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来讲话——孩儿眼看世界

子皿杂谈
昨天 阅读417
来自话题
#畅谈孩子家庭教育
2366篇

  小时候我最怕听见:仨猫六只眼来了。只要听见此话,心里就特别特别害怕,赶紧地闭眼睡觉,一动不敢动。仨猫六只眼,竟不知这是何方妖怪,笼罩了我整个幼年!

长大后,有一天突然知道了这仅仅是一道简单的运算,仨猫可不就六只眼么?!现在我竟不理解当初我为什么怕的要死呢?可见,小孩观看世界的尺度要比大人矮了许多。

经历 反思=成长。为人父母的我们,都有幼年的经历,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多想“两个假如”。假如是小时候的我,我的所思所悟是什么?假如是小时候的我,我希望父母怎么说怎么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和孩子有效沟通,同频共振。

蹲下来讲话——用孩儿眼看世界,是一种换位思考,是理解引起的情感共鸣,是从容应对、巧妙解决问题的智慧。

  无独有偶,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妈妈带孩子去看花灯,本以为孩子看了会很高兴,却不想,孩子走着走着哭了。一脸茫然的妈妈赶紧蹲下身,这是她才恍然大悟:自己看到的是花灯街市,孩子看到的只是人来人往的脚步和粗细不一林立的腿。直到她将孩子抱起,孩子才笑逐颜开。

抱着走与拉着走的初衷都是希望孩子开心快乐,但结果却大不相同。你不能事事顺着孩子的意思,却得事事顺着孩子的心思。只有蹲下来讲话——孩儿眼看世界,才能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才能同频交流,引起爱的共鸣。

  蹲下来讲话,我们除了换位思考,还要摆脱“不”字魔咒。记得有一个小孩第一天上幼儿园,回来后,妈妈问孩子,你今天上的什么课。孩子说,上的“不”课。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我们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喜欢给孩子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无形中给孩子制造了一张“不”字魔咒。这“不”字魔咒,对于听话的孩子来说,无疑就是根绳索,严重束缚了他们探究世界的手脚,他们遵从“不”字准则,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半步。这也正是为什么现在会有越来越多巨婴诞生了?这“不”字魔咒,对于那些个性强烈、富于挑战的孩子来说,更多的是激起他们从事的欲望——你越不让干啥我越想干啥。于是孩子的叛逆便在“不”字魔咒中产生了。

为了避免出现以上两种教育的尴尬,我们尽量把“不应该”变成“应该”。“不”字魔咒,是站在大人角度看问题,是高高在上的指手画脚,它更多的引起孩子的反抗。而你“应该……”,是站在孩子角度考虑问题,是引导,是尊重,是朋友般地合理化建议,它更多的引起孩子的对话。对抗与对话,一字之差,结局迥异!

  蹲下来讲话,要有从“坐井观天”到“换井观天”的空杯心态。我们知道,以前叫“养活孩子”,又说“拉扯孩子”。家长只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就可以了,至于精神层面则关注很少。所以,作为父母,只要照虎画猫按照父辈祖辈教育孩子的模样就OK啦,“坐井观天”并怡然自得。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就连养猪都讲科学了,何况养育子女呢?

孩子需要在恰当的年龄拥有恰当的引导教育,关于学习能力,关于品格形成,关于习惯养成等等。你想给他们什么样的人生,就给他们什么样的教育;你给他们什么样的教育,就会让他们度过什么样的人生。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必须拥有“空杯心态”,加强学习,即使成不了专家大儒,也要从“坐井观天”到“换井观天”,片片“井天”连成片,言传身教,耳濡目染。

  蹲下来讲话是为了更好的看清问题从而对症下药,有效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迁就和妥协,要知道:跪着的父母教不出站立的孩子。

蹲下来讲话是为了从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同频共振,和谐共鸣。同时我们家长要懂得迂回,懂得示弱,按照孩子适应的节奏给予他们发展的小天地!

蹲下来讲话不仅仅表达爱,更应该让孩子感受到爱。我们两手都要硬,一手打一手揉——关心疼痛程度,调整仇恨情绪,恢复亲子关系。我们要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爱他们原本的模样而不是任何外在的附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