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功夫的传承
如同韩愈《师说》所讲的道理,功夫其实也分“传道”、“授业”、“解惑”。
只不过韩愈是从做学问的角度,我们借用在对功夫的传承。
先引用原文如下: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师说》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原文讲了很多方面,其中有两点在我看来比较重要。
一、“小学而大遗”
就是我们通俗讲的“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对学功夫来说,打个未必恰当的比方——“芝麻”就是“关注自己穿什么衣服打拳好看”,“西瓜”就是“关注自己如何提升功力”。
二、“不耻相师”
就是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对学功夫的人来说,一方面是空杯的心态或者说虚心,这样才能学得进,而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另一方面是有发现好的眼光,你都看不见别人的好,又如何向别人学习呢?
有个成语其实对功夫的传承也有指导意义:“教学相长”。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学记》
原意是说,学的人通过学习知道自己不足,教的人通过教别人知道自己还有难点,然后都再去进一步钻研。
所以无论学的人,还是教的人,都能通过教学过程得到提高。教和学两方面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有了上面两条,功夫就可以传承了吗?
我认为还远远不够,这只是开胃菜,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而已。
还有以下几点,我认为是传承的必要条件。
3、认真
权衡在手;明镜当台;可以摧邪辅正;可以去伪存真。
宋.释惟白《续传灯录》
4、用心
功夫是层层深入的,你的“道”越高,你能企及的高度越高。
只要用心、坚持,你还会发现功夫里有更多的东西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