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悲剧:苏联危难之时,这个阶层“背后捅刀”,加速苏联解体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对于国际共运而言,苏联解体无疑是一个重大悲剧。苏联解体,是军事、政治、经济、民族、思想、外交等多方面共同影响的结果,如果将其全部罗列出来,则无疑相当于一部百科全书。但宏观上讲,苏联解体这个宏大事件,既有西方“和平演变”的成分掺杂于其中,由于苏联领导层自身的失误夹杂于其内。苏联趋于崩溃之时,苏联国内的这个阶层“背后捅刀”,由此加速苏联解体。
这个阶层,便是苏联的特权利益集团。苏联特权阶层的形成,具有鲜明的历史演进特色。将时间追溯到苏维埃国家创立之初。彼时,苏联内部面临白匪的叛乱,外部面临西方的干涉与封锁,物质资源十分匮乏。就连粮食委员瞿鲁巴,也曾因饥饿晕倒在开会之中。为此,时任苏联领导的列宁,一方面打算逐渐推行新经济政策,一方面便设立“疗养食堂”等机构,以便为重体力工人、科学家和高级干部提供必要物资。
列宁去世后,这种特供福利政策仍然保留,但是其性质却逐渐发生变化。不少混杂在苏维埃队伍里的“布尔乔亚”,试图利用此种制度为自己谋利。部分蜕变的高级干部,也越来越贪图享受,继而丧失进取心。不过,在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的特权阶层并没有形成。先是二战时期,大批苏联军官干部走上战场,为国捐躯。后是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并且将斯大林时代的诸多干部撤换了。
而到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由于苏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苏联特权阶层的产生也具备了客观条件。首先,勃涅日涅夫时代,苏联国力猛增,导致其不再面临像卫国战争那样严峻的形势,苏联的干部队伍也趋于稳定。其次,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经济迅速发展,国内日渐繁荣,导致不少苏联人产生了享乐的念头。更关键的是,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联高层,未能及时刹住享乐之风,这就导致问题变得严重。
于是,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国内的特权利益集团逐渐形成。例如,时任乌兹别克加盟国领导的拉希多夫,此人曾在卫国战争中屡立战功,但却没抵抗住“糖衣炮弹”。60~80年代,他在乌兹别克建立起庞大的利益集团,并且还在棉花产量上舞弊,以套取中央预算。最后,连勃列日涅夫的女婿也被牵涉进去。而这种利益集团,不仅败坏了苏联的声誉和风气,同时也在苏联社会内部制造鸿沟。
而除乌兹别克以外,其他加盟国的问题也愈发严峻。像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土库曼、阿塞拜疆等加盟国,都有不少利益集团阶层。享乐之风的蔓延,使得苏联军队也受到波及。个别苏军部队在空闲之余,动员士兵运送高档土特产给莫斯科。甚至苏联在东欧的驻军,也受到负面影响。例如苏联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驻军,就曾出现过军官滥用部队劳动力为己谋利的事件。在此情况下,苏联面临的问题日渐棘手。
而到90年代初苏联日渐解体之时,很多利益集团为维持自身的既得利益,便走上反对苏联体制的道路。因为苏联体制以公有制为原则,反对贪腐,所以就成为这些人的“绊脚石”。于是,在苏联解体之时,不少利益集团人士虽然手握钱权,却对苏联的危机坐视不管;而另有很多利益集团成员,则在暗中资助反对派,同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遥相呼应。这批利益集团的“背后捅刀”,无疑加速了苏联的瓦解。
据苏联解体后的俄国学者估计,勃列日涅夫时期特权阶层的人数约在50~70万人之间,算上他们的家属,有300万人之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而正是这批人,在关键时刻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而在苏联解体后,这批人又演化成各种经济寡头,并借苏联解体所造成的乱局,而侵吞了大量的国有资产。这也无怪乎某位学者感慨:“苏共是唯一在自己葬礼上致富的党派。”
参考资料:《苏联兴亡史》、《苏联特权阶层的形成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