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反攻一:八路军声东击西猛攻献县,组织起完备的后方支援

#寻找真知派##国防科普##历史冷故事#

在1945年5月9号,我军河间支队攻打了敌人的沙河桥据点,在夜袭没有成功以后,果断转入了围困作战。为了诱出敌人的援兵,我们的41地区队和献交支队,又在5月11号围攻了交河县城。

在围攻开始以后,情况发生变化,景和、淮镇日军有增援沙河桥据点迹象。到了13号和14号,沧县和泊镇的700多日伪军更是大举出动增援景河、沙河桥,企图阻止我军的攻势。


一、我军声东击西强袭献县城

  但是让救援沙河桥的日伪军没有想到的是,这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他们虽然识破了我军围攻交河只是佯攻,选择了北上救援沙河桥据点。但是实际上,我军以河间支队围攻沙河桥其实也是佯攻。要知道我们明明知道以县大队的火力,是打不下沙河桥这样坚固的据点的。因此我们当时的实际目的,其实是调动敌人机动部队,然后突然猛攻并且拿下献县县城!

所以当时冀中军区的夏季攻势,其实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子牙河东战役,第二阶段是大清河北战役。而子牙河河东战役的最关键一点,就是拿下献县县城。可以说在整个子牙河东这个大棋盘上,沙河桥据点只是敌人的一颗小卒子,而献县城才是能决定战场胜负的“车”啊。

如果我军能顺利攻克献县,那么残存在子牙河沿线的敌人据点就会完全失去支柱,到时候子牙河东西两岸的我根据地就能连成一体,就能彻底粉碎敌人重新打通沧石路的企图。因此我们先后围攻北边的沙河桥和南边的交河,都是我们的隐真示假、声东击西之计。等到周围据点的日伪军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沙河桥和交河的时候,我们的计划就成功了一半。

当然到了这个时候,正在围攻沙河桥的河间支队,处境就比较危险了。为了避免遭到敌人的内外夹击,河间支队主动撤出了沙河桥战斗。他们后面的任务是负责进行“推磨作战”,拉着敌人援兵的鼻子转圈圈。而我军主力则突然来了一个黑虎掏心,直接调集了重兵,冲着中路的献县县城下手了。


二、献县的敌我形势

说起献县的话,其实在抗战中的失陷是很早的。早在七七事变爆发后的1937年9月29日,日军就攻陷了河北献县城,当时首先进城的是日军的片桐部队。在其后的时间里,日寇在献县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的罪行。

们残杀百姓和抗日人士,先后制造了军屯惨案、东蔡惨案、李虎惨案、王尧京惨案、支家乌惨案、三东事件、南城事件等,激起献县军民滔天的抗日怒火。为了镇压献县人民的反抗,日伪军在县城、沧石路周边、平大路沿线,相继建立起了许多据点,最多时甚至达到了28个之多!献县是当时华北敌人的屯兵基地之一,是子牙河沿岸各据点最重要的支撑点,还是连接沧县到石家庄的沧石公路的咽喉要道,处在子牙河和沧石路的交叉路口,是真正的敌人关键点,是他们的中部腹心要害!

如此重要的地区,自然成了敌我双方争夺的重点。早在1944年7月27日这一天,我军就曾经集中优势兵力夜袭了县城。当时整个献县县城除了伪保安联队部以外,都已经被我军攻下。在搬空了敌人的仓库以后,我军押送着400多名俘虏,带着大批缴获的枪支弹药、粮食布匹等物资顺利撤退了。

随着县城大部被我军攻陷,这献县的日伪军又连续遭到我军民的沉重打击,他们个个士气低落惶恐不安。在攻城战之后,日伪军先后撤走了樊屯、八里屯、臧家桥、陵上寺等四个据点,龟缩到县城、张庄天主堂、河城街三个大据点。


三、大反攻时日伪军的部署情况

 到了1945年以后,八路军转入了全面进攻,形势更是为之一变。当时冀中八路军重组了野战团、主力团、各县支队、民兵等各级武装,不断向敌人发动进攻。而侵华日军在各战场都节节败退,他们兵力不足,支撑起来捉襟见肘,经常拆东墙补西墙,依靠各县城之间的“滚动联防”来苟延残喘。

到了5月底的时候,随着我军相继攻下肃宁、河间、饶阳、安平、武强等五个县城,我子牙河西岸的根据地已经连成一片,日军的大动脉——沧县到石家庄的沧石公路已经完全被我军切断。

这时候的驻献县的日伪军唯恐被消灭,只能再次收缩兵力,龟缩到了县城和7公里外的河城街这仅有的两个据点,依靠这中间的一小段沧石路互相支援来防守。这时候的日伪军仅能在城郊活动,根本不敢远离据点去“扫荡”,完全处在我们“农村包围城市”的汪洋大海之中,他们的唯一出路只能是伺机等待增援接应,然后一起逃跑。

当时驻扎在县城的日伪军,有驻县城的日军一个中队、伪保安联队部五个中队、伪警察总所和各级伪官吏等,共有日伪军、伪警察、各类伪职人员近1000人。其中有战斗力的,主要是一个日军中队,和五个伪军警备队中队。他们当时的布防情况是:

1.东门防御。

日军植田中队约150人,驻守在县城东街。他们负责防御东门和做为机动增援部队使用。

2.西门防御。

由伪保安联队部直属部队驻守,他们负责防守西门和联队部。

3.北门防御。

由伪警备队第十二中队防守北门。另有第十三情报工作中队在中队长陈俊泉的带领下,驻守在北街随时机动增援。

4.南门防御。

这里的防御,是由铁杆汉奸寇芳朴的伪华北警备队第三大队负责。它下辖第九、第十、第十一共三个中队,总兵力大约400人。其中第九、第十一中队负责防守大队部并协防西门,第十中队负责防守南门。

除此之外,献县县城里还有伪警察、伪官吏、日本顾问和职员大概300多人,他们分布在城中的伪警察所、伪政府、日本洋行等各处。当时攻城的主要障碍,是日军植田中队和伪警备队第三大队。特别是汉奸寇芳朴的三大队,这些“黑狗子”无恶不作血债累累,是属于非常顽固的铁杆汉奸。在上一次攻打献县城的时候,就是这些铁杆伪军坚守伪治安联队部,导致我军没有完全占领县城的。


四、我军的战前部署

我军从不打无准备之仗,对于这敌人腹心位置的1000兵力,我们也提前做了巨量的准备工作。当时的战前准备之精准细致,小编天刑17看了也不禁钦佩不已。因为这方面的事以前历来很少报道,而且影视剧里也对此少有刻画,导致给我们一个刻板的印象,好像攻打县城是比较容易的,只需要一个团的作战部队临时起意、再拖上来“意大利炮”就能轻松拿下。

但是这只能是短暂攻下,然后就马上撤退的做法。真正要打下并控制一个县城,那是非常艰难的。这里小编就不厌其烦,把当时我军攻城前的地方准备工作详细叙述一下,以补足这方面史料不足的缺憾,并非有意拖戏哈^-^(楼下:打这个凑字数的)。

1.首先是辅助队伍的组建。

当时为了配合主力部队解放县城,献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首的“支援攻城作战指挥部”,当时是组织动员了大量群众支援攻城,在县城附近村庄成立了组织民兵的指挥所,调集了几百辆大车和担架队,为部队运送给养、弹药和护送救治伤员。

2.其次是友邻县城的支援。

当时攻打县城,固然要调动整个军分区的主力部队,还需要友邻县城的支援。献县县城的攻势就是如此,当时附近的饶阳县城已经提前解放,饶阳县委根据上级指示,组建了1000多人的民兵团,由敌工部部长余明同志带领支援解放献县县城。

3.敌后策反工作的开展。

攻打敌人的坚城,没有内应怎么行?献县敌工部在地委的领导下,对伪军进行了政策宣传,瓦解了伪军的军心。特别是打入敌内部的地下党员陈明冒着生命危险,隐蔽在城内积极开展工作,争取到了县城西南岗楼伪军的反正,为我军第一天顺利攻入县城起到关键作用。

当时还有一个优势,就是伪军第十三情报工作中队在中队长陈俊泉的带领下,已经集体投向我军,当时这个部队里除了日本指导官岛川、以及翻译官和汉奸队长这一共四个人以外,已经97%都是我们的人,开会的时候已经到了“同志们,我们要防止日伪军的奸细”的程度了。

  因此除了正式的战斗部队,后方工作其实也是功不可没的。打仗是好看,小编也知道大家喜欢摧枯拉朽的胜仗,不爱看这繁琐细致的后方工作。但是实际上,这也是决定战场胜负的关键啊。国共之间的一大区别,就是国军往往是抓壮丁然后饿着肚子逼上战场,而我军是充足训练完善后勤充分保障以后,才让战士们上阵的。这就是本质的不同!


五、具体的战前准备工作

当时在献县县委的领导下,从攻城准备到攻克县城,直到最后收复县城的善后,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当时主要是做了以下的工作:

第一是组织支前大军筹备粮草

当时为了攻城,献县组织了3000名群众和500辆大车,加上饶阳的1000多民兵团,共4000多人担负运送粮草弹药、作战器材和抢救伤员等支前工作。所以当时我军不仅是兵精,而且还粮足。

第二是配合主力构筑战前工事。

当时后方军民是协同县区武委会,组织了10个民兵连负责修工事。为了让我军在接敌过程中减少伤亡,由我作战部队的出发地区向县城方向,我军民在献县城四周大力挖掘,最后居然挖出了总长度85华里的多条道沟!而且还先后挖地道500丈!当时的献县城四面都被蜿蜒曲折的道沟和地道包围,而且沿途民兵还设立了警戒哨,随时观察敌人动向来配合部队作战。

这就是让子弟兵们吃饱穿暖休息好,然后老百姓再挖好道沟和地道,一直亲手把战士们送到第一线!放眼天下,有什么部队打仗能有这个待遇?又能有这样的战前配合?

这就是人民子弟兵,这就是军民鱼水情!

第三是组成了围城工作队

这些人主要是负责宣传我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我们的光荣传统,动员群众热爱子弟兵,给部队以方便。并且有计划的暂时撤出战区群众,使他们免遭伤亡。同时他们还要教育群众提高警惕,监视坏人的活动,防止坏人搞破坏,并且控制住伪政权的联络员,不准他们给敌人送情报。

同时我们还对敌人实行了经济封锁,召开伪军家属的会议,叫他们认清时局,宣传我们的俘虏政策,要告知其在敌人内部的子弟主动配合我军,作战时要调转枪口杀敌立功。

并且工作队还要深入调查了解情况,为建立新政权选择骨干。在组织接管伪政权的时候,要伪政权工作人员向我完整移交,特别是交出一切财务档案文件进行查封,等待后续处理。

第四是组织入城工作队

收复县城后,为成功接收县城,我们还协同城防部队组成了入城工作队,负责处理进城后的善后工作。主要下辖宣传组、救济组、纠察组、接收组、建设组等。

宣传组负责宣传我军的大反攻形势,宣传我们的胜利,宣传党的政策。

慰问救济组负责慰问抗属、干属和受害群众,当时是给受难群众准备了5万斤救济粮和50万边币的救济款,防止有受难群众断炊。(小编在这里问一下,古往今来给战斗中受害的老百姓发救济的,还有谁?)

纠察组负责维护社会秩序,防止坏人破坏。

接收管理组接收查封处理敌伪仓库,房产资材等。

建设组则组织围城十里附近的群众,平毁敌人岗楼碉堡等一切防御工事,并大力开挖新的地道防敌反扑。

第五是组建城乡区政权。

部队进城以后,要马上以入城工作队为基础建立城区政权。区政府建立后第1件事情就是要出榜安民;第2件事情是接收入城工作队的遗留事宜,工作转入正常;第3件事是组织群众生产救灾,恢复集市贸易繁荣经济。与此同时还要发动群众贯彻党的民主民生政策,开展锄奸反霸斗争,恢复文化教育事业。

可以说当时的攻城准备是千头万绪,工作需要面面俱到,每一个点都要考虑的无比细致,以防有疏漏的地方。看看我们的接收工作,再看看当时抗战胜利后,国府那个混乱无比的“劫收”工作,那就是天上地下好吧?

要知道国府接收大员们,那时候可是号称“五子登科”——即买金子,占房子,吃馆子,玩戏子,嫖窑子,真真可是五毒俱全,最后导致沦陷区百姓苦不堪言、民心尽丧。而且接收后不久,国统区就形成了“三洋开泰”的社会风气。这具体指的是:捧洋货,爱东(西)洋,要现洋,此称之为“三洋开泰”。

最后导致抗战胜利后的国统区,那爱洋货捧洋货是蔚然成风,什么洋米洋油洋布直接统治了市场,最后直接导致经济崩溃。而当年尚有朱自清先生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今时却有大批人仍然在追捧洋货,甚至为此谩骂控告受害同胞。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啊同胞们!希望大家都能以史为鉴,展望未来!小编在此顿首再拜!

致敬先烈,治史铭记!


参考资料:

《献县抗日政权建设与政权斗争》柴景田

《沙河桥战斗》王寿仁

《冀中子弟兵的六月攻势》周子为

《饶阳县志》

《鉴证沧州》

《冀中军区第八军分区三十七区队(饶武献地区队)简况》 龚有源

《晋察冀日报》1818期

《冀中人民抗日斗争大事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