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数学史·数学教师(一)

注:这篇文章原来是在罗富国教育学院的讲演,文章刊于《抖擞》双月刊第53期,1983年7月,67-72页。虽然文章讨论数学史和数学教育,它也孕育了“学养教师”的意念,但要等到1993年才把这个意念以文字表达出来。

一、引言

本文题目出现的三项事物,都包含“数学”这个词,它们之间显然有极密切的关系。但似乎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这三项事物却没有什么关联。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呢?让我先解释一下。这里的“数学”指对数学的探讨,包括学习数学知识、了解数学新动态、讨论数学问题、以至进行数学研究;“数学史”指对数学发展的认识和学习;“数学教师”自然指课堂上的数学教学了。有些人自己对数学兴趣极浓,研究干得出色,但对教学却不热心,视做例行公事;对数学史更持轻蔑态度,认为它与研究无干,只是供数学功力不足的人拿来摆弄的玩意吧。有些人对教学负责,把自己要教的材料准备充足,课堂上应付裕如,但对提高自己的数学修养却不重视,认为既然自己只是教学而不是搞研究,何须提高;对数学史也不重视,认为那是“花絮”而不是“正道”的数学,在教学上不能派用场的。所以,对一部分人来说,“数学”、“数学史”、“数学教师”可没有什么关联。

一篇文章不能面面兼顾(本文原是在罗富国教育学院讲演的稿),为了避免引起误解,让我首先声明将不谈什么,但那不表示我认为那些不重要。我将不谈教学技巧,我只想提出一点:教师须要注意教学技巧,教学技巧是可以训练的,所以教师需要自觉地训练教学技巧,而且你一天任教师,你就得一天注意这回事。师范训练提供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大大地减轻了独自摸索的苦况,但日后在课堂上的体会也是很重要。我也认为,教学不单是技巧,更是艺术。要做一位好教师,除教学技巧外,还得注意两方面,一是个人修养,二是本科学识。前者层次较高,我也不谈了,只想引一段美国数学家 Edwin Moise的话:“教学这项活动,涉及一种意义十分不明确的人际关系。教师本人是一位表演者、讲解员、监工、领头人、裁判员、导师、权威人物、对话者和朋友。所有这些角色都不易担当,其中有不少还是互不协调的。因此,要成为一位老练成熟的教师,个人品格的细致成长是不可或缺的。”至于本科学识,大抵没有人怀疑其重要,我觉得奇怪的只是一点:没有人相信只修毕小学数学课程便可以教小学数学,也没有人相信只修毕大学数学课程便可以教大学数学。但为什么很多人却相信只修毕中学数学课程便可以教中学数学呢?我提出这疑问,并非提议所有中学数学教师必须修毕大学数学课程。反之,那未必是合适的做法。但显然师范训练中不能忽视本科的进修,而且那不能仅仅是把该科的大学课程“平移”过来就算了,更需要有的而发的选材。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必须集思广益,全面探讨,我也不敢谈了。著名数学家教育家 George Polya在一篇文章里复述一位数学教师的妙语:“数学系给我们又厚又韧的牛排,嚼它不动;教育学院给我们淡而无味的清汤,里面一丁点肉也没有。”数学教师需要的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浓郁肉汤!

我想在下文提出来跟大家讨论的,中心思想大概是这样子:我们已经肯定了教师学识的重要,但学识指什么?我以为那应包括三方面,即是“才”、“学”和“识”,三者互有关联,也互有区别,但相辅相成(多年前我读了王梓坤教授的书《科学发现纵横谈》(1978),深受启发,尤其是“才”、“学”、“识”三者相辅相成,形成了这篇讲演文稿的中心思想。)。清代文学家袁枚说过:“学如弓弩,才如箭,识以领之,方能中鹄。”我们先讨论“才”、“学”、“识”的关系,然后以此为着眼点,看看“数学”、“数学史”、“数学教师”之间的密切关系。

来源:好玩的数学,以上文章观点仅代表文章作者,仅供参考,以抛砖引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