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家谱 我们的故事——黄埔冯氏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冯”,蓝色字“中华冯氏网” 再点击“关注”,即可成功加入中华冯氏大家庭。让我们携手同行,弘扬冯氏文化,传播冯氏正能量。

黄埔冯氏

冯氏正宗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封于毕,被称为毕公高。毕公高后裔毕万出仕晋国,受封魏,其后裔即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而魏氏有一支子孙封地在冯城,子孙以冯为姓。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冯跋建立北燕。公元436年,北燕为北魏所灭,昭成帝冯弘出走高句丽,并令族人冯业率三百人浮海南下,投奔南朝宋。冯业来到南朝,留居新会,世为刺史,是为岭南冯氏鼻祖。

南宋时期,冯业的一名子孙冯廷相世居南海河村,为宋理宗时的乡贡。淳祐(1241年-1252年)年间,冯廷相官至大理寺评事,他就是黄埔冯氏之始祖。传说宋末元兵入朝,京城大乱,廷相公在混乱中不知所踪,因此没有留下坟墓。长子宣义,次子化隆,化隆由河村始迁来黄埔村开荒垦殖。

三世祖真孙为化隆公之子,生于元朝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长大后投身军旅,官至管勾都目。真孙第四子字用文,生三子二女,长子归隐字宗盛,次子高隐字宗贤,三子云隐字宗德,而高隐无子。五世祖归隐生于洪武元年(1368年),云隐生于洪武五年(1372年),都完全是明朝人物。今天黄埔村冯氏,大多是归隐和云隐的后裔。

▲云隐冯公祠(采自《走进黄埔村》第61页)

700多年来,冯氏安土重迁,在黄埔繁衍生息,由最初的寥寥数人发展成当地大族,展现了强劲的生命力。黄埔素有“冯氏旺丁、梁氏旺相、胡氏旺财”的说法,其实,冯氏所旺的,岂止是丁呢!

1

《凤浦冯氏族谱》

和黄埔冯氏的繁衍规模相比,《凤浦冯氏族谱》记录的冯氏族人显得屈指可数。

根据族谱的记载,冯氏已在黄埔定居七百余年。大约乾隆、嘉庆间,因旧谱错漏颇多,族人一峰先生挨户访查,搜罗资料,历数十年而成族谱四卷,藏在大宗祠内。

▲黄埔村各族家谱(采自《走进黄埔村》第27页)

道光十八年(1838年),两广总督邓廷桢听闻黄埔有人囤贩鸦片,便密令顺德县令威昌派巡检赵浚入村辑匪。当时鸡鸣时分,官无顶戴,兵无灯笼,乱入人家,乡人误以为盗匪,当即鸣锣告警,误伤官兵。邓廷桢大怒,幸蒙广东巡抚怡良、协台祺寿、广州知府符尊珠尔及番禺县令张锡蕃求情,保全冯氏。经此之变,某十七世祖决定将旧谱删繁就简,只录自己一脉的传承,以便携带,令子孙了解自己的本源而已。《凤浦冯氏族谱》记录的主要是五世祖归隐和云隐兄弟的几支后代,其它宗支极少谈及。

▲云隐墓碑(采自《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海珠区卷》第318页)

《凤浦冯氏族谱》篇幅虽小,但也让人有一叶知秋之感。在凤谱里,有官有士,有商有民,有人早在清初就出洋,有人甚至给夭折的子女配阴婚。清末,中国社会日新月异,十八世冯礼宾一家最富时代特征。礼宾有一妻二妾,八子七女。长子甘棠出继伯父,娶洋人为妻,生育三子;三子肇荣是广州首家发电厂的创始人之一;六子甘敬出洋谋生。而肇荣一妻二妾,九子七女。抗日战争时,肇荣悲愤而死,家人逃难,妻梁氏、长子佐朝在战乱流离中去世,妾石氏与幼子佐楷在韶关沦陷后下落不明,其家族历史仿佛一部中国近代史。

“文章开万世,诗礼著千秋。承基培福厚,树德普祥和。显达荣忠绪,贤良耀国昌。”这是归隐和云隐的后裔自第十二世起使用的字辈,已经排到第四十一世。当今黄埔冯氏的年轻一代大概处于二十多世。

2

永丰舰长冯肇宪(1896~1922)

1896年11月9日,黄埔乡乡长冯为烈的长子出生于黄埔村来燕里6号,取名肇宪,为黄埔冯氏第二十一世子孙。

▲永丰舰长冯肇宪(采自《走进黄埔村》第65页)

冯肇宪从小受父亲严格训导,随着年龄的增长,报国之心愈加强烈。1912年,年轻的冯肇宪投笔从戎,考取了广东黄埔海军学校,1922年由孙中山亲自委任为永丰舰舰长。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公然背叛革命,炮击总统府。孙中山在数人护送之下,离开总统府,密见海军司令部部长温树德,随即被温树德迎至停靠在白鹅潭的楚豫舰,情况十万火急。数日后,孙中山移驻永丰舰。据永丰舰的二副胡应球回忆,冯肇宪听闻孙中山登上楚豫舰后,便与各舰长官分析局势,大家一致认为永丰舰官兵对孙中山忠心耿耿,而温树德与陈炯明关系暧昧,只有让孙中山登上永丰舰才安全。

经过缜密安排,冯肇宪前往拜见孙中山,借机邀请孙到永丰舰训话,以示安抚和鼓励。孙中山表示同意。来到永丰舰后,陈策、冯肇宪等人向孙中山呈述众人的意见,竭力请求总统留驻永丰舰,孙中山于是欣然接受,从此开始在永丰舰避难和指挥工作。

▲永丰舰(采自《走进黄埔村》第68页)

后来史实证明,舰长们的判断准确,7月8日,温树德等人投靠陈炯明,冯肇宪临危不惧,带领将士冲出敌军火力封锁线,实现安全转移。8月9日,冯肇宪和众位舰长护送孙中山离粤赴沪。

不久,冯肇宪根据孙中山的指示回广州担任海军司令,配合陆军平息叛乱。然而在途中冯肇宪突发疾病,大家劝他在香港养病,但他毅然抱病返穗,不幸英年早逝。当时冯肇宪的家人不敢举殡,只得悄悄把他埋葬。直至1923年讨伐军开进广州,这才为冯肇宪公开举行追悼大会,孙中山亲笔题写“劳苦功高”四字。

1925年,“永丰”舰改名“中山”舰,而黄埔村,则因孕育了冯肇宪,又在青史上留下光辉浓重的一笔。

▲冯肇宪故居(采自《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海珠区卷》第351页)

3

农业专家——

冯锐(1897~1936)

在近代黄埔冯氏族人中,冯锐可能是学历最高的。冯锐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后公派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育种学和农业经济,获得农业经济博士学位。

▲冯锐(采自《走进黄埔村》第93页)

1931年,冯锐回到广州,出任农林局局长兼岭南大学农学院院长。1933年,冯锐争取到新造糖厂机器和厂房建筑工程合约,吸引了资金和设备。为了改良蔗种,冯锐采集了菲律宾、爪哇、台湾等地的优良蔗种,创办了4个蔗种繁殖场,并大量引进和培养技术型人才。

▲冯锐带领广东糖业考察团在菲律宾(采自《广东百年图录》第318页)

经过数年苦心经营,1936年广东已经建成6间现代化糖厂,固定资产达500美元,相当于当时广东通用毫银1500万元,有力地支援了广东建设。随着产业扩大,番禺乡民纷纷洗脚上田,成为糖厂工人,这对近代广东民族工业是功不可没的。

▲市头糖厂(采自《走进黄埔村》第33页)

▲番禺新造蔗糖场(采自《广东百年图录》第317页)

电力领头——

冯肇荣(1860~1939)

近代黄埔村中,有不少人在广州电业部门工作,有人还成为了电力骨干。这样的情况,可能要追溯到黄埔冯氏第十九世冯肇荣身上。

冯肇荣,字启昌。有资料记载,冯肇荣是广州电灯公司的创办人之一,又有资料说他是广州首家发电厂——五仙门发电厂的创始人之一,职务是总办。无论如何,冯肇荣在创办企业后,招聚了黄埔同乡一百余人在厂里工作。在他的带领下,黄埔村人也紧随时代潮流,成为近代广州工业大军的一部分。

▲五仙门发电厂(采自《广东百年图录》第70页)

4

冯氏物业

▲冯氏物业保存情况(采自《凤浦冯氏族谱》第78页)

子牙居:

惇慵街4号子牙居,是昔日冯氏族人大型宅第产业。旧时广州女儿都拥有一手绝活,就是绣花,而子牙居就是黄埔广绣能手们的聚集地。当年这里的女孩甚至是大男人,都有一手好活计呢!

▲子牙居外墙(采自《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海珠区卷》第354页)

★姑婆屋:

姑婆屋是自梳不嫁的女子的居所。冯氏姑婆屋中的女子,有人捻针穿线,有人走里串外,也有人参与家里的生意。冯氏有一名自梳女冯桂婵,在这里活到101岁。如今最后的自梳女都已经故去,姑婆屋成了村里的公产,但对旧时黄埔女子自立自尊自强的历史,我们仍应保持尊重和敬意。

▲姑婆屋(采自《走进黄埔村》第109页)

5

冯氏祠堂

云隐冯公祠 是五世祖云隐(字宗德,1372~1451)之祠,始建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道光九年(1829年)重建,今占地约1535平方米。这座祠堂旧日以99门闻名,今存33门,其中南北青云巷廊门刻“入孝”、“出第”字样,其鲜明的时代主题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冯氏族人。20世纪云隐祠一直为黄埔小学使用,2011年全面重修。上世纪五十年代包括冯氏大宗祠在内的几座冯氏大型祠堂被拆毁,如今云隐冯公祠肩负起“冯氏大宗祠”的重任。

▲云隐冯公祠(采自《走进黄埔村》第60页)

化隆冯公祠 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兴建,面积233平方米,是二世祖化隆(讳念三,字京兴,号化隆,1250~1309)之祠。化隆是冯氏初入黄埔之祖,葬在谭山乌石岗。岁岁清明时,冯氏子孙都到谭山拜祭,而每年三月三,谭山“老表”都会前来敬贺,成就一段佳话。现在化隆祠还是“黄埔华侨港澳同乡联谊会”的会址之一。

▲化隆冯公祠(采自《海珠古祠堂》第115页)

▲化隆祠内墙“寿”字(采自《海珠古祠堂》第117页)

主山冯公祠 与化隆祠相邻,占地面积约408平方米。主山字汝宗(1470~1544),冯氏八世祖,郡庠生,即秀才。祠堂内有一块“学绍金华”牌坊,大概意思是指继承南宋吕祖谦的金华学派,给主山祠平添一分清高儒雅。

▲主山祠精美柁墩(采自《海珠古祠堂》第123页)

▲“学绍金华”牌坊(采自《海珠古祠堂》第123页)

文堦冯公祠 位于乐善里4号,面积415平方米,是十五世祖文堦公之祠。祠堂庭院中立一牌坊,正面书“四经家学”,背面题“立不易方”。文堦公子孙出众,如18世冯厚圃在福建经营茶叶成为富商,还能与两广总督岑春煊往来。而永丰舰长冯肇宪,也是他的后裔。

▲文堦冯公祠(采自《海珠古祠堂》第126页)

▲“四经家学”牌坊(采自《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海珠区卷》第332页)

参考书目

1. 凤浦冯氏族谱。

2. 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政府,广州市政府侨务办公室编著:《走进黄埔村》,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年。(K926.5/181)

3. 余齐昭:《孙中山文史图片考释》,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9年。(K827.6/245)

4. 沙文钟著,广州市海珠区黄埔村,广东省中国村史编委会主编:《黄埔村史》,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K296.5/595)

5. 柏峰:《黄埔村与古黄埔港》,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F552/39)

6. 陈建华总主编,钟国雄[等]册主编:《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海珠区卷》,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年。(K872/174/[2]9)

7. 钟晖,刘小玲主编:《海珠古祠堂》,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4年(K928.7/1726)

更多冯氏祠堂照片:

◀东里冯公祠(《海珠古祠堂》第119页)

▶容川公家塾(《海珠古祠堂》第82页)

▲东阳冯公祠(采自《海珠古祠堂》第121页)

▲美石冯公祠(采自《海珠古祠堂》第119页)

▲宣义冯公祠(采自《海珠古祠堂》第114页)

各位宗亲,如果您感觉内容不错,请在下面的拇指处点赞,并传给更多的宗亲!欢迎各位宗亲提供更多的冯氏资料。

(0)

相关推荐

  • 张鸿俊||寻找在故乡时的废名

    张鸿俊||寻找在故乡时的废名 废名,何许人也?中国文学史上的"京派文学"的鼻祖. 废名,何处人也?苦竹乡徐碾村冯洪墩人. 我虽然很小时就读了废名的<竹林的故事>.< ...

  • 【联诗】冯氏祠堂竣工

    ​[德庆绍基公祠堂竣工] 冯氏宗祠喜竣工, 德庆兄妹显奇功. 合力同心赞积德, 终成正果蔚家风.(冯斌) 冯氏宗祠赞, 赞同长虹贯, 贯穿古今史, 史册增灿烂.(冯禄) 昨晚宗亲真好奇 全把众祖放心里 ...

  • 文明故事丨冯桂华:勾

    公园里多的是榆叶梅.碧桃树和海棠花,芙蓉树在人工湖的南岸,初春时还是光秃秃的模样. 几棵垂柳在冬天时被砍了脑袋,只留几只细细的嫩枝,极像三毛的头发. 春天一到,最先报春的是那几根黄绿的细枝,变柔变绿, ...

  • 冯骥才和冯氏家族的文化故事

    慈城古县城千年史,积淀了许多江南古城.古镇所具有地方人文传统.慈城冯氏为代表的世家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对慈城古镇历史文化的挖掘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对当代多元价值取向的思考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月22日, ...

  • 郭进拴:《鳌头冯氏家谱》序

    老家鳌头的冯社奇书记打来电话,要我为即将出版的<鳌头冯氏家谱>写个序,我说您应该找个姓冯的名家来写更合适.冯书记说:"你就行!因为你了解情况!"说起来也真是啊,我是西湾 ...

  • 【河南】《智泉流韵》主编郭进拴原创《鳌头冯氏家谱》序

    <鳌头冯氏家谱>序                           郭进拴     老家鳌头的冯社奇书记打来电话,要我为即将出版的<鳌头冯氏家谱>写个序,我说您应该找个姓冯 ...

  • 鲜卑的故事(七十三)冯氏临朝 献文禅位

    纵观文成帝拓跋濬的一生,年幼,生母去世,被乳母常氏抚养长大,十二岁,父亲拓跋晃忧惧而死,十三岁,爷爷拓跋焘被宦官宗爱所杀,历经磨难,看惯了权利斗争的腥风血雨,最终登上帝位,在位十三年,虽英年早逝,倒也 ...

  • 西京故事【冯振红】

    "回归生活本真,捕捉最真实的世情百态,呈现最普遍的小人物人生."陈彦的<西京故事>切实而深入地表述了罗天福在城中村的沼泽里,拖家带口追寻着自己西京梦的来由. 没有逐字逐 ...

  • 大名气!!黄埔古村冯氏大宗祠——云隐冯公祠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冯",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中华冯氏网" 再点击"关注",即可成功加入中华冯氏大家庭.让我们携手同行,弘扬冯氏文化 ...

  • 古代志怪故事:冯勰

    华亭人王瑾五十多岁,半生潦倒,在外游历.这一年正值秋风乍起,王瑾不由起了思乡之情,于是雇船回乡.走到武城西的时候,已经薄暮,靠岸后,他看着夕阳孤鹜,倍感孤单. 正在这时,一个小仆童快步走来,递上一张名 ...

  • 鳝鱼河的故事丨冯祖华

    鳝鱼河的故事 文/冯祖华 鳝鱼河位于寺坪镇板庙河流域的中段,鳝鱼河的河名因鳝鱼的故事而得. 传说盘古开天后,有一条白龙在峡口河一带作怪,对生灵危害巨大,黄帝得知后,担心他的子民的生存,于是,就叫莲花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