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界:古玉中常见龙纹释义
此佩为和田青玉种,通体受黄白色沁,局部露玉种,玉质细腻,尺寸较大(长9.1cm,宽1.5cm),双面雕刻,纹饰相同,刀法娴熟,西周细阴刻与一面坡结合的双钩技法。该佩图案由四组单元纹饰组成,上下两夔龙,中间为神人和凤鸟。夔龙臣字眼俯视下方,口微张,神色默默似有话欲讲;凤鸟振翅引颈翘望,杏眼迷离似有歌要唱;神人目光平视淡然,表情庄重,一幅龙凤呈祥,天人合一的祥和之象。神人发丝雕琢细腻,鸟嘴刚劲有力,充分表现了西周玉器“宽窄均一,饱满灵动”的雕刻理念。此玉器线条复杂,图案“分明清晰”未见西周晚期“融合互用”的设计思想,其应为西周中期玉器。
此佩雕刻手法“巨细靡遗,一丝不苟”是西周中期玉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整个图案二龙一凤一人,双面雕刻,等级甚高,应为第一等级大墓所出,非王、公莫能拥有。
同类器物可参照韩城梁带村芮国墓M27:252出土的人龙合体佩,该佩长8.9cm宽1.4cm,该佩图案由三龙一人组成,该墓为第一等级中字型大墓,墓主人为春秋早期芮桓公,瑾瑜汇西周人龙佩无论图案单元内容、纹饰、雕工还是尺寸均不出其右,可知其文化价值、纹饰价值、研究价值、收藏价值、经济价值之高。
人龙佩在西周中晚期出现,属于配饰中的顶级皇族玉饰,它的产生与周武王统一天下,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第一次形成了民族大融合的政治局面有密切关系,另外人们对神、龙的崇拜自古没有改变过,乞求神和龙保佑他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有关系。
我粗略统计了下,西周人、鸟、龙等复合佩一共出土的有14件(资料有限,难免差错),其中张家坡西周大墓2件,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大幕9件,韩城梁带村3件,其中人龙佩(柄)有6件,4个单元图案的人龙佩(柄)只有4件,可见人龙佩之珍稀程度。人是万物之首,有人的玉器最珍贵。瑾瑜汇此件人龙佩,人、龙、凤都有,还是双面的西周中期精工,可知其珍奇程度吧了。
1、 梁带村:3件,其人龙佩1件(1人3龙),人龙柄型器1件( 1人2凤1龙),龙凤柄型器1件(2凤1龙)
2、 张家坡2件,都是龙凤柄型器(2龙1凤1件,1龙1凤1件)
3、 曲沃:9件,人龙佩4件(1人4龙1件,1人3龙1件,1人2龙1件,1人1龙1件),猴龙佩1件(1猴2龙),双龙佩3件,龙凤佩1件
为何此佩称“人龙”佩呢?究竟哪个元素符号代表了“龙”呢?
此佩之所以被称为人“龙”佩,是因为它的图案中有了如图红线所勾勒的“云纹”,它就是西周时期龙的元素符号。
谈龙元素符号的演变,请先让我们从红山文化谈起,红山文化时期(公元前4700年-公元前29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是神(巫)玉时代,玉器主要用于通神祭祀,先民将玉雕琢成鸟兽等各种图案,作为图腾崇拜,红山玉文化是远古祭祀文化和巫师王权思想萌芽初期的形式。先民制玉为神而制,为神而祭,为神而用,红山玉器无比的精细、朴拙、传神。
如果说红山的玉猪龙是中国最早的胎龙,那勾龙(或称C型)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成年龙。这是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的覆脊型碧玉龙,它出土于内蒙古翁牛特旗赛沁塔拉,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条红山文化黄玉C龙,出土于翁牛特旗黄谷屯,现藏于翁牛特旗博物馆。
如果让您从这两条龙身上找一个可以代表龙的元素符号,您认为哪个最合适呢?相传龙是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的神兽,是龙就要能飞!龙鳍,像奔跑骏马飞扬的鬃毛一样,代表了速度,代表了飞腾,飞扬的“龙鳍”很自然地成为了中国最早的龙元素的代表符号。
红山文化时期的很多玉器大量使用了龙“鳍”来抽象的表示龙,典型器物就是“勾云佩”,勾云佩是一种抽象的复合体,勾云佩的每一个类似云纹的“龙鳍”都代表了一条龙,“勾云佩”叫“勾龙佩”更加恰当。
此勾云佩出土于巴林右旗纳日斯台,现藏于巴林右旗博物馆,从图上看它应该是一个四龙同体的复合型器物,四个鳍代表了四条龙。
此件勾云佩由赤峰文物商店征集,现藏赤峰博物馆,见于建设《红山玉器》(第148页,远方出版社),该玉佩也是由四条龙组成的复合体。
这两件玉器都是红山文化的典型器——“勾型玉器”,其实就是龙型器,它们以一个龙鳍符号为主题构思加工制作而成,主题鲜明大器。左侧为巴林右旗纳日斯台出土,右侧为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此件“短勾型玉器”出土于翁牛特旗海日金山,现藏翁牛特旗博物馆,此玉器很多人认为是残件老改,我认为它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龙”丫子。这就是一个纯龙鳍元素符号。一种“龙”的佩饰。
这件带鳍的珏,一种随时要起飞的萌态,甚是招人怜爱,因为多了一个飞扬的“龙鳍”,一个普通的珏瞬间便有了魂魄,立即就充满了生命力,它就“活”了,称它“珏龙”比较合适。(此玉器选自震旦博物馆《红山玉器》第250页,震旦博物馆收藏,传世品)
此四件玉器选自震旦博物馆出版的《红山玉器》第232页,器型为龙型玉簪,龙鳍充当了龙的元素,有了龙鳍的玉簪就成了玉龙簪了,龙元素满足了人们崇拜龙的心里需求。
此三件玉器也选自震旦博物馆出版《红山玉器》第226页,震旦博物馆藏品。从以上两幅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红山时期龙元素的代表符号“飞扬的龙鳍”已经悄然发生了进化,由单勾的龙鳍变成了双勾的龙鳍,使得龙鳍的飘逸感更加强烈,使得龙鳍图案画面更加活泼有韵律,更似奔跑烈马飞扬的马鬃。
双勾型龙鳍符号,一直流传到了商周,甚至汉末三国,与单勾龙鳍符号一起影响着中华的龙文化。三国关云长的大刀就是双勾型龙鳍的典型器物,记得它的响亮名字吧?“青龙偃月刀”,有了龙的元素,它才能称的上“龙”刀。
西周人龙佩上下两条夔龙龙首上面的双勾云纹,正是中华民族龙元素符号的具体表现,比西周早2000多年的红山文化时期已经诞生了这种龙的代表符号。瑾瑜汇此件玉佩被称为“人龙”佩名副其实。
接下来让我们再看一下商代玉器的龙元素符号:
这件玉器出自于安阳小屯妇好墓,是一个龙佩的半成品,明显可以看出龙鳍元素符号虽然经过400多年的厦代,却依旧传承有序,但商代龙鳍的形状已经发生了些许变化,变得没有飘逸感了,就好像龙鳍被提起来再按下去一样,不知何时龙鳍被变成了“蘑菇头”了。
商人崇尚原始宗教、巫术、神鬼,习惯于占卜问神,商代是个创造力被压抑,精神被祸患的朝代,人们对怪异纹像顶礼膜拜,对鬼神敬畏虔诚。龙鳍被扭曲成了憋屈的蘑菇头。
东汉王充在《论衡》里说:“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殂》认为尺木就是龙角,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龙角,龙就变成了凡兽,无法升天了。现在看来这简直是一帮不学无术的疯子们毁了一个好好的龙文化啊!龙升天靠的是飞扬的龙鳍啊,“角”确实给后世的研究者带来了无限烦恼。商代的文化就是个四不像的文化,我估计这跟商纣王被妲己迷惑有关。王的心迷了,百姓的心也迷了,文化也就迷了。
以上这几条龙中第一件是张家坡的,其余均出自于安阳小屯妇好墓。
西周时期华夏民族形成,民族融合发展,文化创新繁荣,意识形态拨乱反正,这在玉器的纹饰上有充分的体现,玉器的纹饰开始硬朗鲜明起来,“宽窄均一,饱满灵动”成为西周玉器雕刻的风格,从“龙鳍”元素符号上也能看出来。西周玉器的主要是作为佩饰之用,用以彰显佩戴者高贵的阶级身份,因此西周出土的大量玉器呈片状,且留有孔道以利于悬挂于身,西周玉器艺术的目标也因而发生了变化,华贵的视觉效果成为新的标准,这就彻底改变了商带玉器“肃穆威慑”的风格。在此目标下,使用一丝不苟的手法进行琢磨,以求得“圆动流畅”的曲弧线条。
这件是西周早期的龙佩,龙鳍开始由“蘑菇头”变回了龙鳍,龙鳍变得舒朗平直了,虽没有飘逸感,但也摆脱了商代蘑菇头的压抑感。
这件玉器是张家坡西周墓出土的,龙鳍又回归了它那硬朗飘逸的神采。
这件是陕西曲沃西周晋侯墓出土的,它的龙鳍虽然不大,但飘逸的力度已跃然纸上!
这件是韩城梁带村出土的另一件人龙佩,西周晚期玉器,龙鳍开始更加飘逸起来,龙鳍回归到它的本来的面目----鬃毛,龙鳍再写实的基础上更加艺术化了,鬃发根部打卷弯曲,慢慢有了虬纹的味道。
这是前面的提到的梁带村出土的人龙佩,也是西周晚期的玉器,大龙的龙鳍已经完全变成了人一样的头发形状了,头发表现丝丝细密一丝不苟,其余两条小龙的龙角依然保持着龙鳍的形状。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点就是争霸和兼并,政治改革不断, 文化百家争鸣,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各地区纷纷形成了中心城市,全国经济也逐渐形成统一市场,军事上征伐不断,整个春秋战国给人的感觉是大乱、新生。
龙纹也如春秋战国的时代特性一样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百家争鸣的文化背景下,龙纹抽象肢解为由角(鳍)、眼、鼻、舌、嘴5部分组成,但
龙鳍(龙角)依然在单元组成部分占有主要位置,其形状都比其他部分要稍大。
战国时期龙纹摆脱了人们正常的思维,从肢解组合纹突变成了谷纹,龙纹的标志符号龙鳍最后或许演化成了谷芽,但那飘逸飞扬的龙的精神依然保留着。那飞扬的龙鳍的韵味依然浓浓地体现着。谷纹就像是一个盘踞的龙的微缩影像,他静静的盘踞在那里,犹如大秦统一中国后一样,平静的休养生息,繁衍发展。。。。
让我们回头以龙的元素符号演变过程来给瑾瑜汇人龙佩的断个代:
1、从龙鳍(角)形状看,商是蘑菇头,西周是龙鳍纹,东周是肢解纹和谷纹,故可断代为西周。
2、西周早期的龙鳍(角)刚摆脱“蘑菇头”审美的束缚,纹饰比较平缓没有飘逸飞扬感觉;
3、西周晚期的龙鳍纹具像弯曲的毛发、鬃发、比较写实,此佩的龙鳍明显不具备这些特征;
4、而只有西周中期的龙鳍纹飘逸飞扬,故断此佩应为西周中期之物。
圈儿里人都在关注以下这几个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