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读诗经(53)干旄:孑孑干旄,在浚之郊
《干旄》基本算上无解的一首诗。它只带给我们一个画面,由此,古今各种解读不下七、八种,而我觉得基本无论哪种解读都有或多或少的牵强。
国风·鄘风·干旄
孑孑干旄máo,在浚xùn之郊。
素丝纰pí之,良马四之。
彼姝者子,何以畀bì之?
孑孑干旟yú,在浚xùn之都。
素丝组之,良马五之。
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jīng,在浚xùn之城。
素丝祝之,良马六之。
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三章大致相同,我们先看看大致不同之处,
干旄 干旟 干旌,“干”,通“杆”,旗杆。挂着三种不同旗子的旗杆孑孑然竖立于四马、五马、六马的车后面,“孑孑”,是特别突出的样子。
这三种旗子分别是以牦牛尾做的旗(旄),画有鸟隼的旗(旟)和绘有五彩野鸡羽毛的旗(旌)。
在浚之郊、在浚之都、在浚之城。“浚”是地名,相当于现在的河南浚县。由浚县的郊区而至都城,由远而近的画面感。
素丝纰之、素丝组之、素丝祝之。纰,连缀;组,编织;祝,属的通假,编连缝合。闻一多先生《诗经新义》中说:“纰、组、祝,皆束丝之法。”
良马四之、良马五之、良马六之,由少而多的数量。
何以畀之、何以予之、何以告之,三个动词意思相同,都是给予的意思。
各种解读中,
目前版本多用毛诗序:“美好善也。卫文公臣子多好善,贤者乐告以善道也。”,赞美的是卫文公好贤才,派臣子带着良马布帛,竖起招贤大旗,到浚县访问贤才的情形。
只是我觉得比较牵强的是,求贤何以素丝?马匹越来越多?
李山认为是”卫人感激齐、宋等诸侯援军“,我觉得也可备一说,首先马匹数量得到完美诠释:《左传·闵公二年》:“齐侯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即漕)。归公乘马,祭服五称,牛羊豕鸡狗皆三百,与门材。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匹)。”但只是何以用素丝系马?
魏源认为这是为公子伋载着异母弟寿的尸体返回浚邑的诗作。《通典》盖寿自卫适齐,渡河在浚,由是东行,至莘被杀。伋载其尸复还于浚,由郊至都而城,遂不复北渡而自杀也。始四马而后五六者,寿先假车马以行,及伋追至,故并寿马为五六马也。这一解读,我觉得也可以对应”孑孑“,只是我觉得”干旄、干旟、干旌“如此解读又单薄了
仅列举我认为稍微象样些的解读,傅斯年在《诗经讲义稿》中说:《干旄》此诗本事已亡,义不能详。
起初当时读傅斯年《诗经讲义稿》,觉得他怎么着也得拿出些自己意见呗,后来看到差不多目前所有诗经集中,都直接推说《干旄》篇美卫文公招纳贤士,我就开始佩服傅斯年,他也许有自己意见,只是,他本着学术的严格,对于自己拿不准的,不轻易解读,剩下的解读留给读者,这才是最好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