行考成法,整顿官吏,贪吏闻风丧胆,政令传出,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万历六年(1578),丈量天下土地,推行一条鞭法,百姓为之欢颜,天下丰饶,仓粟充盈,可支十年有余。
万历十年(1582)六月,张居正年五十八岁,去世,死后抄家。长子自尽,次子充军。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世间已无张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