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最稀缺的能力,就是允许自己虚度时光

有段时间,我得了一种一停下来休息,就会焦虑的「病」。

明明工作日都是忙忙碌碌地过了,累的时间也不少,但到了周末该放松的时间,无论是出去玩儿还是补觉,心里总怀着有什么事没做的隐忧,好像非得给自己找点事做才能安心。

但要真要动起来,又倍感无力。

于是很快形成了恶性循环——

不敢好好休息放松,而不论工作或是学习都提不起劲,哪怕勉强坐下来,也总是心猿意马。

很快,就陷入了自责、自我否定的情绪旋涡。

在朋友圈一分享,发现有相似情况的人不少。

其中一位朋友的经历让我印象深刻。

她一直是一个很上进的人。

平时上班给孩子辅导功课已经足够耗费精力,但她依然每天坚持抽出一个半小时去学习各类知识,从写文章到心理学到她喜欢的无人机。

但坚持一段时间以后,她却发现自己越来越「不行」了。

费尽心思在工作、家务、孩子、丈夫身上抠出来的时间,最后被用在了在桌前刷短视频,抠手上的死皮上……

在她心里,总有两个小人在打架——

一个说:「没关系啊,停下来休息一会儿也可以哦。」
另一个却不依不饶地嘶吼「别浪费时间了!别人都在往前走,你怎么停得下来!」

她越努力坚持着不让自己虚度时间,越是浪费了大把大把时间。

前不久,她花了近一个月工资才买的新的无人机终于到货。

要是以前,她早就拿起来各种鼓捣把玩。

而现在却是,各种好玩的功能,她一个也没心情去研究设置。

甚至前两天测试时没控制好,落地磕掉了一块,也是既不心疼,也不想修。

「我好像不仅仅是把无人机开出界了,大概是把人生也开出界了。」

仿佛慢慢活成了「生活的矮子」。

前段听朋友讲了这样一个例子:

她一位朋友的公司,因为业务扩张,很多同事工作职责变多变复杂,压力也一下子增加了数倍。

他发现,这些人都失去了「停下来」的能力

「活干不完,工作搞不定,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再加几小时班吧?

其实加班也做不完,也搞不定。

而且因为太累,整个人睡不着,脾气暴,效率低,越发搞不定了。

这个时候我说,不然你歇歇?

大家会解读成:老板在关心我,那我更得好好干了。

非但没把我的话当做休息指令,恰恰相反,折腾更厉害,焦虑也更严重了。

这种反应,让他想起了「溺水」。

压力潮水涌来的时候,人越挣扎,越快耗尽体力,沉得越快。

但事情没有到此为止。

和自我的挣扎、精力的耗费同时到来的,还有多种负面情绪,比如羞耻、崩溃、自我怀疑:

是我太懒、太拖延吗?

是我在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吗?

……

可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我们这样害怕虚度时光,不敢让自己停下来,放松一下?

整理了一圈自己和身边人会有的内心戏,发现想法不外乎这几种:

觉得「虚度时光」,是在浪费自己成长的时间 ;

担心虚度时光,会降低我们的工作、学习效率 ;

担心虚度时光,会让自己失去方向,丧失安全感 ;

……

在这些想法的驱使下,我们忙着在人生的「To do list」里打勾。

生活,也就成了一个一个永远完不成的目标之间的间隙。

吃饭的时候看视频,看视频的时候加倍速,和别人聊天的时候刷手机,刷手机的时候要因为还没做的事情焦虑……

于是时间只是一天一天地过去,什么都没留下。

生活最后只剩下做不完的事,成功,或是失败的结果。

那么,可以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呢?

 首先是观念的改变。

「虚度时光」,真的是在浪费时间吗?

当然不是。

在心理学上,有无数项研究表明,从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抽身出来休息、放空,享受闲暇,并且不因为拖延、低效就对自己进行猛烈的人身攻击,对我们有极多益处。

比如说,虚度时光能帮我们更好地整合、理解知识和信息,孵化创意。

试着回忆,你是不是有这样的经历——

一到某个方案需要头脑风暴,过了一会儿就思路闭塞,越想创新,反倒越是枯竭,或者盯着一道难题冥思苦想绞尽脑汁,最后还是没想出来什么名堂,最后居然走路吹晚风、洗澡唱着歌这样「不正经」的时刻突然灵光乍现、茅塞顿开?

背后其实是脑科学的原理。

当我们的大脑神经元网络越是四通八达,我们越是能轻松地驾驭知识。

闲暇的时间里,无论是玩,还是放松,还是做做白日梦……都是在帮我们锻炼纯粹工作学习时锻炼不到的神经元,让神经元网络四通八达。

在情境中,我们自然也能更加地灵动。

还有,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一点——

虚度时光给了我们关注自我内心的机会和空间。

美国心理学家科尼斯曾在一项研究中提出:

当我们真实地投入生活,才能和生活建立起足够深入、真诚的链接,才能对自己形成了清晰准确、复杂多面的认识,不至于在困境中丧失自我。

 其次,试着像规划工作和学习一样,规划用来虚度的时光。

虚度时光,是个像工作、像喝水一样需要被认真对待的「存在」。

可因为即时通讯工具普及,工作和生活以及各色杂事的界限是如此模糊。

你会发现,我们常常被期待随时待命。

不管我们是在家里的床上,还是在上下班的路上,只要有手机、有电脑,就可以被「加班」随时入侵,也就很难再享有「工作、家庭和生活的平衡」。

所以,我们可以开始学着有计划地安排虚度的时间。

无论是在「凌晨四点,看海棠花未眠」,还是在晚上好好坐下来,享受「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的慢瞬间,都能帮助我们重新建立其内心的秩序,有节奏得在未来用力。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虚度时光」这件事上,我们不必努力。

著名心理治疗师心理治疗师 Sarah McLaughli在自己的研究和经验中发现,高质量休息的体验,是一种「存在」,而不是我们努力「做了什么」。

当我们处于一种良好的休息活动中,我们会自然而然地会感到非常松弛,不需要使用意志力来抵制对工作、对生活的焦虑。

在这件事上,我是极佩服一些港星的。

1992年,张国荣与林青霞、梁家辉、梁朝伟等一众巨星,被「最折磨人的导演」王家卫运到陕西榆林拍《东邪西毒》。

拍摄地黄沙漫天,遍地是虫,洗不了头……条件极其艰苦;

剧本又是导演这个文艺青年即兴创作,表演起来难度极大。

结果,由张国荣起了个头,苦中生乐,发现了一个大秘密——

原来,把西瓜埋进沙里,第二天再挖出来,就会冰凉爽口。

他热心地向诸位「大侠」安利了这个方法后,这件事竟成了剧组的日常。

只是沙漠风沙太大,很容易丧失标记物。

于是,经常可以看到一群天王天后,穿着古装,披头散发,成群结伴乐此不疲地埋西瓜、找西瓜、埋西瓜、找西瓜……

西瓜找完了,戏也拍完了,阴郁的心情被他们留在沙漠,《东邪西毒》也在诸多权威电影节斩获了大奖。

你看,不必努力的。

跟随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就足够了。

前不久,我加入了一个特殊的豆瓣小组。

在那里,有将近21万人分享生活里「无用」的事物。

在那里,你能看到——

「树下的车偷走了一窗的花。」

「樱花落到河里就变成了星星。」

「咬了一口的草莓就变成了玫瑰。」

……

我在那里找到了一种近乎于孩子的好奇和平静。

不会总是想着,看一本书就会变深刻,少吃一点多走几步是为了让自己瘦下来,参加一个活动就期待换来充实丰富的经历……

我只是在走出舒适圈,扩大舒适圈之前,先去学习如何进入自己的舒适圈。

今天的文章,并不是为了鼓吹懒惰反对努力。

努力自然重要,只是想说:

我们可以好好学习放松,让自己的生命松弛一些,舒展一些,从而减少焦虑和自我攻击带来的内耗。

我们需要避免的,从来不是「虚度时光」,而是是低效的努力,加上严重的自我攻击。

能按照自己的心愿,惬意地虚度时光,也能随时站起来,走向自己的远方,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