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出自《伤寒论》,由炙甘草、桂枝、生姜、人参、阿胶、大枣、麻仁、麦冬、生地黄等加清酒和水共煎而成。方中炙甘草甘温补中,以资脉之本源,又能通利血脉,为本方之君药,人参补气,桂枝通阳,生地、麦冬、麻仁、阿胶养阴补血,生姜、大枣调和营卫。更加清酒,藉其辛热以匡药势而行气血。合而用之,则气血充达,阴阳调和,故有补虚复脉之用。
《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本为“脉结代,心动悸”而设,《千金》、《外台秘要》又用之以治肺痿,《金匮》、《千金翼方》、《张氏医通》又有治疗虚劳的记载。笔者通过临床观察,认为它是一个调理阴阳、气血双补的方剂,对于虚劳病中之阴血或阳气偏虚者,则非其所主;而对证见气血两亏、阴阳失调者,疗效颇佳。在久顽杂证中,凡病机符合者,用之辄效。
一、脉结代、心动悸
患者,王XX,女,46岁。自述近年来经常头昏头痛,心悸心慌,烦矂失眠,胸闷胸痛,呼吸不利,咳嗽,痰白稠,胃纳不佳,口干口苦,饮食减少,二便平调,舌苔黄白夹杂、质地暗红,边有瘀斑,脉沉细结代而滑,曾服不少中西药,不效。检视前方,有用杏苏散者,有用温胆汤者,有用天王补心丹者,亦有用复脉汤者,其中以服复脉汤为时较长。余综合而参之,认为气血素亏,兼夹痰浊瘀血之邪,遂予复脉汤化裁。
处方:炙甘草15克,桂枝10克,党参10克,阿胶10克,生地15克,麦门冬10克,当归10克,丹参15克,红花10克,薤白10克,瓜蒌皮15克,生姜10克,法戛10克,大枣8枚。酒水共煎。
服药二十剂后,心悸大平,佘症亦轻,结代脉象显著减少。守方再进十剂后,心悸已愈,结代脉偶见,仍嘱原方再服。三月后,患者来诊,上方连服至今,一切良好,舌转红润,瘀斑消减,结代脉未见,乃停药。
按:炙甘草汤只宜于气血虚弱之证,而对兼夹实邪之虚实夹杂证,诚非独力可任。可见如非阴阳气血俱虚所致,虽有“豚结代心动悸”,亦非本方所能奏效。
二、久热不退
患者,女,65岁。发热不退,已二月半,经西医检査始疑伤寒,后谓风湿,复拟结核,终无定论,病家惶惑,莫衷一是。中西药物杂投,皆无功效。体温起伏在37.9〜38.8°C之间,朝轻暮重,始终难以退尽,自汗盗汗,洒淅恶风,四肢酸楚冷痛,手足指趾发麻,头晕眼花,两耳蝉鸣,灼心嘈杂,时觉泛恶,口渴饮冷,所饮不多,烦躁不寐,大便干结,二日一行,小便短赤,咳嗽气促,时有浊唾,舌苔薄白而略干、质偏红,脉浮大无力带数,诊为阴阳俱虚,营卫失调,拟炙甘草汤加味治之。服至六剂,热已退尽,诸况转佳,守方续服,共服药五十四剂,完全康复。录方如下:
炙甘草15克,生地15克,阿胶10克,麻仁15克,麦冬10克,西党参10克,桂枝8克,白芍10克,姜半夏10克,生姜3片,大枣6枚。
按:此证久热不退,营阴内损,卫阳外伤,中气不运,痰浊暗生,虚劳渐成,故以炙甘草汤调和补养,共济阴阳。增入白芍以敛养营阴,半夏以化痰和胃。
三、麻木失眠
患者杨xx,男,45岁。2年前偶然被虫啮伤后颈,即感到局部疼痛发麻。此后后颈及头脑常感发麻,心烦失眠,彻夜不寐,记忆力减退,耳鸣重听,面部时而潮红,时而苍白,心悸心慌,气短多汗,每于午后体温略有升髙,一般在37.4°C左右,四肢麻木,时感拘急,颇为怕冷,虽于盛夏亦不敢当风受扇,小便微黄,大便日二行,略干燥,舌苔黄白夹杂而稍干、质地偏淡,脉来细弦无力。曾经省及地,县各医院多次检査,拟诊为“神经官能症”病属阴阳失调、气血两亏之证,遂投炙甘草汤加味。
处方:炙甘草10克,阿胶10克,麻仁10克,生地15克,寸冬10克,五味子10克,西党参15克,桂枝10克,生姜3片,大枣6枚。酒水共煎。
服至半月,始有效果。守方连服3个月后,痊愈并恢复工作。
按:患者素禀不足,气血本虚,加之突被虫豸所伤,不由惊怖,惊则伤心,心伤则脏腑气血皆乱,阴阳乖错,诸病丛生。炙甘草汤平补之剂,正利其气血素亏之体。可见,此方有辛甘维阳,甘润养阴,补气益血,调和营卫之功。
四、月经不调
女,33岁。素曰体质薄弱,精神欠佳,头目昏眩,咽部干痛,月经前后无定,23〜40天一潮,月经色暗淡,质稀,量少,特续八、九天始净,经行少腹微感胀痛,热敷则舒,白带不多,唇口干燥,手掌烦热。每于经来之前,低热恶寒,经来三天之后,寒热始罢,结婚十年不曾孕育。舌、苔无异常,脉细涩。阴阳乖乱,气血不足,冲任失调,姑予炙甘草汤。
炙甘草15克,阿胶10克,麦冬10克,麻仁8克,桂枝6克,生地黄15克,西党参12克,香附8克,炒艾叶8克,生姜3片,红枣6枚。清酒和水共煎。
每于月经期服之,至经净而止。连服4个周期,每期十剂,已经怀孕
按:本例用炙甘草汤,意在调补阴阳气血,达到冲任充盛,月事则可以时下。加艾、附者,旨在加强调气温经之力。可见炙甘草汤,只要审证确属气血两虚、阴阳失调为病者,均可用治。