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光(外一则)
眼光
人在二十左右时,有理想有干劲,但往往还不太成熟,会走不少弯路。虽说走弯路,事倍而功半,但只要朝着一个方向去努力,也会出些成绩。年轻人眼光是盯着远方的。
人在三十岁左右时,他要考虑结婚成家会,渐渐变得成熟,也会进一步接受了生活现实和社会现实。他的眼光会从远方收回来一些,希望活得踏实一些。
人到了四十岁之后,往往不再是好学上进的年龄,那时他已经有了一些阅历,便对什么也不再好奇,再加上现实中上有老下有小的状况,很容易疲于奔命,没有时间与精力再追求理想。这时他的眼光似乎只能盯着地面,偶尔抬头望一望天空,感叹一下人生。
人到了五十岁还没有实现理想,往往就认了命了。命就在那里,不服也不行。强行跟命运较劲,身体也吃不消,容易出问题。这时他的眼光开始向回望去,总想找出自己过去闪光的部分,但对过去也不会太满意,因此还是会把眼光向前方望去,期待着一些改变。
人到了六十岁之后,基本上彻底定型了,他会更清醒地认识自己和现实,不再奢望什么升官发财,成名成家,只希望自己和家人能够平平安安,顺顺利利,让自己活得开心一些。这时他的眼光会关注身边的花花草草,不会太在意谁是谁非,世间喧嚣。
七十岁之后,人应该为自己能健康地,还有兴趣地活在人世间而庆幸。如果他那时候仍然能做自己理想中的事,且能不断取得一些成绩的话,不管他过去的成就大小,那就相当了不起了。这时他的眼光会向自己的内部望去,可能会思考虑人的肉体与灵魂,欲望与道德这之类的问题,但往往也不会有最好的答案。
对于每个人来说,当下,大约都是他最好的时刻。但人应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当下呢?对于许多人来说,当下的,总不见得是自己认为最好的,最想要的。
我最近想了这个问题,也没有更好的答案。
不惑
四十而不惑,我也算有了些体会。
四十岁之后,我的求知欲不再像以前那样强烈,对名利的渴望也大不如从前那样鲜活有力了——似乎那颗心跳得也更慢、更平静了一些。这时的我对人生,对世界,对人的价值,有了些认识,且不愿意再轻易去改变,去寻求真理了。仿佛日复一日现实生活本身就是真理的外壳,而自己就是真理的存在。存在的,便是合理的——事实上,未必合理的,只不过在自己设定的逻辑中合理罢了。
对于写作者来说,到了四十岁,知道写作不能够像想象中的那般名利又收,甚至发表与获奖竞争也很大,也还有些困难时,往往有些人就放下了。能坚持的都不容易,无论如何都值得敬重。虽说不容易,但要想让他在写作出什么大的成绩,希望往往也不太大了。事实上,他们也会渐渐看淡了名利,认为生活下去,生活得好一些才是第一重要的——事实上这种认识也无所谓对错。
四十之后不是不惑,而是人选择了顺水推舟,不愿再有那么多困惑。不惑,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我愿我的一生都能保持初心,像孩子一样常存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