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论

脾虚怎么补,今天给您讲清楚,健脾,补脾,滋脾,醒脾,运脾

仲景中医师承学堂 纪东涛 原创
健脾,补脾,滋脾,醒脾,清脾,运脾
今天聊聊脾虚诊断和治疗,脾虚的人多面色萎黄,吃饭不香,口中无味道,脾虚夹火则瘦,脾虚夹湿也虚胖,补脾就要分清楚脾阳虚兼湿,还是脾阴虚兼火,当然阴虚也夹湿,阳虚也可夹火,这有点绕人,一般也不太常见,我们就说说常规的,小说脾阳虚夹湿,很多人吃了黄芪建中汤,脾胃未健,乏力依旧,大便稀溏,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还上火,因为阳虚夹湿,虚实夹杂,故黄芪建中汤不能单独用,加六君子汤,或者香砂六君丸,补而化湿,效果很好!
脾气虚还容易食积化热,不能吃单吃补脾药(人参健脾丸,参苓白术散等),应该吃健脾药(健脾丸,香砂六君丸)生薏米水送服下。还可以按揉脾腧,足三里,上巨虚,偶尔加肾腧,三阴交。针对这样的患者朋友,我的临证经验很简单,就是一味鸡内金,炒的三克,分两次早上和临睡服下,效果不错。
健脾和补脾 脾虚,是一个很理想的状态,就是消化不良加舌淡白,脉细弱,问题临床很难遇上,刚开始脾胃虚,都不会在意,来的时候,基本都有腹胀,反酸,嗳气等症状了,基本都有脾虚加湿,脾虚夹积,肝脾不和,脾肾两虚,中气下陷兼胃气不降,不能单纯的补,。
再说脾虚加积,脾气虚加积,分两种情况,是暴饮暴食导致脾虚,还是脾虚导致不能运化,专业点就是说因实致虚,还是因虚致实。怎么区别呢,首先问诊,问他有没有暴饮暴食习惯,如果或者是个马大哈,那就看脉,舌是看不出来了,因实致虚,脉弱,重按确是滑而有力,健脾丸主之。因虚致实,脉滑,重按确实无力的香砂六君丸主之,如果怕冷容易感冒,胃腹冷,可加建中汤。舌苔厚腻,一拍实证,脉重按无力,可服用异功散,所以,健脾丸,归脾丸,人参健脾丸,香砂六君丸,保和丸,附子理中丸不能乱吃!

运 脾 运脾是一种基于脾的生理功能而言。脾胃同居中州,两者阴阳相合,燥湿相济,升降相因,纳化相助,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与精微转输,并且作为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而可上行下达,斡旋四旁。显而易见,脾胃要完成上述功能活动,就必须保持一个“动”的状态,即“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叶天士)。否则,不动则滞,脾不升者可滞,胃不降者亦滞,虚实皆然。而滞者宜运,无论虚实。因此,运脾是治疗脾之病变的核心大法,也是避免健脾时“呆补”“壅补”的基本措施。
醒脾 就是叫醒脾。为何要叫醒他呢?因为被水湿困住了,就像脾虚的人,吃完饭就困,也是脾虚病加重了,脾主运化水湿,性喜燥而恶湿,脾之不醒、昏然似睡,往往缘于被湿所困。而究湿之由来,又有内、外二途。外来者为感受湿邪,治宜化之,即芳香化湿;内生者由脾虚而生,治宜燥之,可视情选用健脾燥湿、清热燥湿、理气燥湿等。据李时珍“土爱暖而喜芳香”之言,《中医大辞典》的观点似更为恰当,但又略嫌狭隘,可以说非独芳香化湿药,凡是能祛除湿邪、解除脾困的药物均有醒脾之用。李东垣治疗脾胃病,常佐用一些风药,如柴胡、升麻、防风、紫苏、白芷、羌活等。在《兰室秘藏·卷下》有一升阳除湿汤(苍术、柴胡、羌活、防风、 升麻、神曲、泽泻、猪苓、陈皮、麦蘖面、炙甘草),用以主治脾虚湿盛,不思饮食,泄泻无度,小便黄少,四肢困倦。这种独特的用药,其实也有醒脾之意,其依据是:风药善走喜升,可以激发脾气,升提清阳;风能胜湿,可使脾困得解,脾气舒展。醒脾丸可一试。
滋脾 适合脾阴虚,但是脾喜燥恶湿,不能用太凉的阴药,临证我喜欢用山药,白扁豆;这里要和胃阴虚鉴别,胃阴虚饥不欲食,甚至噎嗝,食物难下;脾阴虚虽有手足心热,口咽干燥,但用药需谨慎,临证可用麻仁滋脾丸和参苓白术散。
清脾 其实就是脾虚失于治疗,湿邪不化,就留化热,需要健脾利湿,但是这个湿夹了湿热,湿大于热,可服用古今医统的清脾散。
常见成药
保和丸消食,用于短期消化不良,舌厚微微干,脉滑。
健脾丸,用于消化不良,兼有乏力,舌厚腻,脉沉滑者(或者轻取无力,中重按脉滑)。
六君丸,用于脾虚加食痰者,脉滑,重按无力。
香砂六君丸用于上者又有腹胀气痞,矢气觉舒。
香砂养胃丸用于胃寒反酸,腹胀打嗝气不虚者,舌薄白,脉弦紧。
附子理中丸,用于脾肾阳虚,怕冷胃寒,不能消化食物,没有食欲,喝稀饭都觉得不能运化,舌淡胖润,脉沉细无力,尺部无力更宜。
柴芍六君子,疏肝健脾,胃胀胁痛,口苦,反酸,烧心,舌质紫苔厚腻,脉轻,中取重按弦,重按力减。
参苓白术散,吃辛辣油腻容易泄泻,食后犯困,舌淡胖,脉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