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哲学】人生最靠谱的一碗鸡汤: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学点哲学】
人生最靠谱的一碗鸡汤: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文/舒 生
2011年,有一部纪录片叫做《寿司之神》,记录的是日本一位名叫小野二郎的寿司师傅,他以“寿司第一人”的美称享誉全球。对于自己的成功,他是这么说的:“一旦你决定好职业,你必须全心投入工作之中。你必须爱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炼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也是让人家敬重的关键。”
作为全世界年纪最大的三星主厨,小野做寿司已有五六十年之久,即便如此,他依然对寿司充满了想法。在自己不断追求极致之外,他也严格要求着自己的徒弟。《寿司之神》中就讲到了他带学徒的故事。作为小野的学徒,首先要学的是拧毛巾,毛巾很烫,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手很容易烫伤。只有学会了拧毛巾,学徒才会被允许碰鱼。然后,学习用刀、料理鱼。
这样的基础训练需要十年的时间,之后,徒弟才能煎蛋。可是要达到小野的标准并不是那么容易。当学徒以为自己练习煎蛋够久可以通过师父考验的时候,小野却一直觉得不够好。直到4个月煎了200多个蛋之后,他才终于煎出了一个合格的“作品”。
如果是你,你愿意花10年的时间学习拧毛巾、用刀、料理鱼吗?又或者,你愿意用4个月的时间去学习煎蛋吗?
而这,就是名为“匠人”最基本的态度,用一生的时间,在一件事情之上,做到极致。它看起来似乎与我们目前生活的这个信息快速迭代的社会有点格格不入。所以,我们之中有多少人真的愿意承受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和寂寞,去潜心修炼呢?
在现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人都在讲风口,讲趋势,讲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今天看人家开淘宝店赚钱,就一窝蜂去开淘宝;明天看网红火了,就全都去做直播。每个人都想着短平快圈钱,却很少有人能够看透这满眼浮华背后的泡沫,专注踏实的把一件事情做好。
这个时代,我们最需要的,也许不是整天想着走捷径的“小聪明”,反而是专注、极致、“一生做好一件事”的匠人精神。
李小龙曾说:“我不怕练一万种招式的人,只怕一种招式练一万遍的人。”做事不在于多,而在于专注,在于精。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台湾著名剧作家、导演李国修,在懵懂年少时,曾对自己的父亲——台湾唯一会做京剧戏靴的人,抱怨过这样一句:做鞋做了一辈子,也没见你发财。没想到,李国修话音刚落就遭父亲痛骂:“你爸爸我从16岁开始做学徒,就靠着这一双手,你们五个小孩长大到今天,哪一个少吃一顿饭,少穿一件衣裳?人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功德圆满。”没想到,“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功德圆满”这句话,成了李国修的人生格言。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说到底,就是一种专注的力量。现实中,我们常常礼赞“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人,常常勉励年轻人“艺多不压身”,谁知到头来只落得个“样样涉足,个个平平”的局面,导致“艺多不养家”的尴尬后果。
法国作家莫泊桑小时候曾在福楼拜面前自信地说:“我上午用两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用另两个小时来弹钢琴,下午则用一个小时向邻居学习修理汽车,用三个小时来练习踢足球,晚上,我会去烧烤店学习怎样制作烧鹅,星期天则去乡下种菜。”说完后一脸得意。福楼拜听后笑了笑说:“我每天上午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下午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晚上,我还会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福楼拜接着问:“你究竟有什么特长,比如有哪样事情你做得特别好?”这下,莫泊桑答不上来了。于是他便问福楼拜:“那么,您的特长又是什么呢?”福楼拜说:“写作。”原来特长便是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情。于是,莫泊桑下决心拜福楼拜为文学导师,一心一意地读书写作,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专注于一件事,看似简单,其实是对毅力与恒心的考量。成功学上有个著名的“两万小时理论”,即“经过两万小时锻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卓越”。可以想象,两万小时的锻炼是怎样的漫长、枯燥、无趣,甚至绝望。但是,如果以责任、兴趣为动力,把这两万小时分解到活着的每一天,也只要每天半小时、一小时而已。凡人皆能做到,成功并非遥不可及。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和精力十分有限,利用这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时间里专注地做好一件事,就很有可能从众人中脱颖而出。于今年7月2日去世的李国修正是这样做的。“我这辈子只想做好一件事,就是'开门、上台、演戏’”,践行这句话,让他享有“台湾莫里哀”的美名,谁说这不是专注的魅力呢?
数学大师陈省身常对人说,自己只会做一件事,就是研究数学。 他要求自己“一生做好一件事”,把尘世中的浮嚣之声摒绝于外,把生命能量在数学研究领域发挥到了极致。
小米创始人雷军这样形容“极致”:把自己逼疯,把别人憋死。
小津安二郎是一名日本的导演及编剧,他的导演生涯可以用“一成不变”来形容。
跑电影四十年,他只热衷于反复拍摄同一个题材的作品,视角永远只选择日本战后普通家庭的生活。光是“送嫁”这个题材,他就先后拍了《晚春》、《秋日和》及《秋刀鱼之味》三部作品。
有人问他,偶尔也拍些不同的东西不好吗?
但他是这么回答的:“因为我是'卖豆腐’的,'做豆腐’的人去做咖喱饭或炸猪排,怎么会好吃呢?”
正是因为小津安二郎近乎偏执的专注,以及他对所擅长事物的极致发挥,使得他的电影独树一帜。
李宗盛:一生都在跟吉他“死磕”
几十年前,李宗盛出生在一个台北郊区的瓦斯行家庭里。在6岁之前,他第一个人生梦想就是成为一名木匠。直到6岁那年,他在一把借来的破尼龙吉他上学会了第一个和弦,从此吉他便点亮了他的人生。
为了学习制作吉他,李宗盛曾用了整整五年时间频繁去往以顶级手工吉他制造闻名的加拿大学习。从吉他的选料到设计再到后期制作,每一道工序他都潜心学习。
手工制作对于手艺人的考验,只有真正做了手艺人后才能体会得到,也只有真正热爱的人才能坚持下来。
李宗盛做过一把琴,叫做“慎始”。因为在做这把琴的时候,他想到了自己年轻时候遇到的一些志同道合的吉他少年,当初个个都说自己有音乐梦想,热爱音乐,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能坚持下来的还有几个人?
《尚书》有言“惟精惟一”,就是要告诫我们要把心思镇定下来,一心一意的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像庖丁解牛,梓庆削木。而决定一个人高度的,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能力。
王家卫导演曾说,把一件简单事情做到极致,那就是绝招。
陈道明也曾定义自己的职业:一个戏子,一生只做这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高级。在这个人人都渴望成功的时代里,太多人总觉得别人的成绩是随随便便得来的,每天都在幻想着月入五六位数,忘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简简单单的道理。
被日本封为“国宝级匠人”的华裔大妈新津春子,因把清洁这件小事做到了极致,被人称为“第一清洁女王”。
作家的写作秘诀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如果人们没有过硬的本事就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很难做出突出业绩,甚至不能养家糊口、安居乐业。
作家刘震云在回答读者关于写作秘诀的问题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有个赶马车的舅舅,方圆几十里,再调皮的牲口只要到他手里,都会变成温顺的猫。我13岁那年,他跟我有一场特别深刻的谈话。他说:你聪明吗?我说:不。他又问:你笨吗?我说:不。他说,世界上就怕这种人,要不你聪明,要不你是个傻子,都会生活得很幸福。像你这种既不聪明又不笨的人,很难混。我问他,那我该怎么做?他说,你要记住我的话,一辈子专注一件事,千万不要分心于第二件事。我跟你一样,也是既不聪明又不笨的人,所以我一辈子就赶马车。我记住了这句话,到现在为止,我就干了一件事——编瞎话。”在他幽默的话语中,可以知道他舅舅一生专注于赶马车,并把赶马车变成了他谋生的“绝活”,而刘震云则凭着写作这个“绝技”过得风生水起。
希尔顿:就算一辈子洗马桶,也要做一个洗马桶最出色的人。
许多年前,一个年轻人来到一家著名的酒店当服务员。这是他涉世之初的第一份工作。他将在这里正式步入社会。迈出人生关键的第一步,因为他踌躇满志所以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工作,不辜负领导的信任。
谁知在新人受训期间,上司竟然安排他洗马桶。而且工作质量要求高的骇人,必须把马桶擦得光洁如新。他知道自己不喜欢洗马桶的工作,更不可能达到光洁如新的高标准。
说实话,洗马桶在视觉上,嗅觉上都使他难以接受。当他拿着抹布伸向马桶时,胃里翻江倒海,恶心的想要呕吐却又吐不出来。这令他每天都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为此,他心灰意冷,一蹶不振。他面临着人生第一步应该怎么走下去的选择;是继续干下去,还是另谋职业?继续干下去,难于上青天!另谋职业,知难而退!人生之路岂能打退堂鼓,他不甘心就这样败下阵来。
正当这个关键时刻,同单位一位前辈及时出现在他的面前,她帮他摆脱了困惑,烦恼,更重要的是帮他认清了人生的路该怎样走。
她并没有用空洞的理论去说教,而是身体力行,亲自洗了一遍给他看,他一遍遍的擦洗着马桶,直到擦洗的光洁如新,最后他从马桶里盛了一杯水,一饮而尽,没有一丝勉强。实际行动胜过千言万语。她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一个简单的道理:把马桶擦得光洁如新,这一点完全可以办到。
同时她送给他一个含蓄而富有深意的微笑。他目瞪口呆,热泪盈眶,如梦初醒!这件事给他很大的启示。他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态度出了问题。于是他痛下决心:“就算一辈子洗马桶,也要做一个洗马桶最出色的人!”
从此,他脱胎换骨成为了一个全新的人,他的工作质量也达到了无可挑剔的高水准。为了检验自己的自信心,为了证明自己的工作质量,也为了加强自己的敬业心,他也多次喝厕水。他很漂亮地迈出了人生的关键一步,踏上了成功的之旅,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攀上了人生一个又一个高峰。
几年的时光一晃而过,他最终成为了世界旅游业大王,他就是康拉德·希尔顿,后来建立了享誉全球的希尔顿酒店帝国。
希尔顿,坚定不移的人生信念,表现为他强烈的自驱力:“就算一辈子洗马桶,也要做一个洗马桶最出色的人。”这就是他成功奥秘,这是一个朴实的道理,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知道也不愿意努力去实践。
一直坚持做好旗袍的裁缝
在上海有位名叫褚宏生的老先生。
他16岁学艺,做裁缝82年,缝制旗袍5000多件。影星胡蝶、青帮老大杜月笙、还有孟庭苇、巩俐等人都是褚老的“忠粉。”
一件旗袍看起来漂亮,但是做起来可不是这么简单。从量衣长、袖长、前腰、后腰等26个尺寸,只是制作一个小小的盘扣,就要三个小时。从斜襟一路缝下来,也要半天功夫。
做好一件旗袍容易,难得的是一直坚持做好旗袍。
从70年代开始,缝纫机代替手工,旗袍制作开始量产。但褚宏生一直要求自己和徒弟坚持手工制作:“机器踩出来的衣服硬邦邦的,人手才能缝出圆润的感觉。”
这是一个手艺人近乎笨拙和执拗地坚持。
如今,每天早上10点半到晚上7点,褚宏生都会在店里,从没有礼拜天的概念。裁衣82年,缝制旗袍5000多件。出自他手的那身即不张扬,亦不寒酸,美到刚刚好的旗袍,是这位老匠人一生的坚守。
爱默生说:“专注、热爱、 全心贯注于你所期望的事物上,必有收获。”
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
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人生中最重要的那件事情,就是支点。
中国书画一代宗师齐白石,绝对称得上大师,不完全统计,他存世作品数量就近4万余幅,而与齐白石齐名的国际艺术大师毕加索,存世作品也不过3.7万余件。
齐白石出身贫寒,11岁开始打柴、放牛、捡粪;13岁开始扶犁、插秧、收稻。直至27岁才正式开始学习画画,他一天不画画心慌,五天不刻印手痒。
初学篆刻时,齐白石经常不得要领。一次,他的朋友告诉他学好篆刻有个窍门:挑一担拙石放家里。随刻随磨,等到刻上三四个点心盒,石头磨成石浆的时候,你的功夫也就到家了。
于是,齐白石真的这么做了。他弄回许多石料,刻完磨掉,磨完再刻。屋内一个地方弄湿了,换个地方再继续……直到整个屋子没有一块干爽的地方为止。
他就这样专心致志地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拙石越来越少,地上的淤泥越来越厚。当一担拙石都化成了泥,齐白石也练就出了一手篆刻艺术。
齐白石刻的印,雄健而洗炼,独树一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多年后,当齐白石回想起自己学习篆刻的经历,写下了这样两句话:“石潭旧事等心孩,磨石书堂水亦灾。”
齐白石有句名言,“不叫一日闲过”, 在生活艰难的时候,卖一张画的钱还买不到一颗白菜。但不论生活如何艰难,他仍每天坚持作画,终于在60岁,声名鹊起,迎来事业巅峰。
《周易》言,“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命运就是这样,有人年少成名,有人大器晚成。你的黄金时代不是不到,只是时候未到。关键是我们能否把握当下,时时修炼自己,不断积淀提升,才能在机遇来临时,守得云开见月明。
对齐白石来说,勤奋绝非一时兴起,而是一生的习惯。他对画画和篆刻的坚持,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发自内心的喜爱。
优秀的人从来不会因为现有的成就而停留,他们时刻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在勤奋中追求更精湛的技艺。正因为这种勤奋和刻苦,才使得齐白石“衰年变法”,成为名扬中外的艺术大师。
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修行
《传习录》中王阳明弟子问道:“怎样才能做到'惟精’'惟一’呢?”
王阳明回答:“'惟一’是'惟精’的主意,'惟精’是'惟一’的功夫,并非在'惟精’之外又有一个'惟一’。'精’的部首为'米’,就以米来作比吧,要使米纯净洁白,这便是'惟一’的意思。如果没有舂簸筛拣这些'惟精’的工夫,米就不可能纯净洁白。春簸筛拣是'惟精’的工夫,其目的也不过是为了让米纯净洁白。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都是为了获得'惟一’而进行的'惟精’功夫。说白了就是朝着心目中唯一的最高目标须臾不断地努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无论是花十年、二十年乃至一生一世。保持惟精惟一之道,不改变、不变换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胜过你做一万件平庸的事。牛逼的人之所以牛逼,就是因为他花费在一件事情上的时间、精力和代价都是常人的数倍。
只有极致的练习,才能成就极致的作为。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