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宛:贫穷不一定是“向好”的良药,富裕也不一定是“向坏”的祸端

贫穷不一定是“向好”的良药

富裕也不一定是“向坏”的祸端

一切在于“人为”

文/周宛
这个标题是我思考了近两周才明确的答案。
这句话很客观,很简单,人人能够明白,但是要想深刻理解并坚定信念却不是一件易事。
在这之前,我深陷忧虑与纠结之中。这是一次关于孩子教育的思考。这次思考始于同学群里的一次聊天。
1
在高中同学群里,看到在家乡的同学说,老家的网课是货真价实的,老师讲课跟在学校一样,课间10分钟,一节接一节。生怕孩子学不会,对于重点难点,老师会反复讲;担心孩子上课不专心,老师会在线点名回答问题;对于不回答问题、不写作业的孩子,老师会联系家长,还会家访,有的学生家比较远,80里地,老师也会坐车去家访。
看到家乡老师如此认真负责操心,我不由得担心起我的孩子们来。
平时,北京学生在校课时就短,说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可就我家孩子二年级来看,没觉得素质教育效果多好,但是知识基础一定不牢固。疫情期间的网上学习,基本没有实质内容(指的是课本知识、作业)。
于是,我竟生出了把孩子送回老家打基础的想法,跟孩子们开玩笑地提起,没想到婆婆在旁边听了举双手赞成。
我和先生吃了多少苦,凭借自身奋斗走出了家乡,为什么如今竟有此想法?我希望孩子得到苦难的磨练,我希望孩子自觉的学习,我希望孩子拥有牢固的基础知识……
这些,他们在北京能得到吗?第一次,我为孩子的学校教育这么担忧。
2
我和先生都出生并成长于农村,家境都不富裕。我们在贫穷中长大,为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而努力读书,最终走进大学,在大城市里工作和生活。
经过多年的奋斗、节俭,我们总算基本在北京稳定了,实现了有车有房、吃穿不愁的梦想,我们很知足,也很珍惜。
对于一双儿女,我们经常进行忆苦思甜教育,讲故事讲道理,希望他们从小养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美德。可是,他们毕竟是在衣食无忧、物质丰富的环境里成长,我们的教导效果并不理想。每每看到他们浪费食物、浪费纸张、不断索要玩具,我和先生都不免唉声叹气。
我常想,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如此,什么时候才能“当家”?我们努力奋斗的收获会不会反而“害”了孩子?
所以,我和先生一直想找机会让孩子过过苦日子,比如放假了送回老家,比如去孤儿院或贫困地区参加公益活动。
3
这次疫情期间,有两则新闻也让我想了很多。这两则新闻的主人公都是我的老乡,而且是很近的老乡,都是南阳的学子。所以,他们的苦、他们的压力,我都能理解。
一则是邓州的一个初中女孩,家境贫寒,有姐弟三人。面对三人都要上网课的矛盾,她的父母没有能力给他们每人配备一台手机或电脑或平板,三人共用一个手机轮流上课。她因不能及时上网课而自杀 ,后被救过来。
另一则是淅川的一名高三男生,家庭条件不好,没有WIFI,他为了上网课,早上5点多起床,于寒冷的天气里坐在楼顶借别人家的网络信号上课。
看到这两则新闻,我在心酸心痛的同时,想到了我的两个孩子。最初学校说要上网课,我们便给女儿花了4000多元买了平板电脑,结果根本没有真正的课本学习任务,平板电脑完全成了女儿的新玩具,天天琢磨新东西,虽然不是玩游戏、刷抖音,可我还是不想让她拿着平板不撒手,连上个厕所都抱着。
我和爱人都喜欢书,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让孩子们喜欢上书,我家在装修时就没考虑买电视,客厅里摆了四个大书柜,放满了书。
我希望孩子喜欢书,因为我们小时候太缺少书了,捡到带字的纸片都会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我小学四年级才第一次拥有了一本属于自己的课外书——小学生作文选,至今都记得那种兴奋,甚至还记得里面的一篇作文《教室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可惜,对于现在的孩子,书的吸引力总是小于手机、电脑、动画片。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究竟为孩子们带来了什么?
4
我的高中生活过得很苦,无论是生活方面,还是学习方面。
高中是寄宿制,每个月回家一次。我家离学校大约80里,主要靠自行车往返。在吃的方面,其实当时我家经济条件不错,可是父亲平日里多是苦难教育,让我觉得家里经济拮据,时刻告诉自己要节约。所以,我给自己定下的伙食标准是一天1元(20世纪90年代末):早饭2毛一碗稀饭,午饭6毛一碗面条,晚饭2毛一碗稀饭。
这样的标准当然是吃不饱的,还好沾了一个同学的光,才填饱肚子。当年有一个女同学和我要好,她家是做药材生意的,好像很有钱。她是少数几个吃教师伙食的同学。她的饭量很小,每顿饭菜都剩很多。她非常热情地主动与我做朋友,在同学们的眼里,我们几乎形影不离,每次各自打完饭也会在一起吃。刚开始,她让我吃她的馒头、菜,我还不好意思,只是偶尔夹一筷子,可后来发现她真的是浪费,每顿饭菜吃不了几口,大量的都被倒掉了。所以后来我就慢慢习惯帮她吃掉一些。高二分科后,我学理,她学文,慢慢就不在一起吃饭了。
还记得高三有次体检,我告诉医生我有两周没有解过大便,半年没来过月经。医生仔细询问了我的学习和饮食后说:“你就没吃进去能形成大便的东西啊!”停经则是因为营养不良。之后,我加强了营养,月经便恢复了。
5
当时学校没有食堂,大家有的找个窗台放碗站着吃,有的把碗放在地上蹲着吃。遇到下雨的时候,只能使劲挤到房檐下去吃,或打着伞吃,一顿饭下来衣服多少都会湿掉。
当时学校每间宿舍都很大,靠墙排开两溜,每间可以住20人以上。记忆最深刻的是冬天洗漱,由于大家同一时间放晚自习,同一时间熄灯,所以洗漱非常集中。在室内没有地方了,就只能在屋外找个地方洗,哪怕是雪地里。我至今还记得自己穿着凉拖站在雪地里,用热水冲洗着洗脚的情形。
河南是高考大省,也是最难的省份之一。我们每天5点过起床,早读、上早操、吃早饭,上午下午满满的课,晚自习到9点左右结束,每天不是上课就是考试。
在日复一日的辛苦学习中,我也产生过不想努力的念头。我问自己:像姐姐那样,初中毕业,待在父母身边,吃喝不愁,不也挺好吗?可是转念想到烈日炎炎下还要在田地里耕作,我还是宁愿辛苦学习,考上大学,离开农村。
高中时,支撑我的就是一次又一次在脑海中演绎着我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父母该多高兴,邻居该多羡慕,甚至村里还会放鞭炮庆祝。
我每天发奋读书,舍不得浪费一点时间。在骑自行车回家和返校的路上,我会把英语单词或语法知识做成卡片,握在手心里,边骑车边背诵。晚上宿舍熄灯后,为了不被查夜的老师发现,我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背笔记。闭上眼后,又默默背诵那些公式、定理。
由于用脑过度,高三后期我患上了神经衰弱症,很难入睡,睡着了也是各种关于学习的梦。于是,安神补脑液就成了我的必备之品。我睡在上铺,跪在床上就够得到屋顶的横梁,这里就是我存放安神补脑液的地方。还记得毕业收拾东西时,从那上面拿下来了好一大摞空盒子。

6

我先生和我是高中同学,所以他的高中学习和生活与我经历差不多。他高考走的是体育生,考上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大专院校,我们在一起后听他讲过他的大学生活。
由于家里很穷,他要靠自己挣生活费,送奶工、自行车修理工、配钥匙工,他都干过。大专毕业后,他到我所在的城市找我。为了和我的学校、学历缩小差距,他在大专期间就开始自学自考法律。
来到我所在的城市后,他在郊区租了一间十来平米的房子,买了自考的书籍,全靠一个人自学,一门又一门,陆续通过了我所在大学的法律大专、本科自考,最终一次性通过了全国司法考试,成为一名执业律师。如今的他在专业领域已经小有名气,被称为专家了。
他独自一人忍受寂寞、严格自律、刻苦读书的那些日子,至今想起来仍让我心酸和心疼。我一周去看望他一次,周内他只有去买菜时跟人说句话,只有在大院里做饭时与邻居打个招呼,其他时间他都是一个人静静地看书、休息。
记忆最深的一幕是,某个周末我去郊区看望他,离开时我没有让他送,走到楼下我突然想起有东西忘带了,便返回去。推开门的一瞬间,我看到他在揉眼睛,很明显是掉眼泪了,我知道他一个人实在是太孤苦了。
为了我,他放弃了家里为他找好的工作,离家2000里,来到这个没有亲人朋友、语言不通的城市,这种真诚与感动我一辈子都会记得。
7
近来跟我一起探讨孩子教育的高中同学给我发来了一篇文章,是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的。
有一个观点是,农村老师的确更加负责操心,那是因为农村家长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教育观念落后,甚至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所以教育的重任主要在学校在老师。同时,农村老师有如此重的教学教育任务,便没有太多时间去读书、提高,所以综合来说,教育水平还是不如城市老师。
同学劝我:“从长远来看,从综合素质来看,北京的教育肯定比老家先进,现在只是因为疫情,情况特殊 ,让你觉得孩子学习不足,基础不牢,你根本不用纠结要不要让孩子回老家上学!”
8
科技发展的步伐无人能挡,我们也不可能回到农村去生活。我和先生在贫穷中长大,在付出中收获,终于过上了以前想都想不到的日子。我们为能给孩子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而自豪,如今面对孩子们的浪费与不自律也深感忧虑。
但是,贫穷不一定是“向好”的良药,富裕也不一定是“向坏”的祸端。上面两则新闻的主人公,同样是因为贫穷,一个选择放弃,而一个却选择“找办法”。看来,贫穷可能是财富,促人发奋去改变人生;也可能是悲剧的根源,成为压垮人生的一块巨石。
一切,事在人为。我也应该在现有的环境与条件下,去寻找解决办法,让我们奋斗的成果为孩子的发展如虎添翼。0
记 得 拉 至 文 末 点 下 

在 看

  哦 ~

一 个在 看一 次分 享一 句评 论
都 是 对 我 们 的 帮 助 和 支 持 
祝 大 家 生 活 愉 快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