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心动过缓经验
窦性心动过缓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常见于某些生理状况,如运动员、体力劳动者或睡眠时等;也可以见于某些心内外疾患,如各种病因引起的颅内压增高、黄疸、粘液性水肿、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有时还可以由某些药物引起,如β受体阻滞剂、利血平、洋地黄等。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常无症状,病理性和药物性窦性心动过缓除病因和诱因症状外,可有心悸、头晕、乏力等不适,严重者可诱发晕厥、心功能不全、低血压、甚至休克等。体检时有心率减慢(<60次/分),但一般>40次/分,常伴有窦性心律不齐。中医在调治心动过缓方面有显著疗效。梁君昭教授从辨证论治入手,结合临床积累的丰富经验治疗本病,疗效显著。
梁君昭,西安市首届名中医,中医内科主任医师,西安市中医医院心血管病专家,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科研、带教和科教管理工作近30年,注重中医疗效与方药配伍研究,尤擅长运用脏腑学说结合络病理论辨证施治,对中药疗效的发挥具有独到的学术见解和创新点,临床经验丰富,擅于运用中医、中西医诊治心血管疾病,本人有幸跟师学习,得其真传,现将梁老师治疗心动过缓的经验总结如下。
1.脏虚络滞,痰瘀互结为致病之本
窦性心动过缓在祖国医学中当属“胸痹”“心悸”“眩晕”“迟脉证”等范畴。历代医家对此病有诸多叙述,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则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不足,迟则为寒,阳气不足则手足厥冷。”;西晋王叔和最早对迟脉做出了诊断定义《脉经·脉形状指下秘决第一》曰“迟脉一息三至,去来极慢”。张景岳《类经》云: “尺主阴分,缓为气衰,涩为血少,故当病解。解者,困倦难状之名也,迟缓之状也”。综上可见,古代医家对本病病机的认识多为虚、瘀。
经络学说首见于《内经》,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其进行了专篇论述,提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等观点,为后世所传承沿用。当代医家吴以岭教授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同时,通过广泛临床研究提出了“脉络学说”以及“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1]。梁老师集众人之长,结合丰富临证经验,认为本病虽以正气不足,痰瘀互结为主,病位涉及心、脾、肾,但与心之络脉关系密切。临床上,单纯益气温阳,活血化浊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也是与对络病的重视不足相关。他认为心动过缓患者大多病程日久,易致正气不足,心气虚损无力推动血行,心脉瘀阻;而瘀血日久,则会使人体气机阻滞,加之脾气不足,运化失司,致使肺、脾、肾、三焦水液运行不畅而成痰,痰瘀蕴结。然“久病入络”、“久虚入络”、“久瘀入络”[2]。病久,脏腑经脉之病波及络脉,而络脉易滞易瘀,则见脏络同病,痰瘀互结之征象。
2.治疗以扶正通络、祛瘀化浊为法
根据上述心动过缓的病因病机,梁老师认为在治疗上,当以扶正通络、祛瘀化浊[3]为法,扶正与祛邪并重。梁老师强调临证时应四诊合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既重视顾护心脾肾之阳气,同时兼顾活血祛瘀、化浊开窍以畅达心络。选药多以桂枝、党参、淫羊藿、法半夏、土茯苓、苏木、地龙、鸡血藤、川芎、枳壳、厚朴为主。桂枝“补心气之不足”,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党参补脾养胃,健运中气,《本草正义》云:“党参……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养血而不滋腻,鼓舞清阳,振动中气,而无刚燥之弊”。淫羊藿温肾助阳以助宗气,鼓舞心阳,《本草正义》有: “淫羊藿,禀性辛温,专壮肾阳,益气力、强志、坚筋骨,皆元阳振作之功。”三者心脾肾共培,扶正固本,温通心络。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桂枝有强心、加强心肌正性传导的作用,增快心率;党参能增强心肌顺应性,改善舒张功能,减小冠状动脉灌注阻力,从而改善血供,减弱心律不齐;淫羊藿阻滞心肌细胞钙离子通道,减少钙离子内流,通过抑制舒张期除极化速率从而降低自律性[4]。法半夏、土茯苓等祛湿化浊,散结通络;苏木、地龙、川芎等行气活血化瘀,所谓“气行则血行”,同时又防补气以碍中满之弊,补而不滞;重用鸡血藤“养受损之心体”,补血养心、活血通络,从而实现“由络以通,交会生化”[5],使气血之体作流通之用;此类病人多伴有脾胃虚弱,故用药时酌情加用枳壳、厚朴等药物行气健脾开胃,气血生化有源,则心气得以滋养,以祛除病患。在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辨证施治的同时,嘱患者调适自身生活起居,调畅情志,劳逸结合。梁老师根据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窦性心动过缓的治疗上获得了可观的临床疗效。强调在治疗本病的过程中,要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灵活遣方用药。
3.病案举隅
李某,女,51岁,陕西周至人。2017年 1 月 25 日初诊,患者因心慌、胸闷1年,加重1周就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慌、胸闷气短等不适,于西安某三甲医院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示: 24 小时心跳 69 982 次,最慢心率 38 次/分,最快心率 84 次/分,平均心率 44 次/分。诊断为“窦性心动过缓”。建议安装心脏起搏器。患者拒绝安装,并要求保守治疗。前期曾服用阿托品,和间断中药治疗(具体不详),近2月患者未服用药物治疗,病程中未发生黑矇、晕厥。平素休息后自测心率35-50次/分。1周前患者因愠怒后心慌、胸闷加重,为求中医药治疗,遂来就诊。症见: 心慌、胸闷、气短1年,加重1周。面色少华,四肢乏力,精神倦怠,心烦易怒,口咽干燥,纳呆,食后痞满不适,眠差,大便2-3日/行,便干,小便正常。舌暗红、苔薄白,有齿痕,舌下瘀筋明显,脉沉迟。心电图示: 窦性心动过缓,心率 43 次/分。查体:血压:100/70mmHg,心率:44次/分,心音低钝。中医诊断:心悸(正虚络滞,痰瘀互结证) 。西医诊断: 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中医治则: 扶正通络、祛瘀化浊。处方: 党参15g、桂枝8g、淫羊藿15g、法半夏8g、川芎10g、炒白术12g、当归10g、香附8g、枳壳12g、厚朴10g、鸡血藤30g、盐杜仲12g、桑寄生15g、土茯苓15g、鸡内金12g。10 剂。水 煎 服,一日 1 剂,早晚分服。二诊: 患者自觉心慌、气短较前好转,诉近一周自测安静时心率平均50次/分,偶有心慌、心悸,纳差、食后腹胀,眠尚可,大便难解,2-3日/行,小便调,舌暗红、苔薄白,有齿痕,舌下瘀筋明显,脉沉迟。查体:血压:98/70mmHg,心率:48次/分,心音低钝。初诊方去土茯苓、鸡内金,加木香6g(后下)、火麻仁20g。7剂。煎服方法同前。复查心电图:窦性心律,心律55次/分。继服24剂后,患者心慌、胸闷症状消失,自测心率波动在53-65次/分,精神状态佳,纳食佳、睡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有力。复查心电图大致正常。随访半年,病情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