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腺肌症
国外多称胆囊腺肌瘤病。发病率不低,病因尚不明了。目前多认为与胚胎期胆囊芽囊化不全有关;也有人认为与感染和结石有关;还有人认为与胆囊动力学障碍,胆囊内压力增高使黏膜伸入黏膜下层和肌层而形成罗-阿(Rokitansky-Aschoff)窦有关。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为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如伴有结石可与胆囊炎类似。
病理表现主要是胆囊黏膜和肌纤维增生肥厚,增生的黏膜伸入肌层(甚至达浆膜面)形成罗-阿氏窦。根据病变累积胆囊壁的范围可分为:
弥漫型:表现为胆囊壁弥漫型增厚,壁内面不光滑,出现凹凸面,且胆囊壁内腔狭窄,壁内可见罗-阿窦;
局限型(基底型):病变仅累及胆囊底部,表现为胆囊基底部呈帽状增厚;
节段型:表现为胆囊壁局限性增厚,向胆囊腔内凸出,形成“三角征”形态。
超声表现
胆囊腺肌症的共同超声特点为胆囊壁节段性或弥漫型增厚,壁内可见囊状无回声区(罗-阿窦),增厚的胆囊壁内无明显血流信号。根据不同病灶类型,其可有以下特征:
弥漫型:胆囊壁弥漫性增厚,内壁不平整,出现凹凸面,胆囊腔狭窄,增厚的壁内可见细小囊状无回声区,部分可伴有细小强光点伴“彗星尾”征。
局限型(基底型):表现为胆囊底壁部局限性中低回声结节,呈锥形或帽状,其内可见细小囊状无回声。
节段型:局部增厚的囊壁向腔内凸出,形成“三角征”,胆囊腔变窄,呈“葫芦状”胆囊。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