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台历说字——它
今天我们学的这个字它,
从甲骨文看,这个字就完全像蛇的形状。
说文解字中介绍,上古艸居,住的地方野生动物非常的多,
在居住的附近就有很多这样的蛇,人们又怕这个蛇,
以至于人们相见互相问候的时候都问无它乎,就是说文解字中的一段话。
这句话当中的它指的就是蛇,所以它的本义是蛇。
【甲骨文台历,它】
象形字,像蛇之头身尾形。其单划
蛇形其实就是《说文解字》中的虫字的来源。
用双钩的形状
有的人把它视为蚕,就是养蚕的蚕。
这种解释在《甲骨文字典》当中说是不确的。
张正良老先生解释这个字形是它的本字。
《说文解字》中它的篆文写法,其实就是蛇的甲骨文写法的小篆形式,
所以这么推断来得出一个结论,说虫和它这两个字是同源的,
在说文中解释它的时候,说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卷曲垂尾形。
有意思的就是由虫和它这两个小篆字形组合成的字,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蛇。所以这个字形在甲骨文的时候虽然字形比较直接简单,
但是大家可以听出来,在刚才解释的整个过程中又是它,又是虫,又是蛇等等,
也就是说在后来的时候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
在甲骨文这个字形上引申出来几个字,虽然说有些时候跟蛇相关,
但是慢慢的都有了分化,所以说从这一个现象上可以理解,甲骨文确实是文字之本。
而文字当中又包含着古圣先贤的智慧,所以了解文字,了解甲骨文,
可以让我们更顺畅地梳理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
【上古时期见面问候语】
那么为什么开始的时候是蛇,后来就指的是第三人称代词?
而且主要指的是动物的它,这个就要跟文字的演变跟人们的习惯说法有关系了,
开始的时候指的是蛇,甚至在说文解字中都可以知道它是蛇的含义。
刚才说文解字中也说到了无它乎,
这个它其实已经慢慢的发生了细微的转变了,
就是说话的人和跟他对话的人,其实都知道要说的是蛇,
但是说的字是它,
所以指蛇慢慢就指向了第三人称或者是你我之外的其他人,
这个含义慢慢就产生了,以至于后来就独立出一个含义来,
就是第三人称这个含义。
我们河北老家,见到蛇的时候我们管它叫做长虫。
虫开始的时候指的是蛇,后来就泛指一些比较有尖尖的牙齿的,
身体比较长的,看起来比较瘆得慌的这些动物,把它们都统称为虫。
现在其实还有些人就算他没有被蛇咬过,见到了这个蛇都有点儿害怕,
甚至全身起鸡皮疙瘩,我觉得这个现象可能跟我们人类的共同的记忆是有一些关系的。
【宝宝害怕】
对蛇的恐惧,一方面来自于人类的共同记忆。
跟人们的五脏六腑也有内在的联系,
比如人的七情六欲对应人的五脏六腑,
喜怒忧思悲恐惊,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怒伤肝,悲伤肺。
这个恐惧其实就是跟人的肾有一定的联系,跟人的肺也是有一定联系的,
因为这个肾对应的水,金生水,金就是肺,
所以恐惧跟他的肾和肺有关系。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它所对应的文献和引用。
第一个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这里的它就已经完全指的是代词了,是你我之外的,
就是在我们这个附近以外、方圆以外的其它地方,
我们经常会说其它,说的就是别的地方,别的地方就是第三人称代词。
第二个文献:
适尧舜文王者为正道。非尧舜文王者为它道。 扬雄《法言》
这里的它对应的是非,这里的适对应的是正,
就是适应的顺应尧舜就是正道,不顺应尧舜文王这些就是它道,
它在这里是跟否定相关的,所以这个它还有一个否定意义。
也是对应为它道,它又与正相对的,所以正和它是一对相反的,
不是正道,那就是它道,外道、歪道、或者是邪门歪道。
我们看最后一个文献:
它,非也。 《玉篇·它部》
和上一个文献的含义是相同的。
就是否定含义的。
下一个文献:
君子正而不它。 《法言·问道》
这个也是正和它是相对的,所以从这个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来。
在古人心目中,也是非常不喜欢它的,
所以在行文在说话当中把那些不好的,外道的,歪道的,不正的都贯以它,
从含义上,从外形上,从感情上那些不好的东西都叫它。
后来文明社会之后,把第三人称加了亻就是他。
第三人称它和他,发音相同,其实写法也有相近的地方。
他,从人,从也。
也的小篆写法和它几乎一致。
也有可能甲骨文同源,
到了小篆的时候演变出来了虫和也。
【蛇,从也,异体字】
蛇的异体字,从也。
故,它和也同义,同源。
还有一个左边是阝右边是它,就是阿弥陀佛的陀,
还有左边是氵右边是它,是沱沱河的沱。
还有一些字也有它这个字,它变成了音符,
为音符的这个字一般都是非常老的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