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力量-一日一经典-《论语》之“求仁而得仁”

【原文】7.14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 冉有问:“夫子会为卫君效劳吗?”子贡说:“嗯,我去问问。”于是进去问夫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啊?”夫子说:“是古代的贤人。”子贡说:“他们有怨恨吗?”夫子说:“他们想求得仁而得到了仁,又有什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夫子不会为卫君效力的。”

评: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这段话牵扯到两个背景故事:

(1)卫国国君卫出公,名辄,是卫灵公之孙,太子蒯聩之子。蒯聩因谋杀灵公夫人南子而被驱逐,逃亡晋国。灵公死,遗命立少子郢,郢让蒯聩之子辄,于是辄继位,蒯聩在晋国支持下欲回国继位,被辄拒绝。

(2)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位王子,伯夷是长子,叔齐是老三。相传孤竹君遗命立叔齐为君,叔齐尊敬兄长,想让位给伯夷,伯夷敬遵父命不受,叔齐尊重兄长,也未继位,哥俩先后逃到山里。没有办法,人们只好立了中子继位。周武王伐纣,伯夷叔齐二人扣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卫君辄和蒯聩父子争位与伯夷、叔齐互相推让君位恰成对比,子贡引以发问,试探夫子对卫出公辄的态度。

子贡问法高明,没有直问夫子是辅佐现在的国君辄还是拥护太子蒯聩,而是借伯夷叔齐之事发问。夫子直言伯夷叔齐求仁得仁,忠义孝悌俱全,虽死无怨。而辄和蒯聩父子之争违背了天伦,背离了仁义,夫子是不会站在任何一边的。子贡何等聪明,马上明白了夫子之意。

按照夫子“正名”的思想,灵公死后,太子蒯聩当立,但其谋杀其母南子,是犯上作乱。不立蒯聩,则当立少子郢,论理轮不到孙子辈的辄。辄以子拒父,是对父不尊。所以不论在“君臣”名分上,还是“父子”名分上,都不是正的。由此可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之乱象。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