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读诗经(72)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国风·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首诗太简单,简单直白得来根本无需解释。千百年来这首诗的解读,大体都与爱情相关。关于爱情的解读,我们已经不需多言,倒是前些日子,网上看到另一种声音:

《宗伯正曜古传诗经·风》

根据《尚书》记载,武王伐纣之后,又过了两年即公元前1131年武王驾崩左右,武王患病,不久即病逝。
本篇作于《郑风·东门之墠》之后,记载武王驾崩之后在终南山设明堂举行丧礼的情景。成诗于公元前1131年左右,是年武王姬发驾崩,明堂设在终南山上,按照周人先王惯例,只树不封。

作者为大宗伯尹佚(史佚),成诗地点在镐京王宫,又称宗周,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

1.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那个远行的人离开这里去采葛了,只是和他刚刚分开一天,就好像分开了三个月一样。

2.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那个远行的人离开这里去采萧(蒿草)了,只是和他刚刚分开一天,就好像分开了三个秋天一样。

3.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那个远行的人离开这里去采艾草了,只是和他刚刚分开一天,就好像分开了三年一样。

这种另类的解读,我以为,也不排除。葛、萧、艾的影子,我们在诗经中不难看到

《唐风·葛生》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我们之前品读时就提到,葛是古时战时用作裹尸,而古时悼亡也穿葛布的衣服

“萧”又是什么呢?就是现在所说的荻蒿,或者叫牛尾蒿,古代用来祭祀之用。

《诗·大雅·生民》:“载谋载惟,取萧祭脂。”

就是把牛尾蒿用动物油脂浸染一下,连同黍稷一同点燃。黍和稷是当时最主要的粮食,加上牛尾蒿的香气,用来表示对神的敬意。

由于“萧”可做祭祀之用,因此被看得很神圣

《小雅蓼萧》中亦云:“蓼彼萧斯,零露湑xǔ兮”,

用来做诸侯宴会时推崇君子美德的颂扬和祝愿之词。

“艾”应该不会陌生,端午节用艾草挂在门上来避邪的风俗到现在也还在流传,艾又可灸治百病,古人会不会用艾治病,我不知道,但我想,关于挂艾草的习俗却是由来已久,孟子言:“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自然是说艾草长到三年才能成为最好的艾。因此,“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年兮”

这样来看《采葛》一篇中,所采的葛、萧、艾,我认为都有些不好的意味,按宗伯正曜的说法:采葛、采萧等都是去世的委婉说法,葛、萧、艾在西周时期都是表示不好的植物,常常用于丧礼。

如《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乐哉新相知,忧哉生别离”,这是一首表达思念的小诗。

一日不见如三月、如三秋、如三岁,采用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上时间差的有悖常理的写法,极言其思念之切,思念之深。虽然夸张,但又使人觉得入情入理,后人将其浓缩为“一日三秋”的成语。

同样的心理时间,为什么,《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传唱千年,甚至很多人,不知道诗名,都知道内容,我想,这和之前提过的“悲秋”不无关系,秋季,万物萧瑟,草木凋零的季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已不仅仅是心理时间的跨度,同时也带有秋特有的悲伤的意味。

说到这里,你是否知道,这首诗中,三秋代表多长时间?

三秋:通常以一秋为一年。谷熟为秋,谷类多一年一熟。古人说“今秋”“来秋”就是近年来年。

在这首诗里“三秋”该长于“三月”,短于“三岁”,义同“三季”,就是九个月。

又有以“三秋”专指秋季三月的,那是后代的用法。

陈子展在《诗经直解》中认为,这是一首怀人的诗,我以为,这算最好的解读,何必纠结于,到底是不是男生在思念那个采葛的女生,或者是不是大臣怀念武王,这种一日不见如三个月、三个季节、三年,是怎样深情的思念。

本文及同系列文章皆为江南文社原创,
只做社内学习交流使用,转载著名出处,禁侵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