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影像 |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高分辨MRI与临床

《中国脑血管病影像指南(2015版)》指出,影像技术在脑血管病诊断、疗效评价、预后判断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与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只能显示管腔结构不同,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磁共振血管壁成像(MR-VWI)可以显示血管壁成像,其中HRMRI检查可根据斑块位置、性质等因素发现穿支事件高危患者。同时这项技术也被写入多项指南,如中国卒中学会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中国脑卒中血管影像检查指导规范》第一版及第二版。

美国神经放射协会血管壁影像研究组颅内血管壁MRI专家共识指出,颅内血管壁MR成像对于传统影像很可能是有用的辅助方法。可用于:(1)区别颅内粥样硬化斑块、血管炎、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动脉夹层及其他原因引起的颅内动脉狭窄;(2)确定有症状的、颅内动脉的无狭窄性病变;(3)确定与粥样硬化斑块位置相关的分支动脉开口来诊断卒中的病因;(4)评估粥样硬化斑块的活动性;(5)评估血管炎的活动性,可以选择疑似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患者的颅内活检靶点;(6)确定有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多发动脉瘤患者已破裂的动脉。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HRMRI临床意义
  • 显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管壁的形态及结构特征。

  • 检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责任斑块。

  • 预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管壁特征与梗死机制。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HRMRI影像特点
  •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多表现为偏心性增厚,不稳定斑块增强扫描呈偏心性强化,少数可表现为环形增厚,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

  • 理论上,高分辨大脑中动脉管壁成像可以显示易损斑块的成分(如富含脂质坏死核心或斑块内出血)。

  • 由于高分辨力MRI序列参数限制,目前较难分辨斑块的纤维帽及脂质坏死核心。

影响HRMRI的主要因素
  • 分辨率

估算大脑中动脉薄纤维帽应<65 μm,由于表面线圈能够达到的分辨率为500 μm,对于分辨薄纤维帽尚存困难,可以尝试应用对比剂加以弥补。

  • 血管狭窄程度

TOF像中各个成分的辨别主要依赖官腔中血液成分形成的“亮血”信号,管腔过于狭窄或血流速度过慢,都不能形成有效的“亮血”信号。

  • 扫描时间过长

部分患者由于身体状况不允许而不能完成扫描,或扫描过程中移动导致图像模糊。

动脉粥样斑块分型MRI信号特征

AHA-Ⅰ& AHA-Ⅱ:接近正常血管壁厚度,无钙化。

AHA-Ⅲ:弥漫性内膜增厚或见较小向心性斑块,无钙化。

AHA-Ⅳ& AHA-Ⅴ:斑块内有脂质或见坏死核,斑块被纤维组织包围,可伴钙化。

AHA-Ⅵ:复合斑块表面课件缺陷,出血或血栓。

AHA-Ⅶ:钙化斑块。

AHA-Ⅷ:纤维化斑块,且斑块无脂质核心,可伴有部分钙化。

颅内动脉易损斑块相关特征的HRMRI
  • 目前颅内动脉斑块稳定性相关特征的HRMRI缺乏活体病理对照,大多是基于颈动脉及冠状动脉的斑块MR信号特征,对其余临床缺血事件进行相关分析探讨。

  • 较大的斑块负荷的不稳定性,易继发卒中的风险,HRMRI对斑块负荷的定量分析,对卒中风险的预测及临床干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纤维帽是否可进行可视化,缺乏对其稳定性以及与卒中发生之间关系的系统性研究。

  • 斑块脂质核在75%的病例中看到,颅内动脉斑块脂核的有无、脂核大小与卒中发生及预后之间的关系仍不清楚。

  • 斑块内出血HRMRI能予判断,且与近期缺血症状相关,但仍缺乏对卒中风险预测的前瞻性随访研究,仅依据T1WI序列有无高信号灶对斑块出血进行判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 动脉硬化性斑块强化目前还没有充足的前瞻性研究证明可以用来筛选卒中的高危患者,其与卒中预后的关系仍不明了。

  • 狭窄血管的管壁重构模式与斑块的特性相关,正性重构可能与斑块的不稳定性关系密切。

总结
  • HRMRI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独特优势。

  • HRMRI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不能缺位。

查云飞,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青年委员,湖北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放射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
查云飞

编辑 | 慧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