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价值投资——读《巴芒演义》有感
出于好奇心和对投资赚钱的功利目的,我在近三年阅读了很多投资思想、投资家传记等类型书籍。但是,不同于以往的书籍,读完《巴芒演义》后我第一次产生了一种通透感,很多之前看不懂的投资案例能看懂了,很多过去模糊的投资理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很好奇为什么这本书会产生如此神奇的效果,这其中当然有老唐“中翻中”才能的作用,但今天再翻书,看到书的副标题——可复制的价值投资,让我找到了更重要的原因。
《巴芒演义》这本书实际上是老唐整理的价值投资学习笔记,是他在学习价值投资中不断自问自答的成果集。老唐在书的扉页上引用了莱布尼茨的名言“自然从不飞跃”,他从一个痴迷技术分析的炒家向价值投资转变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断地阅读、不断的思考和不断的实践(光参考文献就72本)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他最初在阅读这些参考文献时肯定也会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会给自己提出问题,并去搜集更多的资料去解答,去佐证。
比如老唐之所以能提出了巴菲特投资的第三个阶段(钱比点子多),是因为他对自己提问“为什么巴菲特早年说过价格被监管的公司不好,但在1999年买入中美洲能源?”再比如老唐一直强调长期资金的重要性,也是他对自己提问“为什么巴菲特要解散基金放弃巨额的收益抽成”的结果。
我在阅读时或多或少也会产生类似疑问,而问题的答案已经被老唐通过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找到,并白纸黑字的写在了《巴芒演义》里,这是我读完全书产生通透感的核心原因。
所以《巴芒演义——可复制的价值投资》中可复制的价值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完整展示了巴菲特等投资大师的投资史,给了我们一个复制的模板。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他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去学习复制价值投资的方法。
那么如何去学习和复制大师的成功,我认为有“三个注意和一个必须”。
第一个注意,人无完人,成功的人也会做蠢事。首先,不要因对偶像的崇拜而产生畏难情绪,其次,在学习中要学会区分学习对象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要从成功的经验中学习,更要从失败的教训中学习。比如不要为了学习巴菲特而每天喝可乐,吃麦当劳早餐,这些行为不会提高投资能力,只会增厚“自体游泳圈”。
第二个注意,每个决策都有其背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的决策可以不同,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因此在学习和复制中,不能简单复制其行为,更重要的是分析其决策时的自身条件、现实环境和决策原因,避免刻舟求剑。比如巴菲特投资保险公司是为了获取浮存金,获取浮存金的前提是要控股,这对巴菲特不是问题,而大部分人无法实现。在投资时就不应该因巴菲特而爱屋及乌产生对保险股的偏爱。再如老唐最近一两年很少从事套利操作,我理解是由于套利能够容纳资金量较少,老唐在资金量达到千万级后,一两次套利机会对整体收益带来的效果有限,所以减少了对套利的关注。而当资金量低时,好的套利机会可能对收益率提高有显著影响,不能因为老唐减少了对套利的关注,就成为了套利意义不大的证明
第三个注意,成功的大道不止一条,而且每条道路的都是有得有失。关键是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本金、年龄等因素,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选定之后不要轻易摇摆,笑纳其带来的益处,也要坦然面对其带来的损失。
一个必须,必须要持续学习。纵观巴菲特和芒格的投资生涯,并不是一开始就找到了万能的金钥匙,其投资能力是在一次次或成功、或失败的经历中不断摸索、改进出来的,这是老唐在《巴芒演义》中对持续学习重要性的显喻。透过书本内容看创作过程,老唐在强烈求知欲的驱使下,不断对自己提问,并搜遍所有能找到的资料不断回答自己。正是在无数次这样的自问自答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如此严谨、清晰、完整的书籍,这是《巴芒演义》中对持续学习重要性的隐喻。
最后,想当“屏”表达一下对老唐的感谢。我在很多场合和文章中表达过对你的崇拜和感激,但估计你都看不到,现在有了读后感的契机,不出意外你应该能看到这段话吧。你是我在投资路上的引路人,更重要的是你“多看一二”的乐观精神,“日拱一卒”的进取精神和理性求真的研究精神改变了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你表示真诚的感谢,并祝你和夫人身体健康,长命百岁(百岁是实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