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从头到脚伤害你!这3杯水能“救命”,可惜很多人都喝错了…
水是生命之源,人体的新陈代谢、血液循环、呼吸、消化、吸收、分泌、排泻等都需要水的参与才能正常运转。但生活中不爱喝水,或者忙到没时间喝水的人不在少数,而机体一旦缺水将会危及健康:
◎缺水1%,就会感到口渴,体温调节会受到影响;
◎缺水2%,会产生压抑感、食欲下降;
◎缺水4%,会感到乏力、迟钝、情绪不安,对压力的耐受性下降,甚至还会觉得恶心;
◎缺水超过10%,就可能危及生命!
不仅如此,美国F.巴特曼医学博士认为,很多病症,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都与慢性缺水有关!
缺水,从头到脚伤害你!
一个健康成人体内的含水量约占体重的60~80%,如果机体缺水,伤害可以遍布全身。尤其出汗多时,更易引发“缺水危害”:
适当多喝水,对消化道、血液、泌尿等系统都有益处,喝水多的人发生膀胱癌、前列腺癌、睾丸癌、输尿管癌和肾盂癌的风险较低,而喝水少则容易增加癌症风险。
仅以结肠癌为例,有研究表明,女性每天喝少于2杯水,比每天喝5杯水,患结肠癌的几率大45%;男性每天喝少于1杯水,比喝4杯水以上的人,患癌几率大32%。
身体缺水时,血液粘稠度会增加,此时流动速度减慢,就容易增加血栓风险。对于已经有“三高”、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人来说,甚至可能诱发心梗、脑梗等致命威胁。
大脑是人体的“司令官”,消耗的能量极大,为了满足充足的氧气供应,身体大约20%的血液都会流向大脑。如果人体处于缺水状态,血液流动就会受影响,脑细胞就有可能发生脱水。
而英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青少年的大脑在缺水状态下会出现萎缩现象。如果大脑长期或严重缺水,则可能损伤认知能力!
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构成,不仅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其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但身体缺水时,鼻粘膜、气管粘膜等都比较干燥,对病菌的粘附能力就会下降,增加疾病风险。
食物中的营养素被人体吸收后,剩下的残渣会被慢慢压缩并移动到大肠,形成大便。在压缩移动的过程中,水分起着润滑剂的作用。
但若机体缺水,肠道就会吸收大便中的水分,导致大便干燥、排出困难,从而导致便秘。
尿液是身体排出代谢废物的方式之一,喝得少,排尿次数及量都会减少,尿素、尿酸等代谢废物就无法及时排出,久而久之,容易增加肾结石、泌尿系结石等风险。
此外,排尿还是冲刷泌尿道的一种方式,能带走其中的细菌等。因此,身体缺水时,容易增加尿路感染风险,尤其女性更容易中招。
身体缺水,皮肤的水分也会不足,容易出现干燥、脱屑、瘙痒等症状,久而久之,还容易出现皱纹、松弛、皮炎等问题,加速皮肤衰老。
判断身体是否缺水,最简单的就是看尿液颜色。正常的尿液为清澈的淡黄色,尿液颜色越黄,说明缺水越严重。
正确喝水
这几件事要记牢
要想身体健康,除了要喝水,更要喝对水。但据《中国水与生命质量认知调查报告》显示,我国95.3%的人不会喝水,65.9%的人渴了才喝水,只有不到5%的人有定时定量喝水的好习惯。正确喝水,究竟有哪些讲究?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除了食物中的水分,轻体力活动的健康成年人每天最少喝水1200ml。气温高、空气干燥时或运动后,应该适量增加饮水量。
而且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因为口渴时身体已经缺水了。尤其老年人感知功能会减退,平时更要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
但肾病或心脏病患者的饮水量需根据病情适当调整,比如:肾病早期,建议每天喝1.5~1.8L左右水;慢性肾病患者,全天适宜的水量= 500ml+前一天小便量;肾病伴有严重心衰患者,饮水应控制在800毫升以内……具体以医生建议为准。
但不是说“多喝热水”就是好事。有些人很喜欢烫茶,其实过热的水(65℃以上)容易对食管粘膜造成灼伤,形成炎症。长期为之,食管粘膜在不断地损伤-修复过程中,就容易发生基因突变,诱发食管癌。
一般来说,水温以25~37℃左右为宜。
有些人一口渴,就“吨吨吨”地猛灌水,这是不对的。
人的肾脏每小时能排水800-1000ml,若在短时间内突然大量饮水,血液会被稀释,易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而当水分渗透到细胞内,又会引起细胞水肿,诱发“水中毒”,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呼吸困难、心跳骤停,危及生命!
【建议】每次喝水不要超过100ml,每小时喝水不要超过1000ml。少量多次饮用更健康。
很多人喜欢用饮料替代喝水,尤其夏季或是冬季的暖气房,一杯冰饮料能让很多人心满意足。但这是不健康的,因为饮料多是糖与其他物质勾兑而成,多喝容易增加糖尿病、痛风、肥胖等风险。
据美国人调查显示:每天喝一罐300ml甜饮料的人比不喝甜饮料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20%,每天喝2罐增加50%的糖尿病风险;常喝甜饮料的人比不喝的人,痛风的发病率提高102%。且喝得越多,发病率越高。
这些关于喝水的流言
究竟是真是假?
生活中,关于喝水也流传着很多五花八门的言论,比如吃饭时不能喝水、矿泉水更好等等,这些流言真假如何?
吃饭时喝太多水的确会影响消化功能,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吃饭时喝太多水会稀释胃液,降低胃酸浓度,影响消化;另一方面,胃消化食物还需要依靠胃的蠕动,如果吃饭时喝太多水,就会撑满胃,减弱它的蠕动功能,从而影响消化。
所以吃饭时不宜大量喝水,健康人群也尽量少吃汤泡饭等,以免因为少了咀嚼而加重胃肠负担,但稍微喝点水还是可以的。
如今市面上的水琳琅满目,比如:苏打水、矿泉水……有传言说苏打水呈碱性,能调节人体酸碱平衡;矿泉水能补充矿物质等等,这些是真的吗?
①喝矿泉水补矿物质很难
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主要来源于食物,从水中吸收的只占1%。而且矿泉水虽然含有钙、镁、钾、钠等矿物质,但含量较少,很难起到补充矿物质的作用,所以不用盲目选择价格高昂的矿泉水。更何况,天然的水里面也是有一定矿物质的。
②喝苏打水不能调节酸碱平衡
人体内环境的pH值在7.35-7.45之间,呈弱碱性时,生理功能和物质代谢才能保持正常。
苏打水虽然也呈弱碱性,但是人体的酸碱度的平衡需要体液系统调节,不可能通过食物或者喝水改变。对于普通人群而言,也不用刻意追求苏打水,保持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才更有助于维持体液酸碱平衡。
反复烧开的水被称为“千滚水”,传言说它亚硝酸盐超标,常喝易致癌。但实际上,反复烧开的水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并不高。
有实验证明,自来水中的亚硝酸盐含量约0.007 mg / L;烧开一次后,亚硝酸盐为0.021 mg / L;烧开 20 次后,亚硝酸盐为 0.038 mg / L。而我国生活饮用水亚硝酸盐的标准是≤ 1 mg / L,理论上来说是可以放心饮用的。
而关于隔夜水,水的“变质”没有固定时间,因为水会受外界温湿度等的影响,尤其是气温高、湿度大时,细菌繁殖较快,就更易污染水,引起人体腹泻。所以夏季的隔夜水最好别喝,冬季的隔夜水最好装在暖水瓶等有盖的容器中,但也不宜放置太久。
水里加点“它”
常喝身体好
日常喝水,还可以在水里加点“料”,有助于调节身体状况,增强体质,缓解某些不适症状。
石斛花性温和,气味甘平,能平调阴阳,有滋阴、清热止渴、滋养五脏、延年养颜等功效。现代研究也表明,石斛花富含氨基酸、蛋白质、微量元素及膳食纤维等,其所含的铁皮石斛多糖还能增强人体免疫和抗脂质过氧化。
平时可以用少许石斛干花,加入开水冲泡饮用,有助于提升免疫力,很适合亚健康人群。
菊花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枸杞有养肝润肺滋肾的作用,还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A、枸杞多糖等营养物质,有助于对抗自由基,改善大脑功能。
平时可以用适量的枸杞+菊花泡水饮用,有助于清肝明目,很适合经常看电脑、玩手机的现代人。
山楂中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 C、果胶、矿物质(如:钾、钙)、有机酸、黄酮类物质(如:槲皮素)等营养成分,其中果胶和黄酮类物质对控制血脂颇有好处。中医则认为山楂具有很好的消食功能,尤其是大红山楂。
每天可以用鲜嫩山楂果或山楂干1~2枚泡茶饮用,能够辅助消食、调节血脂,对改善脂肪肝也有一定的好处。
蜂蜜含有丰富的葡萄糖、果糖、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生物活性酶等,能为人体提供一定的营养;中医则认为,蜂蜜具有调补脾胃、润肠通便的作用。
日常可将蜂蜜倒入50℃左右的温水中(切勿水温太高,以免营养流失),搅拌均匀即可饮用,有助于补充营养、润肠通便,改善便秘。但高血糖及糖尿病患者不宜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