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笛: 头晕头昏3个月, 辨证治疗有疗效
点击加载图片
[患者资料]
王某,男,70 岁。
01 [首诊证候]
2014 年7月1日首诊,诉头昏头晕3个月。2014年4月患者因右下肢乏力、言语不利,到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诊断为脑梗死(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经治疗好转。出院后,自觉右下肢乏力及言语不利症状明显改善,但头昏头晕症状却无缓解。
平素如遇天阴下雨或情绪波动时,头昏头晕症状加重,无视物旋转及恶心呕吐,但头部沉重感明显,重则卧床不起。曾多次至省市级医院行颅脑螺旋CT检查,均未再发现新发之脑血管意外征象。遂在家服用活血化瘀、平肝息风、营养脑细胞等药物(具体不详),但上述症状仍无好转,故而来诊。
症见:头昏头晕,头重如裹,口中流涎,言语时有不清,双上肢肘关节以下麻木, 身体困重,神疲乏力,困倦思睡,纳眠欠佳,二便自调。平素受凉易感冒,感冒时口痰较多。
既往史:无。
过敏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舌淡暗,质嫩,舌下脉络粗大,苔白厚腻,脉沉细弦,双尺脉细弱无力。
辅助检查:暂缺。
中医诊断:眩晕。
证候诊断:三阴不升,痰风内停,阴火上扰。
西医诊断:脑梗死后遗症。
治法:升举三阴,化痰祛风,秘阳醒脑。
处方:吴茱萸四逆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
川附片(另包,开水先煎 4 小时)100g ,吴茱萸10g ,干姜20g, 茯苓40g, 桂枝30g, 炒白术15g ,姜半夏15g ,姜南星15g ,苏子15g ,莱菔子15g,白芥子15g,石菖蒲15g,炙远志15g,川芎10g ,益母草15g,天麻15g,生龙骨20g,生牡蛎20g,焦黄柏10g,砂仁粒10g,骨碎补30g,炙麻根15g ,炙甘草 10g。
10 剂。
02 [辨证论治]
复诊:服药两周后复诊,头昏头晕症状有所好转,头部沉重及周身困重感较上诊减轻过半。观其厚腻之白苔,较上诊退去三分有二。四诊合参,证治同前,守方治疗。
[按语]
《黄帝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临证之中,多数医生一见头昏头晕便谓之有风,往往以祛风之品众以投之。按眩晕一证,为头目之患也。头目者,清明之府也,最宜清阳之温养,最忌浊邪之犯扰。痰、饮、湿、风、火等皆为浊邪,何独唯风而云之?
观今之患者,头昏头晕虽作,而伴头重如裹,周身困重,此湿邪致病之特征也。再观其舌苔白腻而厚, 更为湿邪无疑。今患者虽无明显恶寒怕冷、四末欠温等明显阳虚之征象,但平素易受凉感冒,切脉沉细,双尺脉细弱无力, 如此,少阴阳虚之象已成。
此类非典型阳虚阴寒之征象,临证谓之“临床亚阳虚证候群”,临床应善于把握亚阳虚证候群, 实则为把握住阳虚证之萌芽状态,此乃中医扶阳学术流派学术思想的一大特色。患者阳虚之萌芽态势已成,体内之湿邪必从寒化,而变生寒湿停滞。寒湿停滞,土湿木郁,阴风内动,阴风夹寒湿上扰清明之府,故眩晕作而头身困重也。口中流涎为脾湿,中阳失于固摄,故涎津外流。语言不利,则为痰蒙神窍之象。此等病患,如若只看西医之“脑梗死”诊断,而一味活血化瘀,则易造成破气之颓态,而寒湿更著,久之必酿成阳虚痰湿蒙窍重证,而为再次中风至中脏腑之重证矣。
点击加载图片
本期专家:吴文笛
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云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中医药学会青年中医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六届云南省优秀青年中医,就职于昆明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20年。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全国中医药文化巡讲专家。系云南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云南四大名医之首、全国扶阳学术流派重量级人物吴佩衡先生之嫡重孙,为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第四代传人,第三代学术继承人。师承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第二代学术继承人吴荣祖教授。
擅长: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便秘、慢阻肺、功能性腹痛、急慢性咳嗽、顽固性头痛、月经不调、小儿疳积、胃食管反流病、感冒、泄泻、慢性结肠炎、郁病、慢性咽炎、顽固性口腔溃疡、失眠、类风湿性关节炎、心悸、自汗盗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