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贺普仁:字师牛,号空水。1926年5月20日出生于河北省涞水县石圭村。1940年,从师于北京针灸名家牛泽华,深得老师真传。
贺老从医70余年,精研历代医家文献,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并博采众长,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针灸三通法”学术体系。“针灸三通法”学术体系以“病多气滞,法用三通,分调合施,治神在实”为核心学说,以微通、温通、强通三法临证理术为基本内容。这一体系是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产物,其最重要的传承价值是,让针灸医学回归于孕育其生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坚守本元,道用合一,体现了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学术特质。
2007年贺普仁教授被国家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1月被北京市授予“首都国医名师”称号,2009年6月被国家授予“国医大师”称号。
面肌痉挛是指面肌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现代医学又称之为原发性面肌抽搐。开始多由眼轮匝肌不定时抽搐,逐渐扩张至颜面下部的肌肉,表现为阵发性不规则的一侧或双侧眼轮匝肌及口角抽动,持续数秒或数分钟,每日发作次数不规律,可因精神紧张、疲劳而加剧,入睡后症状消失。神经系统查体无阳性体征。引起此病的原因有精神刺激、过度疲劳、寒冷刺激等。由于现代医学对其发病原因和病理机制不清,所以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祖国医学认为属“筋惕肉膶”、“面痉”、“目瞤”范畴。该病的发生与风寒之邪客于少阳、阳明,其邪留滞而经气运行不畅、筋脉收引而致面部肌肉拘挛抽搐,或素体脾胃虚弱,或因病致虚,脾胃受纳功能失常,津液气血之源不足,气血亏虚,肌肉失养而发;或因年老久病体弱,肾精不足,阴液亏耗,水不涵木,阴虚阳亢,风阳上扰而发。多自眼轮匝肌开始,逐渐向下半部面肌扩展,尤以口角抽搐最明显。每次抽搐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可因精神紧张、疲劳、面部自主运动而加重,睡眠时消失。多发为一侧;除主症外还伴有失眠多梦、易生气、爱紧张、好激动、头晕心慌等症状。舌质紫暗、淡暗、暗红。脉象或涩或沉或弦。肌电图可发现有肌纤震颤与肌束震颤电位。气血亏虚,经脉失养:面部肌肉跳动,失眠多梦,肢体面部麻木,劳累失眠后症状加重,抽动明显。舌质淡苔白或有齿痕,脉沉细。风寒未尽,客于阳明:面部拘紧明显,抽动时呈痉挛状,遇寒加重。有时呈面瘫后遗症状。脉弦涩,舌苔白。气郁不畅,失于疏泄:面部肌肉以颤动为主,女性多见。忧郁气恼后症状加重,有时呈周期性发作,舌苔白脉弦滑。配穴:地仓、丝竹空、风池、合谷、太冲、足三里、三阴交。现病史:20年前因意外精神刺激导致左眼睑时有抽动,未予治疗。近两年来症状加重,扩大到左面颊肌肉抽动,严重发作时左眼几乎不能睁开,引颊移口,面部紧涩,有时整个面部不能自主。精神紧张或遇寒冷后症状明显加重。一般情况尚好,纳可,便调,寝安。望诊:面黄,左颊不停跳动,频率时快时慢,幅度时大时小。舌质淡苔薄白。取穴:角孙、头临泣、丝竹空、地仓、阿是穴、合谷、太冲。诊后患者自觉面部轻松有舒适感,5诊后面部颤动次数减少。望诊已能看到面部抽动频率、次数明显好转,舌脉如前。治疗穴位不变,两疗程后,患者只诉偶有面部轻微蠕动。望诊肌肉震动已消失,面肌活动自如,原方巩固治疗两个疗程后临床痊愈。现病史:两年前原因不明出现左眼睑轻度跳动,经常发作。近九个月来上眼睑跳动停止,下眼睑跳动幅度增大,入眠则止,醒后则复发,伴有耳鸣,情绪波动时症状加重。严重时目不能睁,口角向左牵拉,导致口眼歪斜。抽动静止后面部恢复正常,同时感到面部拘紧不灵活,纳可,寝安,便秘,尿常。望诊:体瘦,面黄,左眼下睑跳动明显,伴口角歪斜。舌质淡,苔白。1诊后症状无改善,3诊后下眼睑跳动次数减少,患者诉面部始有舒展感,偶感跳动停止。效不更方,穴法不变,4诊后至10诊,效果明显,约13诊后,下睑跳动停止,面部形态正常,临床痊愈。现病史:初病时左侧眼周肌肉抽动,半年来口角也有抽动,且发作逐渐频繁,每日发作2~5次,每次抽动2~5分钟,发作时左眼裂小,口角向左侧偏斜,牵涉左侧头部胀满不适,抽动可自行停止。患者纳可,便调,平素性情急躁易怒。取穴:阿是穴、地仓、丝竹空、风池、合谷、太冲、足三里、三阴交。治疗1次后,患者即觉患部轻松,随着治疗次数增加,发作次数逐渐减少,程度减。2疗程后,已渐无发作,继续巩固治疗1疗程。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祖国医学认为面肌痉挛、跳动、颤动仅是程度不同,而在病因病机、临床辨证方面均有着共同的认识。其病因多与精神情绪的变化有关,女性多于男性。另外,脑力工作者用脑过度,精神紧张亦为好发原因之一。在脏腑往往与肝有关,肝气郁滞不畅必然导致肝血亏耗,阴血不足,不能荣于颜面而致风生。亦可因口眼㖞斜或风痰眩晕日久不愈导致久病气虚,风痰相搏阻于阳明经脉,产生痉挛抽动。在经络系统,本病常与经脉循行有关,“头为诸阳之会”。多条阳经循行于面,尤以阳明、少阳更为重要,阳明经多气多血,少阳经多气少血,均与人体气血有着明确显著的关系。正是由于经脉性质与循行部位的重要性,贺老认为,虽然本病产生的病因病机及病势发展有不同,但其实质都是面部经脉滞涩不畅、气血不行、局部肌肉失于荣养而致。大量的临床资料证明,本病症状仅以局部为主,不论病之轻重、性别年龄,患者全身症状很少。基于此对本病的认识,经络系统的理论是重要的,局部治疗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治疗本病非火针莫属,用一般的药物及针灸方法很难奏效。疗效的产生与火针的功效特点分不开。正如《针灸聚英》云:“火针亦可行气,火针惟假火力,无补泻虚实之害。”因此,尽管对本病的认识有气血虚实之分,就火针治疗而言,尽可应用不得拘泥。需注意的是操作要“准、稳、快”。针要烧红、烧透,刺之要准确。所刺部位首选痉挛跳动局部阿是穴,次选面部疼痛压痛点及面部腧穴。每次针3-6穴,不可用太多腧穴,隔日治疗1次。有些病人尚伴有其他症状或病因不同,可酌情使用相应腧穴,配以毫针治疗。风寒重者多用风池,肝郁气滞者多用合谷、太冲。气血不足者加用中脘、足三里。同时予适当补泻手法。另外,对患者要嘱其注意休息,鼓励建立信心,遵守疗程。大部分患者第一次火针后,自觉面肌舒适轻松,2到3次就开始抽搐减轻,个别精神紧张,畏惧火针者第一次治疗后可能抽搐加剧,但坚持2~3次后就开始好转。通过对火针治疗的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可以看出,病程愈短、痉挛范围越小,临床疗效越佳;而痉挛时间较长、范围较广,临床疗效则较差。如病程在3年以内者,控制率高,而病程在3年以上控制率低。对于本病,一般的药物及针灸方法很难奏效。不少医生认为,面肌痉挛的本质是神经—肌肉处于兴奋状态,局部取穴只会增加对局部的刺激,可诱发痉挛发作,使病情加重。我们通过临床观察发现,选取局部穴,只要方法得当,可优于其它穴位,只要深浅适宜,刺激量得当,并不会加重局部痉挛,反而有止痉的作用。面部应选用细火针,速刺即出,以免留下瘢痕。很多患者随面肌痉挛的减轻,舌、脉有所改善,原来舌质紫暗、淡暗、暗红者都不同程度的转为红舌、淡红舌。除了对患者进行了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观察外,还对其中的部分患者做了治疗前后的甲皱微循环和红外热像图检查,发现治疗后患者的微循环有明显的改善,表现为血色变红,血流速度加快,血流态好转等,红外热像图反应出治疗后患者患侧面部温度升高。
文中摘自《贺普仁治痛》,作者:贺普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