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深秋,京西宾馆(正师级)戒备森...
1980年深秋,京西宾馆(正师级)戒备森严,各大军区高级将领穿过严格的层层安保,依次进入会议室,原来一场代号为“801”的军事会议正在这秘密召开。
经过一个月左右的研讨,我国的军事战略方针正式由“积极防御,诱敌深入”调整为“积极防御”。虽然仅仅去掉了后面4个字,但却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历程。
早在1970年3月7日,粟裕给中共中央写了一份报告,建议采取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办法,力争在二三年内把大小三线地区的中小型水电站建设起来。当时,周恩来要粟裕“去西北、华北边疆走走,一方面学习地方工作,一方面了解边防情况。”
粟裕遂于4月5日到5月23日,在大西北地区进行了近50天的考察。粟裕的这次考察全部行程近万公里,先后调查了甘肃、青海、宁夏、内蒙、河北5个省所属地区共50多个单位70多个基层点,包括驻军部队、边防哨所、国防工事、国防工厂、大中型工矿企业、农村大队等。
粟裕是一代名将,毛泽东讲要先打弱敌,粟裕偏偏喜欢先打强敌,并且屡打屡胜,屡建奇功,着实让协助毛泽东指挥人民解放战争的周恩来赞叹不已,更被毛泽东称为“中国第一大将”。
1970年北方的春天,冰雪未消,肩负着周恩来的重托,粟裕乘吉普车启程。北京212吉普车底盘高,越野能力强,小沟小坎一跳而过,河床山坡也敢闯行。无边的寒意像国境线一样漫长而单调,但能回到自己毕生投身并血肉相连的戎马生涯中,粟裕的心情很是振奋。
看地形是粟裕的职业嗜好,坐吉普车看地形更是他的职业习惯,这和坐轿车完全不同,坐轿车只能看风景而不能看地形。粟裕登上一处守备阵地的制高点,捧着地图与实地对照,一边听有关人员讲解一边思索,还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粟裕当时虽无职无权,脾气又好,但他威名震赫,目光犀利,陪同的部队领导也肃然起敬。
从制高点下来,陪同人员总算松了口气。不料粟裕又提出要到对面的制高点去看。这是要从进攻者的角度观察我守备阵地,仅此一点,就给指战员上了一课。粟裕战场指挥历来如此,尽可能多角度地把地形看活。看活了,地形就是兵力,就是武器,就是协同。
当粟裕回到北京后,周恩来听他把情况和看法说完,就陷入了沉思之中。这时,粟裕倒希望总理反驳自己,然而周恩来的表态一字一顿:“我同意你的观点。”
粟裕以一个老战士的耿耿忠心,向党中央、中央军委写出书面汇报交了上去。同时也就等于把自己的命运交了出出去。当时好多同志提醒粟裕,该项边防建设是经毛泽东批准的。
粟裕说:作为一个老兵,对国家安危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看到问题不说,就是犯罪;不能因为主席批了就不如实反映情况,虽是主席批的,也要看报告情况时是怎样报告的。粟裕做好了最坏的准备。
毛泽东对这位小个子同乡的谏言颇为宽容。后来,粟裕又陆续送上了他的关于加强歼击机部队建设、夺取未来战争局部制空权等一系列报告。
但这时,毛泽东正在运筹另一个问题。这时的毛泽东正以小球转动大球,通过“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关系这道大门。事实上,这种国际关系格局的改变导致了某种均衡,使战争危险性对中国相对减弱了。
1979年1月11日,粟裕走上军事学院的讲坛。站在麦克风前,粟裕刚说了句“同志们”,高级系毕业班全体学员中就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经久不息。在这天,粟裕作了题为《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的重要报告。
粟裕尽量缩小题目,但内容阐述却在作战方法之上,建构了在战争初期我军战略方针的清晰轮廓。粟裕还顺便描绘了战争中、后期在纵深平原地带与敌重兵集团决战的情景。但他不提毛泽东作为战略方针核心地“诱敌深入”。
很明显,粟裕在发挥他个人对战略方针的构想:敌人打进来是另一回事,我方绝不主动把敌人诱进来和放进来;在战争初期,就要用抗住敌人战略突袭的“三板斧”,形成初期的相持局面,以争取一定的时间。
粟裕的有见地的汇报震动了军事学术界,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次讲课之后,各大军事单位的邀请排满了粟裕的日程,一传十,十传百,中央党校也找上门来,恳切要求粟裕为他们讲课。
粟裕在各大军事单位作的报告,激活了中国的军事学术研究气氛,更直接推进了大家对战略方针的积极反思,也为一年后的“801会议”作了理论奠基。
总参领导在接到粟裕的报告后极为重视。杨得志、杨勇和张震都认为,战略方针确有调整的必要。随后,时任总参谋长的杨得志和时任副总参谋长的杨勇从敦煌开始,沿沙漠边缘、草地到承德,对我国北线地形进行了实地勘察。
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和充分酝酿的基础上,总参进一步加深了认识,逐步形成了以“积极防御”为作战思想的共识。回到北京之后,他们向邓小平作了报告和请示,得到了充分肯定。
这些调查研究,最终促成了“801”军事会议上我国军事战略方针的调整,该调整在指导后来的质量建军、战备等各方面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